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诗歌有声平台》第3141期

远去的记忆(十八)
——渐行渐远的城市痕迹
作者:森严

一个城市的发展,总会留下些许的痕迹,家乡兰州也是如此,只是这痕迹多已成为人们深深的记忆。
(三)印象中的“老巷子”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金城兰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自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黄河南岸现今的城关区修筑城池,至1949年8月兰州解放的1368年间,兰州城市的街巷历朝历代皆有发展。特别是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移节兰州后开始大规模拓修道路,由此奠定了古城兰州旧城路网的格局。后经明、清两代与民国的多次修建,至新中国成立时,兰州城市的街巷已纵横交错,形成规模。然而,建国后的兰州,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古老的城池和许多古迹被先后拆除,很多老街巷或“消失”或几经“改造”,现多已面目全非,当年的“模样”只能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寻找了。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在兰州城内存在了百十年的“老巷子”,曾经是个什么样子。
1、金塔巷 位于武都路以南,中山路以北,东起酒泉路,西至永昌路,全长840米。自明初兰州筑城后,该巷始终是内城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金塔巷的“金塔”二字,取自酒泉市金塔县的县名用字,旧称道门街、仓门巷、横巷子。旧时的兰州府、道衙门多建于此,正因为这个原因,曾经的金塔巷绝非今天的市井小巷可比,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一派繁华景象。
2、木塔巷 旧时因巷内有古树五株,故又称五树巷,它北起永昌路北端,南至张掖路,呈东西南走向,长627米,宽4米。据史料记载,木塔巷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地处西域的高昌国国王鞠文泰(兰州榆中人)率部众到长安晋见李世民,往返均途经兰州,为了表达高昌国同大唐王朝友好的愿望,鞠文泰于唐贞观九年(635年)在今城关区的木塔巷处选址兴建寺院,取名嘉福寺。建寺时又在寺内一并建了木塔一座,后人们习惯称该寺为木塔寺。明代该寺正式赐名木塔寺后,所处的巷子遂改称为木塔寺巷,后随人们的习惯慢慢简化成了木塔巷,并沿用至今。今天的木塔巷既不见了寺院,也没了木塔,好在巷子还在,并被改造为兰州的文旅小景点和地方传统小吃的名街,成为了参观百年中山铁桥的过路观光客们小憩的好去处。
3、曹家巷 过去叫厅门街,曹家巷是南连庆阳路、北接武都路并和兰园正门相对的一个小巷,早先为木器家具市场,后一度成为自行车交易市场,该巷全长139米。曾经的曹家巷是一条门廊相接,院墙错落的幽静小巷,而今却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据这里的居民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小巷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其中有几座院落结构复杂,前院套后院,左院连右院,这些院落多为平房,其中间或有楼阁,院的中央空地都有小花园,有的还架有葡萄架,藤枝缠绕与檐廊连成一片,生机盎然。讲究的人家院中还摆放有大鱼缸,缸内置有假山,品种各异的金鱼游弋其间。逸静安祥的院落,是曾经的曹家巷和城内许多老巷子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4、贡元巷 旧称贡院巷。该巷因巷内有清朝前期的兰州府贡院而得名。该巷形成较早,自明代兰州筑城后,即为内城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之一。清末以来,该巷两侧建有军械局、印花处、陕西会馆等。贡院由明代的行都指挥司署改建而成。陕甘共治时,两省共有一个学政,驻陕西三原县。学政每三年巡视一次兰州,在贡院主持岁考、科考。先考兰州所属两州(即当时所辖的狄道、河州二州)四县(皋兰、榆中、渭源、靖远)生员(秀才),后决定其赴西安参加乡试的资格;另外,全省武生考取武举也在此处进行。由于上述原因,该巷得名贡院巷,后来“院”俗化成了“元”,故人们又习惯称该巷为贡元巷。今天的贡元巷早已不见了当年的贡院,更没了当年的光华,仅成了一个普通的市井小巷。
5、民勤街 兰州主城区的一条老街巷,旧称官园正街。该街西起静宁路,东至金昌路,呈东西走向。该街路基系清初的官园。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赈济灾民曾在这里开办“养济园”,每年支取一定银两,以官仓之粮抬纳济救流亡孤弱者,并另设有官仓,故名官园,清末以来又称官园正街,民国后,这里几经变化,最终形成了两条街巷,即官园前街和官园后街。1958年兰州街巷多以省内各地命名,官园街自此改称民勤街。
6、一只船 位居今天水路南段西侧,分南街和北街。“一只船”街名的由来有三:一说此地为黄河古道,中间低洼,四周有墙,其形似船,故名一只船;二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河暴涨,兰州城外一只木船随波漂流至此处后,水落船搁,乃得名一只船;三说清朝随军征战者江南人日渐增多,他们有感于乡关万里,遂萌叶落归根之念,便集资在今一只船地带营造一所义园,用来暂厝亡故江南人的灵柩,以便日后扶榇故里安葬。义园造型奇特,颇似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于是人们据义园之外形,将这块地方叫做一只船。目前,北街长424米,宽17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一侧为4.5米,一侧为3.5米;南街长460米,宽17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各4米。如今,两条大街分别被甘南路和嘉峪关路贯通,街名被两路所“占”,故“一只船”街名只在附近的建筑门牌上沿用。
7、互助巷 旧时称南滩街或帅府街,位于现今的酒泉路中段,井儿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起酒泉路,东至静宁路。该路路基所处地带旧时因地势低洼,经常汇积雨、污水,且又地处旧城外廓南部,故名南滩街。清末,甘肃提督马安良掘城引出积水,自此该处成为滩地。清宣统三年(1911年)起,马安良等曾先后建公馆于此巷,故又称帅府街。民国廿七年(1938年)又恢复旧名南滩街,1954年改称互助巷,并沿用至今。现在的互助巷既看不到当年的帅府公馆,也显露不了当年的滩,仅仅成为了南关一带一个普通的民居小巷。
8、桥门街 今西关什字至中山桥的一段旧街巷。明代以来,即为兰州外城直通镇远浮桥唯一的南北向干道的一段。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兰州卫守御指挥杨廉在兰州城北河面上搭建镇远浮桥,次年竣工。同时在桥南离城80米左右的地方,新筑小城一座,正对桥头开设城门,戍守河卒严查往来行旅,这是桥门最早的形态。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都指挥李进增筑外城,开置郭门9处。其中北郭门为改建桥门而成,上筑城楼二层,称为天水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重修天水门,改名通济门。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该路拓建为16米宽(车行道10米,人行道各3米),路面铺设碎石,人行道铺装了青砖。新中国成立前,此门依旧屹立。通济门与镇远桥之间还曾立牌坊一座,上书“九曲安澜”四字。因该路直通桥门,故名桥门街,其西侧还有一小巷,称桥门巷。现在的桥门街已淹没在了密布的住宅楼宇之间,当年镇守轿门的“威风”早已不见。
9、山字石 中央广场东侧的一条小巷,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东路。现分为互相连通的三条街巷即山字石西街、山字石北街和山字石中街。全长1106米,宽3—4米。山字石原非街巷,系明肃王府的花园,为游玩赏景的地方,名叫“凝熙园”,园中多为巨石垒雕的大、小假山,并以从外县采来的“活山字”(兰州人称水锈)相辅之,通称大、小山字石。1941年兰州设市后,当时的兰州市府曾将该处街巷予以整修。据张维的《兰州古今注》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山字石已不复存在,小山字石“尚有假山一角,垒石为之,上有数小院落。又垒石作洞府,通达四出,岩间塑泥仙人数十,颇逸俊可观。”
山字石这条老街巷曾经水患连连,虽几经当时的官府和驻军整治略有成效,但彻底治理还是解放以后的事了。如今的山字石已没了记忆中的秀山花园,有的只是建在三条街上密密麻麻的各色建筑。
10、东城壕 兰州旧城区的一条老街巷,因路基所在地在筑城时的城壕而得名。它位于静宁路西侧,北起张掖路,南至庆阳路,全长498米,武都路以北258米一段宽4.5米,武都路以南240米一段宽3米。新中国成立前,人们习惯称此处为城河台,即护城河旁的高台,它是旧社会兰州城贫民汇集交易的一处场所。台的东侧即为城壕,因为常年汇积雨、污水,形成了一条臭水壕沟,加之壕上有一家兽皮熬胶作坊,气味十分难闻。一遇大雨,城河台便成了泽国,道路泥泞不堪,十分难行,稍有不慎,即有滑入壕内的危险。后来人们在此处建起了一座龙王庙,祈求神灵保佑。东城壕一名虽沿用至今,但后来随着城墙的拆除,东城壕已和城内的众多老街巷一样,要么被后来新修的道路“斩断”一分为二,要么淹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
11、畅家巷 兰州旧城小稍门外的一条老街巷。该巷西起宣家巷,东至底巷子,长458米,宽5.6米,清初时即称畅家巷,东段通远门,东南部建有后营都司署和驻军营房。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廷为平定“陕甘回乱”和收复新疆作军需上的准备,在畅家巷开办了西北地区最早的洋务工业机构“兰州制造局”(“兰通厂”前身)。光绪五年(1879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利用此巷原后营基址,创办了“兰州制呢局”(“一毛厂”前身),分东、中、西三厂。光绪廿九年(1903年),后任陕甘总督嵩藩在该巷原制呢局东厂又创办了甘肃高等学堂(“兰州一中”前身)。民国时期,此巷先后建有天主堂、教会医院、药局、气象测候所、长途汽车站等。
自清朝以来,畅家巷一直是兰州城区一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干道。而今,它不但没了干道的“担当”,就连曾经设立的“织呢局”亦不见了踪影,可怜的连个小小的遗迹都不曾留下,现没落的成为了一条民居小巷。
12、箭道巷 老兰州城区的一条老街巷。该巷在明清两代是官兵习武射箭的地方,清朝曾规定,凡不满60岁的官兵,包括亲王、贝勒,均得骑射练武,每年定期考核,靶场因地居巷道,又属射箭比武之地,故名箭道巷,并沿用至今。该巷长396米,宽17米,它是旧时明肃王、现今甘肃省政府东侧旁的一条小巷,它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路,把繁华的市区与美丽的黄河风情线连为了一体。
13、闵家桥 老兰州的一条老街巷,地处兰州风景名胜五泉山脚下的繁华路段。兰州是座古老的多民族移民城市,它的地名大多以姓氏或景物命名,闵家桥亦不例外,该桥的来历确与闵人相关。相传明代中期,闵姓族人由南京迁徙兰州,当时亦算大户。当年,闵家桥一带紧靠森林茂密、流水潺潺的五泉山脚下,常年流水不断,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闵家人出资就此修建了一座小木桥以方便人们通行,名曰闲家桥,这座木制的拱形小桥建在后来的原市委党校和市总工会办公楼院附近,小桥后因城市改造而被拆除,唯一的痕迹便是这仍在沿用的地名“闵家桥”。
14、鼓楼巷 老兰州的一条知名老巷,因巷子的西头曾建有鼓楼一座,故而得名。它东起静宁路三爱堂,西至酒泉路,长329米,宽8.5米。如今站在巷子西端的过街天桥上,一眼就能望到巷子的东头。鼓楼,顾名思义放置鼓具的楼阁,古时人们为了防盗或危急预警,往往会在村头、巷尾等重要位置修建楼阁,放置大鼓,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时。明肃王朱楧移节兰州后,凭借手中掌握的财力和权力,开始大兴土木,修筑城墙、修建王府及休闲娱乐的花园等配套建筑,后经三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这里的人口渐渐聚集,形成了一条小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在巷子的西端修建了一座鼓楼,自此,这里便被叫做了鼓楼巷。道光十二年(1832年),时任陕甘总督的杨遇春重修了鼓楼。同治六年(1867年),因标兵(一般士兵)不满与湘军(精锐士兵)在生活待遇上的差别,反抗湘军将领的标兵在城外回民叛军的支持下,与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在兰州城外发生激战,最终标兵溃败,鼓楼巷中的鼓楼也在此次战火中被毁,一座存在了还不到一百年的鼓楼从此化为了灰烬,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留下鼓楼巷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老兰州还有一些老街巷如上水巷、下水巷、南城巷、王马巷、道升巷、延寿巷、顺城巷、柏树巷、骆驼巷、井儿街、贤后街、炭市街、绸铺街等等,现虽然大多还在,但规模或用途早已不再,个别的甚至荡然无存。这些老街巷,它们曾是兰州文明演进与发展的见证和记忆,每一条都承载着不凡的故事,演绎着人间的沧桑巨变,曾经的辉煌随着时代的步伐早已黯淡了下来。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就是老街巷的名子或挂在商铺民居的门牌之上,或冠在当今许多社区的名称之中,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无奈的传承吧,真可谓名人过昔,余辉犹存啊!
注:本文开头所配的插图之建筑乃当年鼓楼巷中的鼓楼,高高的鼓楼在当时可谓古城兰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2023年3月8日✍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蓝儿
秘书长:艳阳天
总诗评:李希勇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古典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米兰
副总编:追梦天涯
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荷塘月色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兼)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兼)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
主席团专职成员:森严、聂子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兼)
北方文学社副社长:世灵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总编辑部
古典诗词音频审核: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审核:戴维
诗歌、音频总审核:艳阳天
总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