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六部曲
文/休闲老农
一 引水浇田
从书本上和一代代口传,
知道我们远古的祖先,
从狩猎转化为饲养,
从采集转化为种田,
就聚居繁衍在江河湖边。
人畜离开水不能生存,
庄稼果木离开水就会枯干。
慢慢地 人们由只靠天降雨,
开始挖渠引河水浇田。
历史流经多少沧桑岁月,
人们也是既靠不稳定的河水,
又把风调雨顺企盼。
直到现在有些地方,
仍然还在用渠水浇地,
或者渠井兼用,
或者完全靠天吃饭。

二 辘轳浇园
爷爷说 他们的上辈人,
学会了打井,
用地下水浇园。
从此再不躭心河水枯干。
井口安个辘轳
辘轳上井绳缠满。
下面拴上
用柳条编织的盛水“渴漏",※
从井里掏上水,
把渴得发昏的禾苗浇灌。
四只手拧着辘轳把,
两个人面对面。
一颗汗珠摔八瓣,
起早贪晚 一天下来,
能浇半亩田。
碰上旱年头,
水流不到畦里就渗完。
有时浅水井里被掏干。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
村里吃水还用辘轳,
现在的年轻人想见它,
要从电影或电视剧中,
或到历史博物馆。
三 水车浇地
或快或慢 时代在进步。
爷爷辈的农民浇地,
水车开始代替辘轳。
那时的人们
心里是多么地满足。
牲口戴着“捂眼",※
拉动水车在井台上转,
“水车斗子"从井里掏上水,
自动倒进“水车盘”,
再流到泠沟流到田,
一天浇地一亩半!
后来改用“洋水车”,
管子里安着铁链和“皮钱”,
又省去不少畜力和时间。
曾记得那时流行一首歌:
一一你看那地里的水车,
那个叮叮当当响,
叮叮当当响,
千里万里的庄稼一片金黄。
翻身的农民生产忙……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
再也见不到水车的模样。
四 深水泵和潜水泵
历史的车轮滚滚转动,
父亲辈人们浇地,
水车开始换成水泵。
后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
浅水井改成深水井,
再后来 深水泵改为潜水泵,
电力逐步代替了燃油热能。
电闸一合 水波窜动,
就像泉水澎湃汹涌。
庄稼乐得哈哈大笑,
再也不怕旱魔作怪逞凶。
有的把出水管埋入地下,
省去泠沟多种好几垅。
浇地只用一人就行。
一天浇它二十亩很是轻松。
机械耕作 电力灌溉,
节省的劳力哪里去了?
都到各地城乡去打工。
五 喷灌和滴灌
我见过喷灌,
一行行的水龙头,
像一簇簇水箭上翻。
有人说它是人工降雨,
有人说是仙女把甘霖洒向人间。
太阳照射会出现彩虹一片,
庄稼在淋浴中
兴奋地挺直腰杆。
我见过滴灌,
管子在土壤中慢慢将水分散。
它虽然居地下 深藏不露,
农作物却笑迷迷地把它称赞。
待到水份含量正合适,
自动掉闸停止渗灌。
喷灌 滴灌,
不用人看 不用人管。
喷灌在绿化带和公园,
滴灌在温室大棚,
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虽然还没大面积使用,
无疑是将来灌溉的最好示范。
一些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
已经使用了很多年。
从刀耕火种到机械种田,
从开渠引水辘轳浇园
到水泵和喷灌滴灌,
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起和发展。
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就像爬山一步一层天。
民族复兴梦,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靠我们这代人去实现!
※渴漏,从前人们浇地盛水的桶子,柳条编的。
※捂眼,从前牲口拉水车拉磨,用一块布蒙住它的眼,叫捂眼。
作者简介
王恒昌,笔名王茵,网名休闲老农。四○后。石家庄市藳城区人。在国家三年暂时困难时期辍学务农至今。自幼喜爱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市和县级文学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民间故亊数篇。2014年出版诗集《绿野》,2O17年曾主编藁城区《织锦村志》。现为华夏思归客诗刊特约作家。石家庄市藁城区诗词学会会员。遗风文学社顾问。近年来在纸刊和文学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