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文
岁月匆匆,时光飞快的流逝。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近13个年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让我永远不能忘却。
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一天学也未上过,大字不识一个,一直以种地为生,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她是一位平凡诚实、勤劳善良的母亲,虽然从未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从无一句豪言壮语,纯属一介平民,但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站在母亲的墓前,我泪如雨下,内心深处有种酸酸的东西涌上来,不由得想起小时候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幸福情景。无论多么幼雅、天真的问题都能得到母亲耐心的解荅,无论如何撒娇、调皮都能得到母亲的宽恕,那些细节随着岁月流逝了,但依偎在母亲怀中的那种温馨却永远铭记在我的心头,成为我对童年回忆中最美好的一幕。
父母都是把勤劳看得很重的人。一年到头,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起早摸黑,精心地侍弄着田里的庄稼,操劳着家里的杂活。母亲很简朴,穿戴十分朴素。小时候,我们的衣服破了,母亲就会用相同颜色的旧布进行縫补,看上去显得十分得体,如同点缀一般。母亲常说:“穿衣服什么叫好?只要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叫好。”在母亲的照料下,我们兄妹5人的穿着都很简朴,但总是整齐洁净。
母亲很节俭,家里家外操持得井井有条。小时候家里很穷,经济拮据,母亲会在自留地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想方设法改善家中的伙食。母亲很会精打细算,平时用瓜菜代,粗细搭配,粗茶淡饭,将就着过日子,让细水长流。就连上个世记六十年代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我们家的生活也未出现过吃上顿不接下顿的现象,一家人安安稳稳地生活着。
父母不识字,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所以特别重视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小时候我们在家做作业,她常常陪伴在书桌旁,多数不说话,黙黙地做着针线活。对于我们兄妹的学习,母亲总是严格要求,虽然不识字,但是总能从我们作业的整洁度和正确率中查出问题,一旦不满意,少不得生气发火。如果谁在学习中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了奖状,母亲就会很开心,脸上总是露出愉悦的笑容,会给我们一点小小的奖励。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人生的每一步路都要靠自己走,高中毕业时,正值十年动乱时期,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我一度愁怅傍徨,不知如何是好。在我们老家,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那年部队来征兵,我想出去闯荡,在父母的黙黙支持和鼓励之下,我成了家族中第一个穿上绿军装的人。在军营里,我无时无刻都感受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那深深的爱。每当想家的时候,就会想起母亲包的酸菜饺子和小鱼锅贴的味道,回想起在母亲怀抱里最温馨的瞬间。
岁月流逝,转眼间,我们兄妹5人都己长大成人,有了自己合适的工作,有了自己各自的家。人们常说:婆媳最难处,可是在我们家,婆媳关系一直很和睦,母亲一直把4个儿媳当成是自己的4个亲生女儿,倍加疼爱和照顾,婆媳之间从没有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母亲的善良是出了名的,直到如今,她们谈起母亲来,仍说自己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能和母亲婆媳一场。感觉到世界上有一种最无私的爱,那就是母亲纯净的心灵。
父母在一起共同生活了55年,无论生活如何艰辛,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大半时光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历经风雨沧桑,母亲都硬是扛了过来。父亲年老的时候,疾病缠身,几乎一时都离不开母亲。子女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自生活的小圈子里忙碌着,不能很好的照顾老人,而母亲那时,自己同样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整天还要忙这忙那。在父亲病重的最后几年,都是母亲给予精心的照顾。至今想起来在世的母亲那点点滴滴的往事,仍然热泪盈眶。在她老人家辞世后,老家的好多乡亲们都前来为她送行。许多人提起母亲,都说她是一个好人,忍不住伤心落泪。
母亲在哪,哪里就是家。父亲去世后,母亲又和我们一起生活了14年多的时间,每逢春节、中秋节和她老人家的生日,我们全家几十口人都会欢聚一堂,享受那幸福的时光。四世同堂的母亲虽然日趋衰老,但一点也不糊涂。善良的母亲十分牵挂家庭的每一个子孙,临危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她还多次念叨我和妹妹家正在上高三的两个孩子,询问她们的学习情况,但又反复叮嘱不要把她的病情告诉孩子,以免影响她们高考的成绩。当时我们正在筹备为她过90华诞,她也坚决不同意。母亲的一生,是辛苦劳累的一生。她老人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有的只是一颗为子女操劳的心,始终如一。
辛劳一生的母亲在2010年5月5日下午,生命戛然而止,驾鹤西去,留给我们的只是深深的悲痛和深切的怀念。没有母亲的家,就不会再有美满温馨。来到母亲的墓前,一草一木、一叶一花,每一块泥土,都静然在这里,见证着岁月沧桑,见证着我们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深深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