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至深的文人雅集
魏晋文人和士大夫们除了隐居、喝酒,还喜欢“雅集”。所谓“雅集”,就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寄情山水,高谈阔论,借酒吟诗,恣意狂欢。前边说过的“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莫不如此。其中最著名的文人“雅集”莫过于东晋时期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聚会。那是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宴集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兰亭,作流觞曲水之戏,所谓“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当时,参加雅集的大多数人都有吟咏,后人还为此专门整理成《兰亭集》,只可惜这些诗作都没流传下来,唯有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传之后世,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
曲水流觞这种形式既高雅也有趣,常为后人所效仿。
洛宁的文人雅集,当从元代的薛玄、薛友亮父子开始,他们所宴集的对象都是当朝高官;到明清两代,洛宁的文人宴集有“前五老”和“后五老”,他们在致仕还乡后,依然“花坞琴尊,茅亭棋局,谈玄问字,作赋咏诗。人见其绀目丹颜,苍髯白首,日徜徉于山水之间,飘飘然皆以为神仙中人也”。
清康熙年间,洛宁县令佟赋伟是关东才子,他到洛宁任职十余年,曾结交不少文人雅士。当年,他把县衙官舍后边的菜园改造成一个后花园,取名“共食园”。该花园占地20亩,园中栽了不少树木,植有一片竹林,修了两道水渠,挖了一个池塘,建有竹舍茅屋、亭台楼阁。每到“春秋佳日,名花茂树,红绿满园,鸟语蛙鸣,上下和答,同志者或相过访,先生则沽酒治具,对酌石几,微醺之后,分题联句,抗论古今”。据说,当朝文人惕易初、吕元素、刘太乙、王荆田都曾经觞咏其中,赋诗至数十篇。时任翰林院庶学士的刘青藜(字太乙)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遥题永宁共食园寄青士先生》,“青士”是佟赋伟的字。诗中写道:
忆昔薄游铜驼巷,青松偶遂倚蒿蓬。
为言此地山水佳,便约芒鞋踏茏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洛宁县令蒋立铣要调往宜阳任职,由上元朱抡英(字紫函)、山阴刘梦莲(字星桥)、黄安张藻谆(字泽臣)、黄陂张润澜(字泽夫)、印川客陈瑞琳(字九香)等八人,请蒋县令到城北原上的凤山寺聚会,席间每人吟诗一首。其中陈瑞琳在诗中写道:
狂饮三百杯,一浇胸块垒。
长啸谢山灵,兹游吾醉矣。
刘梦莲的诗是这样写的:
雨后诸山满翠岚,登临凤翼酒初酣。
华岳余秀来崤右,吴楚才人聚召南。
买夏园林峰垒九,送春花竹径开三。
兹游得识陈同甫,楔事兰亭细与谈。
他们把这次聚会定名为《道光丁未三月二十二日凤山寺燕集》,“燕”同“宴”。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们这次宴集不仅仅是为蒋县令设宴送行,更重要的也是效“兰亭集”的一次文人聚会,其中既有来自陕西的“华岳余秀”,也有来自江南的“吴楚才人”,对于洛宁来说,这也足可成为文坛上的一件盛事。
来源:《洛宁史话》周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