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原型及龙的传人说
庞进
近日,有文友问我三个问题:一,龙的原型是什么?二,凤的原型是什么?三,龙凤都是中华民族崇拜的神物,为什么我们仅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这里作以下简答。

一,关于龙的原型
关于龙的原型,观点众多。大体上可分为龙的生物原型说、龙的非生物原型说、龙的生物原型与非生物原型综合说三类。
龙的生物原型说主要有蛇说、鳄说、蜥蜴说、鱼说、鲵说、猪说、牛说、马说、熊说、蚕说、蛙说、恐龙说、胚胎说、松柏说等。龙的生物原型说还可再分为龙的单一生物原型说和龙的多种生物原型说。
龙的非生物原型说主要有闪电说、云说、虹说、龙卷风说、星宿说、河川说、正弦波说等。龙的非生物原型说也可再分为龙的单一非生物原型说和龙的多种非生物原型说。
龙的生物原型与非生物原型综合说,是对龙的生物原型说和龙的非生物原型说的综合。
龙的生物原型说,可以说明龙的能够潜游于水、跑卧于陆的功能,却不能很好地说明龙的飞天、行云、布雨的功能;龙起源的非生物原型说,可以说明龙的飞天、行云、布雨的功能,却不能很好地说明龙的能够潜游于水、跑卧于陆的功能。
龙的生物原型与非生物原型综合说,兼容了前二者,既能够很好地说明龙的能够潜游于水、跑卧于陆的功能,也能很好地说明龙的飞天、行云、布雨的功能。也就是说,比较而言,龙起源的生物原型与非生物原型综合说更全面一些,也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尽管无论是龙的生物原型说、龙的非生物原型说,还是二者的综合说,都属于推测性质。
对龙的原型即龙的起源,我本人持“多元容合说”,此说以龙的生物原型与非生物原型综合说为基础。我对龙下的定义是这样的: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蜥、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星宿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头、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品性,和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等精神蕴涵的神物,其本质是中国人对宇宙力的感悟、认知、神化。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二,关于凤的原型

关于凤的原型,有鸡说、燕说、鹰说、孔雀说、鸵鸟说等多种观点。这些原型都属于生物,有单一生物原型说和多种生物原型说。学者们一般也都认为,除了生物原型,太阳、风、火等非生物,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凤的形成。
对凤的原型即凤的起源,我本人持“多元容合说”。我对凤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凤是凤凰的简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鸡、鹰、燕、乌、鹤、鹑、鸿、孔雀、鸵鸟等动物,和太阳、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具备尖喙、双翼,大多有冠、有羽、有爪、有尾等形象特征,具有向阳、喜火、达天、自新、秉德、兆瑞、喻情等品性,和容合、福生、谐天、和美等精神蕴涵的神物。其本质是中国人对宇宙力的感悟、认知、神化。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凤与龙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笔者对龙凤的定义,都用了“容合”一词。“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因突出了“容”而与“融合”有区别。
三,关于“龙的传人”说
中华民族的起源离不开中华人文先祖的卓越贡献,伏羲、炎帝、黄帝等中华人文先祖,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中华人文先祖与龙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将伏羲、炎帝、黄帝等比龙、称龙,认为他们秉赋、体现、践行、弘扬着龙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人文先祖的精神与龙的精神同一。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是中华人文先祖的后裔,人文先祖是龙,后裔自然是“龙的传人”。——这是对中华儿女为何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的基本回答。
考古发现和人文资料都证明:伏羲、炎帝、黄帝等中华人文先祖,是既崇龙也崇凤的;夏代人以崇龙为主,但也崇凤;商代人以崇凤为主,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但也崇龙;周代人以崇龙为主,但也崇凤,所谓“凤鸣岐山”。周以后的朝代直到当今,都是既崇龙也崇凤,所谓“龙凤呈祥”。基于此,笔者认为,将中华儿女称为“龙凤传人”也是可以的,但为何“龙的传人”说流行呢?原因大概有三:
1,伏羲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炎帝、黄帝时代是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龙凤各分雄雌。秦汉时代是龙开始象征帝王、凤开始象征后妃的时代,因帝王几乎都是男性(只有唐代的武则天例外),故在龙凤对应的情况下,龙整体上趋于雄化、阳化、男性化,凤整体上趋于雌化、阴化、女性化。以龙为象征的男性帝王主政,使龙的地位、功能高于、强于凤,中国古代社会因之成为龙主凤从的社会,于是,龙由可以象征帝王发展为可以象征国家、象征民族,故在“传人”的问题上,只说“龙的传人”即可。
2,龙从功能上、形象上容合了凤。龙的容合功能十分强大,生物,天象,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包括凤所容合的种种物象,及这些物象所具备、所体现的种种品性、功能,几乎都进入了龙的容合过程。从形象上看,春秋战国至唐代有长翅翼的龙,这翅翼就取自凤族;宋代龙已不再长翅翼,但宋代学者总结龙有“九似”,其中之一是“爪似鹰”,这鹰,属于凤族。这样看来,从春秋战国起,龙的身上就已有凤的元素,可以包括凤、代表凤,故在“传人”的问题上,只言“龙的传人”即可。
3,作为观念,“龙的传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即见端倪,至晚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就已经在其时人们的认知中形成,证据是汉代画像石上出现有伏羲女娲的人身龙尾像。伏羲女娲是祖先,龙是神物,将祖先与龙结合,意味着龙已以象征物的面目融入了华夏族的祖先崇拜,也就是说,至晚在汉代,华夏族已认为本民族与龙关系密切,华夏族的传人就是龙的传人。华夏族是汉族的主体性前身,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前身。作为概念,即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汇,“龙的传人”说是由中国台湾籍音乐家侯德健通过歌曲《龙的传人》首唱出来后迅速传播,被海内外华人广泛接受、认同、使用的。其时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过去四十多年,“龙的传人”说已“约定”而“俗成”。

(2023年4月14日于加拿大枫华阁。图片采自网络)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