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龙潭公园》
宋厚健文
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农耕进入繁忙阶段。正如唐代诗人元稹《惊蛰二月节》所描述: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2023年3月6日惊蛰这一天,清晨迎着朝阳,踏着春天的脚步,走进了龙潭公园这座旅游文化城市公园。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样的清新,给我带来久违的欢乐和喜悦。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桥、亭台楼阁无不留下了青春的记忆。岁月无痕,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夫,尤其是新冠三年疫情催人老矣,再次从北城跨越南城来到这里,亲切感油然而生。

龙潭公园位于北京城东南隅,始建于1952年,公园占地总面积49.2公顷,其中水面积19.47公顷。建园时,因此湖与龙须沟成首尾之势,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为其取名为龙潭公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园名。
龙潭公园经过1984年和2001年两次大规模改造,建成了龙潭、龙字石林、龙门、龙吟阁、万柳堂、莲塘花屿等一批别具风格的景区景点,使公园成为一座融北方古典建筑与现在造园艺术为一体。突出中华民族“龙”文化主题的新型城市园林,成为展示东城乃至首都形象的园林精品。2002年龙潭公园被评为首批北京十大精品公园之一。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潭公园是大部分南城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主要场所。同时每年农历春节的庙会,也是北京四大庙会之一。

龙潭公园作为老牌公园,1963年从龙潭植物园独立出来。公园整体规划绕湖一圈,湖上有一大一小两座岛,环境优美,游乐配套设施比较完善。西北门交通最为方便,是游客进入最多的门。进门右边可去儿童乐园,叫西游艺园,游艺园比较大,设备比较多。右边还有西码头,夏天可以游船。西码头旁边有个海棠商店。西北门进园向左推荐去袁崇焕庙,马路右手这个广场是袁庙广场,袁庙广场挺大,在广场旁边的房子就是袁都师庙,庙实际上很小,上面写有袁都师庙。庙是1917年广东人张伯祯修建的,到1984年被重修成为保护文物。袁庙旁边树林里隐隐约约若现座亭子,叫百龙亭,现在后建的。从百龙亭到玉龙桥,玉龙桥风景不错,西边湖对面是龙吟阁,东边是龙脊桥,龙脊桥可去公园北门。从玉龙桥到中心岛,岛上建筑是龙潭剧场,正在维修。沿中心岛北岸走,对面是龙潭公园重要景观龙潭,景观原本是水从假山最高点流下,形成瀑布的样子,但规模较小,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盆景。从中心岛上看龙潭景点视角最好。从中心岛不走龙脊桥,走双星桥去另一个大岛。双星桥有点特色,周边风景不错,适合拍照。在大岛上有东码头,游船冬季不开,大岛上还有龙字石林景区,就是很多人写的龙字刻成的石碑。还有长期关闭的石龙阁,湖边上的茗香亭景色一般不作推荐。从双星桥到大岛,往左手边这里是个乒乓球的免费场地,场地旁边是白龙桥,过了白龙桥是公园的东游艺园,也叫熊猫乐园。在白石桥旁边和乒乓球场地这条路,是去万柳堂和龙涎榭,推荐走这条路,风景好适合拍照。万柳堂位于龙潭公园东北部,景区内沿湖两岸大量种植垂柳、立柳、雪柳、银芽柳、馒头柳、金丝垂柳等,形成“万柳”之景。沿着景观一直走到青龙桥,青龙桥向前是龙门景点,龙门位于湖东部,以水闸为基础,建造了一个轩内有闸,轩外有景的景观。“龙门”石壁上伸出一对汉白雕龙头,龙头吐水入轩前奇石环抱的龙池,龙池的山石上有草亭、木桥、栏杆形成轩前回廊。过了龙门,一路走向东门,路上有些雕塑可看可不看。莲塘花屿位于龙潭公园东南部,完全采用南方造园手法,一座40米长的廊桥相连两屿,切出一片水域如塘。塘中夏季有荷花、芦苇等;塘边有奇石散点,叠成崖岸散礁。顺着路向前是攀岩广场,攀岩广场旁边是石传祥纪念馆,继续向前是西门,西门旁边是龙吟阁,这里很气派,曾经是辉煌的饭馆,现在废弃封闭不能进去,只能在旁边拍拍照片。再往北走就到了西门、西码头和西游艺园了。大致沿着这条游览线路,您可领略龙潭公园的全貌。

环湖游的最大特点和感受是: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行走,一边观景,一边感受大自然无限的风光,人在景中走,如同画中游,让人心旷神怡,往返流连,神清气爽,其乐融融。惊蛰的龙潭公园,万物复苏,河水清清,流水潺潺,鸭子、鸳鸯和白天鹅在水中交织游荡,不时在水面飞翔,发出欢快的叫声。不由让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时光,从小父亲经常带我们子女来到这里,观赏水中游动的白天鹅,让我们背诵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平静的水面欢快的鱼儿,也不时地跳过了龙门.。
龙潭公园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整修建设,构建亭台殿阁,砌筑台阶湖岸,栽植杨柳桑槐,建成龙潭、龙字石林、龙吟阁、万柳堂、莲塘花屿和中心岛等景区,园内风景秀丽、景物宜人,龙桥、龙亭、龙门依山伴水,龙柏、龙枣、龙槐风格迥异,是一座融北方古典建筑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突出中华民族“龙”文化为主题的新型城市园林。龙作为华夏族人的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永远不可能被忽略的一个形象。在那个远古时代,它是沟通天地人兽的瑞兽,是影响万物的神兽,是预兆凶吉的灵兽。封建时代它又作为帝王的象征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今天龙更寓意着祥和、喜庆、希望,表达着中国人美好的愿望。

龙的精神是进取精神。龙的威严、龙的神通,寄托了战胜一切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所谓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尊重自己,并自觉向上,永不停止,追求真理,奋发学习,勇于拼搏,敢为人先,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龙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依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公园东部的龙字石林景区,围绕由自然山石堆砌而成的晚晴山而建,整个石林用石150多块,林立的石碑汇集了甲骨文、秦篆、金文,汉、晋、北魏、唐、宋、元、明、清及现代著名书法家和名人题刻“龙”字,还有中国龙形的演变,共有龙字229个。
此外,公园各处的竹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竹节挺拔,高耸入云。正像郑板桥笔下的《竹石》所描绘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后两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炼和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此诗借物咏人,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通俗而有新意,虚实结合,情景相生,饶有理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爆发出强大生机勃勃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富强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恒梦想,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每个人为美好生活的奋斗,凝聚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每个中国人都在树牢这个“富强”价值观! “国之富、民之强”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国家有希望,人民有力量。中国已经迈入新时代,实现富强发展的路就在脚下,下一站的中国,我们携手再出发,创造新辉煌!

走进这座“龙”文化主题新型城市公园,让人浮想联翩。这里的一切,所闻、所见、所感、所触摸到的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充满欢乐祥和的旅游休闲文化氛围,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有氧健身舞龙飘带的大妈的脸上充满自信的笑容;男女配合默契的探戈舞步;龙腾虎跃奋勇争先的乒乓爱好者;行走如飞的健身爱好者;室外健身器材上的运动者……花前树下恩爱有佳的一对对情侣;暖阳下老有所依的退休老人;妙趣横生儿童乐园里发出的欢声笑语;身穿汉服旅游爱好者留下的美好瞬间……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它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态环境。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需求,是经济建设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共和国的第三代人,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今退休赋闲,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走出家门,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拿起手中的笔,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使命和动力所在。在我的遐想神思中,一支支有组织来自京城四面八方的藏族舞表演队齐聚一堂,他们身穿藏族传统民族服装整齐划一翩翩起舞,表达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壮美景象!
作者简介: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文学月报》杂志社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杂志社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知青分盟副主席。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世界华人小学生获奖作品评析》、《世界华人中学生获奖作品评析》、《阮玲玉之死》、《青衣行酒》、《说悔》、《食色与欲》、《儿童急病与意外》等图书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100位名人早逝之谜》等图书。荣获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大奖赛“十大诗酒文学魅力作家”;第二届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成人组:二等奖;第三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征文大赛诗歌(含词赋):一等奖;2021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含随笔、评论)一等奖。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767344.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