【诗与大地】1253 踏青 || 天民(辽宁)诵读 || 涛声依旧(编辑 || 荆枫)

踏青
作者 || 天民(辽宁)
诵读 || 涛声依旧
编辑 || 荆枫

又是一年暮春到,四野明净,生机盎然,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每年此时,我和家人常常择春和景明之日,打点简易行囊,愉快走出家门,直奔沈北新区的蒲河廊道,对踏青充满热爱和期待。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踏青,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孔子的弟子曾晳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后说:“我赞同你的理想。”
春回大地之时,自然界到处生机勃勃,人们因利趁便,感受春光,亲临自然,已成偏爱和习惯。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此时踏青,此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天宝年间的画家张萱就通过《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在上巳节的游春场面,营造出春和日丽的轻松氛围,展现出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的融融春景。
刘魁立在《中国节典》也记载,“唐宋时期,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不一而足”。而来自壮族、黎族、畲族、布依族的射箭、对歌、宴请、跳竹竿、赶舞场等“三月三”(上巳节)节俗内容,也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民俗类名录,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普遍存在的、人们对于春光的钟情热爱。
到了宋代,春日里踏青的习俗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园地亲近自然,这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出的氛围异曲同工,正是“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
元末明初诗人杨基的《浣溪沙·上巳》写道“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闲来水上踏青阳”,道明了春日里人们闲来无事、游玩作伴的舒畅。当人们遇到春天的鸟语花香、郁郁葱葱,也不甘于一般情境下的“内聚”,而更愿走出家门进行社交活动,也是古人“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由此可见,踏青春游,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赏心悦目,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展示幸福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很健康的习俗,也是复兴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
尽管春天在招手告别,人们依然会愉快走上踏青之路。

【作者简介】
杨天民,网名(天民)68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中毕业,当知青。71年回城后,考入夜大中文系,进工厂到机关,从事文秘,诗文作品常发表报刊。06年退休。喜欢写作,愿用文字抒发家国情怀,充实晚年生活。

【主播简介】涛声依旧,喜欢文艺、文学,闲暇之余学习朗诵,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艺术观:来自心灵的声音,总会动人心魄。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