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红区行》
李晓信
(十七)游击队英勇作战,老百姓安全转移。
我要讲给大家的是1948年夏季,发生在阿庄镇冯家塬的同官游击支队一次成功的阻击战。
1948年夏,国民党组织大军,妄图把路东游击纵队九个支队消灭在洛河西岸。这时,同官支队住在肖家堡(今属阿庄镇)的冯家塬。有一天,国民党军十七师的一个团顺着红土川道分四路直扑冯家塬而来。由于来的突然,侦察班发现时,敌已到坡底沟道里,同官游击支队支队长许天洁当时也在坡头上,接到报告,立即命令一人回支队报告,让政委组织群众转移,他亲自率领一个班,在坡头阻击。

游击队作战照(照片摘自网络)
许天洁亲自端着机枪向敌军猛烈扫射,敌军立即疏散卧倒,前进速度减慢。游击队带领群众撤出村后,坡头阻击班迅速撤回。村头由宁章林带领三名游击队员在村南学校围墙口阻击。敌人爬上坡头,正要冲锋,又被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压住了。敌军以为游击队人多,当官的命令,就地挖掩体,准备进攻。游击队扶老携幼,帮群众扛行李、抱小孩,已经翻过村北李家湾沟,上了阿庄镇的杜家塬。
敌军冲进村子,宁章林四人已转移,敌军扑了个空,把重机枪、迫击炮架在村北,向杜家原方向乱放一通。这次战斗,游击队和当地群众,无一人伤亡。

阿庄镇阿庄村照(李陕西摄影)
上一次到阿庄采访,因身体原因和时间关系,没有到冯家塬、塬疙塔和杜家塬,这么成功的一次战斗,我却没有亲到昔日战场,亲自感受战斗之硝烟,聆听老乡讲解战斗之激烈,游击队保护老百姓安全转移的爱民护民的动人事迹。2023年4月1日,我再一次自西安驱车前往家乡铜川,邀请了铜川高级律师、作家李陕西、文史专家、摄影师冯钧仓先生,一同前往阿庄古战场采风。
自西安南郊开车一个半小时,到了铜川老区,邀请了两位先生,沿305线过红土,又看了“刘志丹分粮处”“红土农会旧址”。
向东左拐上坡,坡头上就是昔日的战场,依稀可见的战壕里,仿佛看见了同官游击支队支队长许天洁正在端着机枪向敌人扫射,游击队员们个个英勇作战,阻击住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冯家塬的老百姓安全转移。

冯家塬村石牌楼(李晓信摄影)
再顺塬上前行,远远看见一座漂亮地石牌楼,三门四柱、两旁立柱、两层挑檐,顶雕二龙戏珠,中门二龙戏珠浮雕横梁之间,镶嵌着“冯家塬村”四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两旁的立柱,上书一幅大红对联,上联是“党建领航科技务果敲开致富大门”,下联是“干群协力精耕细作共建美好家园”。一幅对联说清了冯家塬村靠什么?怎么做的致富经验。
再向前二里,到了冯家塬村,村子建在塬上居中位置,地势偏低,村东上坡,去向他乡,是一块易于进攻、不易防守的地方。

冯家塬的花园和廊亭(李晓信摄影)
现在的冯家塬,已经建设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花园廊道、洋房林立、鲜花初放,水泥路面平平展展直通远方;一家供应群众清明祭祖用的五颜六色的纸扎小摊,平添了一层春色;村子中间位置,左手为一座小花园,花草树木、廊道凉亭,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右手建设了一道“乡愁街”,“二龙戏珠”的石牌坊矗立街头,一排木头架起的绿化长廊直向街道的远方延伸过去,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冯家塬的“乡愁街”(李晓信摄影)
冯家塬村党群服务中心建在村东头,金色的党徽、红色的村名,干净漂亮的马赛克贴面的二层小楼。啊!真是一座美丽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冯钧仓先生曾在阿庄教书当老师多年,又在铜川市印台区教育局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冯家塬就有学生认出了他,一声“冯老师好!”使老师高兴的眉飞色舞,学生当然也成了我的采访对象。
据村民介绍,村南头的坡头上,就是当年游击队冯家塬阻击战的昔日战场,游击队居高临下,阻击敌人,将敌压制在半坡处,后又且战且退,使其延缓了进攻的速度,保护了村民无一人伤亡,全部安全的撤退到了杜家塬村。
由冯家塬向东,顺公路前行几公里,在一个两高地之间的歇虎腰处,路经塬圪塔村的“金圪塔”门楼,经村民王立强先生介绍,知道该村建设了“金圪塔工业园”,转过一个小山丘,就是同官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塬圪塔村。

金圪塔产业园门楼(冯钧仓摄影)
塬圪塔村地处阿庄镇西南两公里处,下设8个村民小组,人口1800多人,。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玉米,区域内建设了“金圪塔产业园”,2016年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被授予省级生态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平安村、富裕村等荣誉称号。

塬圪塔村照(冯钧仓摄影)
村口一座石牌楼,三门四柱,两旁立柱三层挑檐,顶雕二龙戏珠,中门云纹浮雕横梁之间,镶嵌着“塬圪塔村”四个金色大字,两旁的方形立柱上书一幅金色对联,更显的雄伟壮观。进入门楼,一道街道延伸至远方,两旁的民居、商业网点以街而行。——。
从塬圪塔村前行两公里左右,上一个小坡,就是杜家塬了。杜家塬村居小坡之巅,当然易守难攻。该村现在是一个村民小组,归西沟岭村管理,村委会设在西沟岭村,我们又掉头下坡到了西沟岭村村委会。大院子里一座两层小楼,楼顶上书“西沟岭村党群服务中心”十个红色大字,院子里一座“为人民服务”的照壁矗立在中央,时刻提醒全村干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春色初放的老游击区村貌。(李晓信摄影)
村民介绍了当年同官游击支队常驻冯家塬、西沟岭、杜家塬、塬圪塔等村,关心爱护群众以及群众支持、帮助游击队,为游击队伤病员养伤治病,即周围各村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以临为友,共渡劫难的动人事迹。
一位游击队员腿部受伤,不能行走,冯家塬一位老乡将其藏在家里的草棚里,晚上又将其接到自家的热炕上,为其治病疗伤,老大娘还将自己的奶水挤给伤员吃,撤退时又将其背到了杜家塬,和杜家塬的亲戚一同照料,直到痊愈归队。
一位避难群众的孩子,其母连惊带吓,没有奶水,杜家塬的一位好心的妇女将自己孩子的奶水无私奉献给这个小生命,救了孩子的命。后来这位伟大的母亲成了孩子的干妈,两家成了生死之交的亲戚。

西沟岭村党群办公室(李晓信摄影)
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深感游击队和老百姓是一家人,游击队救了老百姓,老百姓更爱游击队;深感中华农人之厚道、之高尚,中华美德,感人至深。
中午,顾不上吃饭,还想赶到宜君县南堡子村,那里是中共同官县委、县政府,同官县游击支队的驻扎地。但因多次探路不敢确定是否正确,导航也不灵便,加之路况太差,冯钧仓建议下次自宜君云梦乡前往更可行。所以,决定返回阿庄用膳。
阿庄当然也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地点之一,阿庄镇政府所在地的阿庄村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该村地处全镇低洼地带的川道里,气候是东冷春旱夏雨秋连绵。是典型的北方气候。村子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村里有一处“万仁巷”吸引了我们前去参观。
“万仁巷”口以黄土坡上的窑洞造型箍起了一座庞大的门楼,门楼顶部以古代城墙的垛口形式修成城防工事样,彰显着阿庄昔日的辉煌。门楼洞顶镶嵌着“万仁巷”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旁一对巨幅对联,上联书“古城彰显先辈恩慈情怀;”下联为“新年奏响村强民富凯歌”。但遗憾的是好对联却被张贴的人贴反了。上联贴在了下首,下联贴在了上首。今后应引起注意了。

进入门楼,一块石碑矗立在路旁,上书“阿庄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先祖王子福清代官居宣德郎布政司理问。祖上耕读传家,日月丰殷,建造东西两城堡,防御匪患兵乱。村民王姓为主,聚族而聚,安居乐业,城堡土夯为筑,高大坚固,设东西南三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内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青砖灰瓦,古香古色。两城中间,有一南北街巷,直通川道。历史上陕西多次大旱年馑,庄稼颗粒无收,民间饿殍遍野。王氏先祖慷慨解囊,在此巷设饭放粥,灾民蜂拥,救命无数。为念先祖,后人称其巷为‘万仁巷’。”
这通石碑详细说明了阿庄村清代至民国时期,在匪患四起、民不聊生的情况下,阿庄人以及开明的王家的一段建城安家、耕读传家、设饭放粥、救济灾民的历史事实。
事实充分说明,不管哪朝哪代,做了好事善事,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不觉已近中午两点,吃饭已经是严重捞点了。三人饥肠咕噜,急忙进入一小店用餐。不想又一次偶遇冯钧仓老师的学生 并同事,铜川市印台区城关小学校领导、独骑游万里的 王金昌先生 ,王先生热情招呼我们入座,互相寒暄,共进午餐,一碗羊肉泡,吃的个个酣畅淋漓,茶足饭饱。结账时,发现 王先生已经替我们结过了。三人不好意思,一再道谢,在小店前合影留念。看来当老师、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多么高尚、人人尊敬的事呀!

在阿庄羊肉馆前合影。自左至右依次为王金昌、李晓信、李陕西、冯钧仓老师。
告辞了阿庄,我们急急向白水县武庄方向而去。
(未完待续·,十八、军台岭战前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EMBA、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