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正好,微风清爽。仲春4月11号,我有幸参加了富平、阎良作协组织的“游香花山,品龙培茶。”文艺采风活动。作为向导兼联系人的康凯鹏老师临时有事,他委托我协调联系。对于香华山,我也是第一次游玩,心里不免踌躇,担心有负重托,对睦邻文友接待不周。还好,刘忠虎老师安排周全,阎良冉学东主席轻车熟路,作协卢树刚老师土生土长,作为向导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的记忆中,富平北部有多座群山,自西至东绵延相连,相辅相依,共同组成了乔山山系。富平素有关中名邑,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自古就有名扬渭北的富平八景。‘锦屏列翠”景点在锦屏山,“石洞书声”、“灵秋夜月”指的是月窟山,再往东频山、明月、金粟山、万斛山一字排开,首尾相连,好似乔山山脉的臂膀。而香华山这么优雅的名字,我却是第一次听说。我很想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满腹疑团,直至见了香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老总邓本齐先生,谜底才得以解开。
沿底张公路,自南至北。一路杨柳合欢,国槐送暖,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已拔节、精力正旺盛。四月芳菲正盛,春意正当时。路上倒很顺利,直达香华山农业基地。一下车,邓总早已在基地院子笑吟吟的相迎。
我抬头,农业基地三面环山,基地恰处于三面包围之中,这个地方确是天造地设的绝妙之地。基地四周,一棵棵小树白色的花朵绽放枝头,好似一簇簇洁白的棉花。周围,几树粉红的樱花开得正盛。心急的我忙问邓总:“龙培茶园在哪,我好想现在就看到盛开的龙培花。”邓总依然笑吟吟:“用手指着基地小院四围那些白色的花,这些就是龙培树。不急,先喝口龙培茶,上面有大片盛开的龙培花。”在基地的凉亭,好客的邓总早已吩咐工作人员给每个人泡了一杯龙培茶。龙培茶是由龙培叶子研发而成,茶碧绿晶莹,一股股清香直入口鼻。文友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大家和我一样,都很想了解龙培茶的制作工艺,龙培茶园的规模,香华山农业观光园的功能、运营、远景规划等。
邓总看起来虽然不很健谈,但一谈起他的农业产业园,谈起他的茶园就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在谈话中我了解到,邓总起初创建农业基地时,在香花山半山腰发现一石洞,在石洞挖掘出一石碑,还有少量的铜钱,石碑现存基地农业园展厅,令人遗憾的是铜钱已被邓总一朋友带走。我近距离瞻仰了石碑,石碑一行行蝇头小字早已模糊不清,从石碑仅存的几个大字可以推断,清朝一时期,曾对二圣洞做了修缮。斑驳的文字、残缺的石碑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岁月的流失和沧海桑田的变化,一股股淡淡的忧伤漫上心头。
眼前的香华山,当地人叫柳树茆,听说邓总在注册龙培茶和农业观光园时,柳树茆才有了“香华山”这一优雅的名字。此行的目的是“游香华山、品龙培茶”,茶已品,在口中余香依然回味。该是出发登香华山的时候了,大家都迫不及待。当地向导卢树刚老师不止一次爬过香华山,明白路途的艰辛,建议大家带好水,缓缓爬行。
从基地出发,沿着水泥小道行走,很快,水泥小道走到尽头。随后,几条小路通向香华山的各个方向。抬头,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的白色龙培花。龙培树是一种灌木,生长地不是过高,龙培树还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白鹃梅”。一颗颗龙培树枝、洁白的白鹃梅正鲜艳开放。我猜想,可能龙培花开时洁白,好似雪白的梅花,才有白鹃梅的雅称。采风团成员,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向香华山主峰攀登、爬行。路边、山峁上、崖畔旁,沟沟畔畔,山上的藤条、灌木皆已发芽变绿,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盛,一株株金黄色的连翘花、一树树粉红色的丁香花、一簇簇、一团团洁白色的白鹃梅,非常鲜艳、很是养眼。采风团成员沿着布满荆棘、藤条丛生的小道攀爬,爬山时,既要注意脚下的松动的石子,又要堤防荆棘划破手臂,担心藤条挂住头发。爬山时,我的眼镜就几次跌落,竟然连鞋垫脱落遗失都不知。还好邢亚荣老师提醒,他风趣的说:“创作的素材有了,谁的鞋垫遗失在山道上,沾满了绿。”
一路上,文友们不时地问“二圣洞还有多远”。冉主席不无幽默地说:“不远,就在前面。”走了一会,目的地还依然很远。冉主席又说:“快到了,加油。他悄悄说,爬山就是吆节节,骗骗就到了。”我是懂非懂。文友们时而驻足眺望,山下层层梯田,袅袅炊烟,山上风力发电叶片一轮一轮的旋转;时而高声呐喊,宣泄着胸中的渴望;时而用镜头“咔嚓”记录美好瞬间。每一个人期望把这一切精彩尽收眼底,珍藏心间。
经过齐心协力,采风团顺利爬上二圣洞,洞口藏在半山腰,周围草木丛生。洞口不大,但洞内别有洞天。洞很深、很静、很潮、蜿蜒崎岖,通向大山深处。洞中可以看到石头渗出的泉水,依稀听到香华山的心跳。这个二圣洞,不知主人是谁,是人工修建还是自然形成,不得而知。从邓总挖掘出的石碑残缺的文字也很难得知,留给大家无限的遐想和探寻的空间。这可能就是石碑的内在价值和文史的魅力,也可能是邓总农业产业园和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方向吧。
回家的路上,脑海中香花山依然依偎在频山旁,龙培茶园中一株株白娟梅依然迎风傲芳群花,农业产业园风景这边独好,二圣洞的传说、故事依然很多,口齿中龙培茶的余香、农家野菜味依然醇香四溢,文友们精彩的交流、表演依然萦绕耳边,久久散不去。
身已离开稥华山,心却徘徊在龙培园。

作者简介:邢根有,富平人、中共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富平县作协会员。爱好生活,喜欢文字。有作品在《渭南日报》《自学考试报》《农民报》《文化艺术报》《金陵晚报》《陕西农村报》《大江晚报》《石川河》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并有5篇作品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作品曾获全国“庆中秋迎国庆双节”和第二届“关于年味”等征文大赛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