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张坝桂圆林
文/龚飞
站在泸州宝来桥附近的滨江路上隔江望过去,那就是泸州的茜草坝,这里曾经是泸州著名的机械工业区,也是我居住了36年多的地方。与茜草坝唇齿相依的地方,那就是闻名中外的张坝桂园林。

浩浩长江从雪山奔腾而来,到了泸州突然水势变缓。在这平静的流域撒下一片奇绝的绿意,成就了这座迷人的经典园林——张坝桂圆林。

一周紧张的工作之后,最理想的休闲方式,就是找处山水俱佳的地方“躲”起来,与大自然亲近融合,感受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最佳意境,心灵享受一刻难得的安宁,让生存压力彻底释放。张坝桂圆林,无疑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

十多万株桂圆树,其传说半数是张姓人的祖先在明代从省外迁居泸州时期种植,距今五六百年了。桂圆树的树龄和面积,都是世界之最。它们千姿百态,似已成“精”。有的树冠微倾,巨大的枝桠飘逸舞动,仿佛在拍手欢迎前来观光的客人;有的横伸枝杈,似“仙人指路”;有的手搭凉棚,似“犀牛望月”......在林荫间行走,不经意间踩着斜出的一节老树根,仔细一看,像大象甩动的鼻子;走着走着猛一抬头,树身上一颗硕大树瘤撞入眼帘,搔首弄姿的极像顽皮的小猴子......尽情的观赏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有点飘然若仙的感觉。

丰收的季节,满眼的桂圆树如盖如伞,那一串串硕大的桂圆挂满枝头,早已不堪重负的枝条被压弯了腰。常常有熟透了的桂圆果子掉下来,让我们见证了“瓜熟蒂落”。桂圆圆圆的,比荔枝小一些,它被一层土黄色的外壳包裹着,轻轻剥开外壳里面就是白里透亮的果肉。此时,好客的果农常常会折几枝桂圆让我们尝鲜,侃侃而谈中欣喜之情在果农的眉宇间自然流露。品尝刚刚摘下来的桂圆果实,感觉肉质细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吃后许久,都还感觉口中留有余香,真得是令人大快朵颐。每当吃完一颗桂圆时,总能看见一粒乌黑发亮的籽,像是一颗黑珍珠,又像是龙的眼睛,因此桂圆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龙眼”。

品着美味的桂圆,信步迈上阁楼遥望,但见远处,林荫下,一对恋人相互依偎,彼此倾诉着什么,我听不到,但仍然可以看到在那苍翠欲滴的桂园林中飘动的红裙子却是格外醒目。不由得想起了泸州人拍摄的微电影《百年张坝,百年守望》中讲述的一段动人故事: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分开。男孩求学他乡,远离故土;而女孩,留在了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十年的分别,两人将思念在张坝桂圆林种下,系上细长的红丝带,记录十年间甜蜜与苦涩的等候。时间飞逝,男孩回归故乡,找寻思念多年的她。也许生命,就是一次次等待奇迹降临的过程,一场浪漫的邂逅,有情人终成眷属,男孩与女孩在桂圆林间留下了幸福与浪漫。

寄情于景,以景写情,在欣赏景区美景的同时,感受一段美丽的浪漫故事,同时将这段浪漫故事传扬出去,无疑会平添张坝桂圆的神韵。
张坝桂圆林,这座发源于两千年前、成林于十九世纪、迄今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是镶嵌在川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它绕开了尘世的喧嚣,保一份绿意幽幽的宁静,成为了泸州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作者介绍: 龚飞,男,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四川省泸县金龙乡(今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