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幻作品的原创力

李继勇
作为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我和我的团队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这20年来,公司发展日新月异。我和团队走出了一条策划﹑编辑﹑专家指导﹑营销﹑发行﹑深入实践的产品出版发行流程,并为读者出版了大量的优秀读物。我们一直坚守出版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出版高品质图书的优良传统,以出版最好的图书给读者为己任,打造中国第一阅读品牌,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沉浸于出版行业多年,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下,我认为单行本作品孤掌难鸣,系列书的长尾效应和影响显著。因此,为做好当今出版的策划工作,公司出版了多套大规模系列丛书:《儿童文学光荣榜》(76本)、《文学百年·名家散文典藏》(100本)、《童诗百年》(70本)等。这些丛书奠定了公司出版的基础,支撑起品牌的认知度。

缘于多年的出版经验和精心策划,2020年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联合其他科幻组织共同推出一套大型科幻书系《科幻文学群星榜》。本书系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42位知名科幻作家的代表作400多篇。他们中有新中国老一代科幻文学奠基者,如郑文光、童恩正、肖建亨、刘兴诗、潘家铮、金涛、程嘉梓、张静等,也有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生代作家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星河、杨鹏、杨平、刘维佳、赵海虹、凌晨、潘海天、万象峰年等,以及以“80后”为主体的更新代作家陈楸帆、飞氘、江波、迟卉、宝树、张冉、程婧波、罗隆翔、七月、长铗、梁清散等,还有在21世纪崛起的晚生代作家杨晚晴、刘洋、双翅目、石黑曜、王诺诺、孙望路、滕野、阿缺、顾适等,从而构成比较完整而连续的新中国科幻光谱,是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史的一次系统检阅。

2021年,趁势出击,由我们策划出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主编,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协助出版的大型科幻图书项目《百年科幻》书系推出。目前已收入叶永烈、刘慈欣、王晋康、杨鹏、何夕等14位知名科幻作家的众多优秀及获奖科幻作品。本套书系以世界百年科幻历史长河为线索梳理和编选作家作品,以不同历史时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为对象,遴选经典和优秀之作。同时希望能够汇聚当下更多青年新锐作家的优秀作品,丰富和壮大科幻创作的规模。本项目工程浩大,计划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都囊括进来,打造成一个可持续的出版系列。以此为续,希望能够提振和鼓舞科幻作家的创作信心,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科幻读本,为科幻爱好者及理论研究者提供可资参考的文学样本,在促进中国科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方面贡献力量。
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阅读科幻小说则是抬头关注天空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幻文学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适合全龄段。给孩子看,既可以使他们为未来作思想准备,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创造未来。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把问题放进他们的头脑里,让他们去思考。科幻小说则会把问题放进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去主动思考,从而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科幻作品是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展现。不仅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更能给人们以深刻的科学启示,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幻文学的繁荣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2015年,科幻作家刘慈欣、郝景芳连续斩获雨果奖之后,迅速提升了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科幻的原创作品和原创作家们渐为人所知,科幻文学成为一门显学。随之而来,知名作家的作品IP开发备受追捧。《三体》《水星播种》《七重外壳》等作品的影视化开发,由科幻作品衍生的游戏、剧本杀、舞台剧等如火如荼展开。科幻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长长的利益链条。在这个产业链条上,科幻内容的孵化和出版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出版人,我一直关注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保持着对科幻出版的清醒认知,始终坚持内容创作和创新才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和缘起。为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以人为本。人,既指科幻的创作者,又指科幻的读者。截至目前,相对于世界范围,中国的科幻创作者数量偏少,由此导致产出也偏少。我国拥有巨大的科幻消费市场潜力,需要更多的刘慈欣、王晋康们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满足庞大的科幻消费市场的需求。政府部门应出台扶持科幻产业的利好政策,提供科幻创作的土壤,培养和吸引优秀作家加入科幻创作的大军,形成政策引导、出版支持、作家创作的内循环。而对于读者,更要培育和引导。科幻文学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阅读门槛较高,因此在作品的出版过程中,作者和出版者(更多的是指编辑)要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以文字解读、视频讲解、动画等形式让内容变得好吸收。作者学会弯腰,编辑学会落地,科幻的读者大军就会赶来。
其次,科幻创作风格、内容产品、创作形式等方面要始终保持创新。当下,虽然优秀作品频出,但规模小,不足以满足如今的读者需求。科幻文学创作不仅兼顾科学逻辑和文学想象,还得要兼顾趣味性和通俗化。既要注重故事发展的逻辑,又要建设科幻世界的庞大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内容兼具预见性和审美意趣,读者观文字如同观电影,这才是科幻作品常看常新的魅力所在。
最后,出版人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东方不亮西方亮。科幻产业链条上,图书出版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内容的孵化和IP的开发是一个十年树木的过程。科幻出版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要纵深开掘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国的科幻基因亘古通今,科幻的指南针始终没有变更方向。走在科幻图书出版的道路上,我们希望能够挖掘更多青年新锐作家的优秀作品,真正丰富和壮大科幻创作的规模。让科幻文学领域永远闪烁着年轻的群星,让科幻出版的未来更加光明。
(作者系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2年10月28日6版

相关阅读:
推动科幻产业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晶)1月12日,“2023科幻盛宴”研讨交流活动在线上举行,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文学、影视、出版界多位嘉宾聚焦科幻产业,围绕跨界合作进行了热烈探讨。
“2023科幻盛宴”分为中国科幻文学影视化之路论坛、科幻新时代:百年科幻,千年未来|“百年科幻”论坛、破立之间——《三体》立体书发布会论坛三个组成部分,近二十家媒体平台现场直播。
开辟科幻文学影视化新思路
《哪吒》是科幻作家江波创作的短篇小说,探讨了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哪吒”从出生到觉醒,最终告别人类,飞向宇宙的故事。由小说改编拍摄成的科幻微电影《哪吒》将于近日首发。中国科幻文学影视化之路论坛以科幻微电影《哪吒》的拍摄改编为引,探讨“中国科幻文学影视化之路”的新方向。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作为《哪吒》影片监制提出,人类无论在科技的路上走多远,但其核心还是人性,人工智能依然是人的产物。科幻影视创作不仅要强调自身对青少年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要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科幻影视作品。《哪吒》的编剧葛竞则强调了中国科幻的人情味,她认为,科幻作品与观众打开交流通道就是通过情感。中国科幻的发展路径是打造有中国哲学意味的电影主题,与中国神话元素相结合。跨平台传播有利于扩大作品的影响力,而跨年龄传播则利于科幻作品的长期良性传播。
《哪吒》小说作者江波提出,将科幻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双赢。过去三十年,我国科幻文学已经有了相对多的积累。但科幻影视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对科幻题材较为了解的导演和编剧比较稀缺。现在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在中国电影的特效技术已经有了极大发展的情况下,推动更多科幻文学作品走向影视化改编势在必行,而动画化改编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领域。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走通科幻产业链条。科幻导演乔飞认为,《哪吒》产生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为中国科幻的未来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他表示,要基于东方哲学的逻辑语言开创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并借鉴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工业模式,生发出自身独特的科幻创作方向。
关于中国科幻文学影视化的未来走向,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季林强调要创作出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幻作品。科幻作品首先应该是国家的、民族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才有长远的发展道路。纪录片导演王海滨则表示,科幻创作要有“大科幻意识”,中国科幻不缺少素材,但在科幻文学创作中要具有电影语言意识,同时要做好把科幻文学作品和影视融合发展的桥梁,推动其良性循环。

科幻文学发展前景光明
“百年科幻”系列新书以世界百年科幻历史长河为线索梳理和编选作家作品,以不同历史时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为对象,遴选经典和优秀之作。图书总策划、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勇在“科幻新时代:百年科幻,千年未来|‘百年科幻’论坛”上表示,科幻文学的繁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挖掘出更多青年新锐作家的优秀作品,真正丰富和壮大科幻创作的规模,让科幻文学领域永远闪烁年轻的群星,让科幻出版的未来更加光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科幻分社负责人王卫英认为,科幻文学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与关注已成为时代趋势。作为出版人,将优秀科幻作品出版,或通过动画化、影视化等方式传播出去是一种使命。科幻给每一个孩子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它在未来某天成长为科技的参天大树,传播佳作、推广作家。这不仅是出版人的作用,更是出版人的担当。

科幻作家尹超(超侠)认为,青少年教育非常重要,科幻能赋予孩子对科学普及和技术应用的兴趣,进而带动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原始积累,也为后期反哺科幻文学、艺术创作乃至科技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大众化的科幻故事创作是在科幻的大背景下融入悬疑、武侠、推理等元素,让孩子在游戏性与趣味性中保持好奇心、发掘想象力和探索能力,进而一步步追根溯源,回到科幻作品所依托的科技知识和科学内涵之中。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陈柳岐表示,初、高中成长阶段时,童话幻想逐渐破灭,孩子亟需新的想象和故事滋润他们的阅读生活和心灵,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万物都充满了探索和向往,正好契合科幻小说的精神和内容。可以说,科幻作品对青少年读者的三观塑造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少儿科幻作家左文萍认为,优秀的科幻作品对孩子的成长和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9至11岁是孩子阅读的黄金期,可以多阅读和接触优秀的科幻作品。科幻作品是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的,它能塑造孩子的宇宙观,可以把我们带去远方。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凭借其宏大的格局,深邃的思想,把科幻小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王卫英在“破立之间——《三体》立体书发布会线上论坛”上表示,《三体》IP的立体书开发,是对《三体》及其作者的致敬,立体书的诞生给予《三体》科幻文学新的生命,代表着全新模式的科幻新文化的诞生。
三场科幻盛宴在科幻界、文学界、影视界、出版界进行了跨界交流,碰撞出的产学研火花将继续点燃新时代的科幻火炬,让多领域专家和人才实现了科幻数字化的共振和共情,为中国未来原创科幻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