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 为何要报父母恩?如何做才称得上“孝顺”?作者的文章为读者作了非常好的“警示”与“指南”!👍🌸
王庆元
2017年4月26日,我到大足石刻参观,跟解说员的脚步,整整一天,观看了23处悬刻在宝顶山石壁上和山洞内的石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许多联想。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石75处,雕像5万余尊,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经晚唐、五代,至宋达到鼎盛,辉煌精美的大足石刻,虽无半坡遗址的远古悠久,万里长城的壮观雄伟,敦煌艺术的芳名远播,但它却以石艺术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展示了唐初至宋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主体内容。那鬼斧神工的美,正可警醒拯救那颗在俗务中经营、漂泊的心灵。
解读大足石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在虔诚的信徒眼里,它是超凡脱俗的佛教圣地;在画家眼里,它是一幅石雕的油画;在诗人眼里,它是一首凝固的诗;在史学家眼里,它是我国佛、道、儒石窟艺术的综合;在艺术家的眼里,它是一座气势雄浑、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在哲人眼里,它却是一部久久让人思考生命意义的书;在世间大众的眼里,它却是最现实最美好的社会德教经典。
大足石刻,每一处的内容都不一样,各有特色。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或者说看见了它就永远铭记在心的,是宝顶大佛湾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它主要是依据唐人所撰《佛学父母恩重经》而作。它以浮雕的形式,用十一组造像连环画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间一组雕刻一对青年夫妇于佛前相视而立,男的穿着宽袖长袍,手捧香炉,女的虔诚备至,正在上香,默默祈求,此即“佛前求子”为之序言。以此为中心,于左右各刻五组,把父母对子女养育的十种“恩”雕刻成十组恩育像,其图题和雕刻的内容分别是:
“怀胎守护恩”:怀上孩子后,孕妇的不适反应被称为害喜,孕妇会出现呕吐,不想吃东西的状况。此处表现的是孕妇再难受,侍女碗里盛着的东西一定要喝下去,不能吐出来,因为那是安胎药,所以母亲从一开始就受了很多痛苦。
“临产受苦恩”:怀胎十月要生产了,孕妇挺着大肚子,躺在床上,倍感腹部疼痛,于是以手抚腹。只见她上嘴唇紧咬下嘴唇,疼痛难忍。身后侍女搀扶着她,身前接生婆单腿跪地,手挽衣袖,正准备接生。人们常用“儿奔生来娘奔死”来形容此刻的情景,所以古人常把小孩生日称为“母难之期”。
“生子忘忧恩”:夫妻二人得子后眉开眼笑,妻子怀抱小孩,丈夫一旁逗弄添趣,正所谓“初见婴儿面,双亲笑点头,从前忧苦情,到此一时休”。
“咽苦吐甘恩”:母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经常是忍饥挨饿,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而是省给自己的孩子吃,为了孩子不要说忍饥挨饿,就是受更大的苦,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对此,使人由衷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子全操尽,菩萨尚可见,望儿领真情。
“推干就湿恩”:小孩深夜尿床,把床弄湿了,母亲担心孩子睡在湿的地方会受凉生病,于是将孩子挪到干处,而自己躺在尿湿的地方,宁愿自己生病也不要孩子生病。
“乳哺养育恩”:母亲敞襟露乳坐在凳子上,穿着开裆裤的小孩正在吃奶,一手抓母肩,另一只手捂住母亲的另一只奶。这正是:“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
“洗涤不尽恩”:坐于洗衣盆旁的母亲正在吃力地搓洗着儿子的脏衣。身后调皮的孩子以脚蹬其肩,但她并不在乎洗涤的劳累,深为儿子的天真可爱所吸引,回头望着儿子,露出欣慰之情,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造恶劣恩”:儿子长大成人,即将办喜事,此时此刻,难免要杀猪宰羊,在佛教众多清规戒律中,第一条就是戒杀生,认为杀生即是在造恶业,死后必将坠人地狱,图中父母身前,有一猪、一盆、一刀,母亲手执木棒,父亲手挽衣袖,正准备把猪杀掉。此图意思是说,为了儿子的幸福,父母宁愿担杀生之罪,哪怕是要下地狱,也要为儿子办好喜事,为了孩子的幸福,心甘情愿担当一切。
“远行忆念恩”:凝聚父母心血,历经千辛万苦养育成人的儿子终于长大成人,即将远行。在即将离别之时,白发皓首的父母真是依依难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叮嘱了一遍又一遍。父母总是牵挂儿女,一辈子都是如此,何况孩子要远行,心中怎能放得下,“儿行千里母担忧”,情切切意切切,天下父母对儿女总是这样。
“究竟怜悯恩”:前面10组造像所表现的都是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在这一组石刻造像中,两位年迈的父母并排端坐,正在对拱手跪于面前的儿子孜孜教诲。父母所言刻在旁边的碑上:“究竟悯恩,百岁惟忧八十几,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此处的“究竟”,就是“至极”“最高”的意思。怜悯意思是“爱”。是说父母都百岁了,孩子八十岁了,百岁父母还在忧八十岁儿女,孩子的事情没有操办好,他们作鬼也忧心,那儿女应当如何报答父母这种大恩大德呢?显然,仅给予物质上享受这种报答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观喜怒,常不犯慈颜”,对父母时时保持和颜悦色。然而,“非容易,从来色难”,古人对此又发出了感叹。
站在《父母恩重经变相》石刻面前,我为那些造像中的温暖故事而感动,如阳光沐浴,刹那间使我积满尘埃的心灵明媚如春,清澈如水。此时此刻不由地联想到父母,联想到儿女,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我在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天性使然,来自生命本
身。他们的这份爱,并不惊天动地,只与儿女血脉相连,只愿用一生一世去守候。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唯有父母对儿女的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无条件的,是自然生发的,他们用质朴与纯真、温暖与爱抚、力量与传承、希望与信任,释放着人类感情的精彩。父母的恩德天高地厚,是永远报答不尽的。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天经地义。为儿孙者须得“孝”字当先。它是人类神圣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心灵上的健康和天性中至高无上的情感。人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是品格形成的基石,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更是我们传统美德深厚的精神追求。
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而膨胀了的欲望无情地发泄,传统的道德伦理受到了冲击、诋毁,美好的人间孝道正在失去曾有的约束人心人行的力量。功利主义盛行,个人主义猖獗,崇拜金钱,亲近权力,而敬老孝亲的观念冷漠,亲情疏远,甚至出现一些忤逆子女背离父母、遗弃父母、不赡养不尽孝的恶德恶行。父母以一生无私的爱,去关爱子女,而最终换来的却是子女的“冷漠”和“不理”,父母以广大而无限的“慈”,却换不来子女的真诚和微薄的孝,怎能不使父母伤心,怎能不令世人寒心。这是一个社会十分危险的信号。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百善孝为先,孝道里藏的是最基础的良心、爱心、修养、道德。试想,一个对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何以孝前辈,何以孝人民?何以孝国家?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有责任心,关键时刻能否靠得住,看他是否孝顺父母是重要的“试金石”。是高尚还是低劣,真诚还是虚伪,就在孝与不孝中泾渭分明了。 我就想,这“孝”字是一个多么好的字眼啊,文字学家说,“孝”是“老”与“子”合体的会意字。金文“孝”字上部就像戴发的伛偻的老人,下部“子”背扶着他(她),表现尊亲敬老的善德,多么有人情味。岁月无情,风霜染白几许青丝,皱纹也慢慢爬上父母的面庞,我们做儿女的应该让他们操劳多年后得到收获的喜悦,这就是用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尽孝。
我在想,孝顺的表达因时而变,但我们对父母的拳拳之心,反哺之意是古今相通的。孝顺的首要一条是要知道父母希望儿女成人成才的心愿。在物质充裕的情况下,父母缺的往往不是吃穿,而是精神上的相知相伴。作为父母,看到孩子在自己的抚养下,坚守做人的准则,能过着平凡朴实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是父母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我们应努力做到,并正在做着的,是要带着他们的希望,富有责任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父母少一些担忧,多一些宽慰,这就是孝顺。其次,孝顺父母的最高层次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婉容和悦色。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替年迈的父母安排好每一件生活中必须做的事,让他们晚年生活得安心安逸,这就是孝顺。常给父母打个电话,喊一声“爸妈”,问一声“冷暖”,说一句“想念”。这虽是举手之劳,但对父母来说,却是欣慰。父母盼望你打个电话回来,就想听听你的声音,知道儿女平安,心就放了下来,这就是老人的企盼。当父母步履蹒跚了,耐心地扶着他们慢慢走,这就是孝顺。或许这些就是老人们最渺小的心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薪火相传的孝道。当然,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看似简单,但没有温度、没有真心是做不好的,即便是做了,也只是应付的样子。“礼”没有真诚的“情”做基础,即使捧一束鲜花,也是乏味的。
此外,还有值得儿女记住并去身体力行的看似小事,但却是牵动父母情感的事,诸如:
不厌烦父母的唠叨,这也是孝顺。当父母小心翼翼,又渴望找到与我们交谈话题时,要不厌其烦地和他们好好地说话,听他们唠叨。在父母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父母的唠叨是一种深深的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话语。作为儿女,听父母的唠叨其实也是一种收获,毕竟父母比我们走过的路要多,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也多,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对人生的许多事理看得更清,悟得更透彻。父母的智慧如同海盐,它再老,仍然是一种结晶,并且有海的记忆。
不和父母争执,这也是孝顺。儿女和父母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不同,双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有差异。因此,在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上往往会产生分歧。面临矛盾,为儿女的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绝不能用顶撞吵架这种伤及父母内心的方法来对待。无论怎样,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疑的。这种爱,只有深浅,没有对错。泰戈尔曾在书中写到,“爱是理解的别名”,我深以为然。仔细想一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所有矛盾,说到底都是因为对爱的理解出现了分歧,而不是其他。我读过一个常和父母顶撞争吵的人写的一段心里话,他说:“我,曾是对父母叛逆的刺猬,走过了许多无知的岁月,让双亲伤神地长出了多少皱纹和白发,我才恍然醒悟,当双亲出言责备,当双亲叨不休,不合我意时,沉默就是金,沉默就是敬,沉默就是孝,沉默就是爱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此话是过来之人的切身体会,也是忏悔,更是对我们的启示。父母都曾和我们一样拥有飞扬的青春,也一样经历过人生的抉择,也曾有过爱情的伤痛和创业的起起落落。而我们也终有一天会和他们一样,为人父、为人母。到那时候我们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对我们的下一代有太多的不理解、看不惯。身为子女,我们无须刻意去改变父母的观念,更不能因此与父母争吵、顶撞。重要的是在我们年轻时,在我们的父母还在身边时,尽可能地顺从老人的心意,让他们舒心。
不忘记父母的节日和生日,这也是孝顺。父亲节、母亲节,这两个温馨而又充满深情的节日和父母的生日,将会唤起我们心中许多或美好,或苦涩,或甜蜜,或悔恨,或温暖,或顿悟的记忆。在这两个节日和父母的生日里,尽量能为父母亲去做点什么,特别是家人聚一聚,让父母与儿女,乃至孙子辈、重孙辈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不忘常回家看看父母,这更是孝顺。在选择走出家门去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回头看看身后逐渐年迈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尽心尽孝。在独生子女的父母眼中,看到儿女,现已成为一种奢望。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能飞得更高,可当父母垂垂老矣或是沉疴在床时,其实孩子有多高的学历、做多大的官、挣多少钱已不再重要,唯有自家的孩子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这份踏实,才是最大的慰藉。
不嫌弃父母的老态病态,这也是孝顺。随着时光的迁移,老人的体力和记忆力逐渐减弱,他们会产生无助感,这时他们真的需要关注呵护。现实中往往有这种现象:一岁孩子把尿屎撒拉在裤子里,往往被原谅,而八十、九十岁老人则会受到责备、嫌弃。一岁的孩子不愁没人喂养,许多八十、九十岁老人却担心没人赡养。孩子怎样成长,老人就怎样退化,作为儿女的我们必须知晓这个自然规律。他们没有“痴呆”,只是回归孩子的状态。他们不是有意要麻烦别人,而是力不从心。当他们忘记了往事,忘记如何吃饭,忘记如何说话时,请你要耐心对待。这是生命的轮回,这是上天给予子女回报父母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而绝不可责备。在此,我奉劝后生们:对待你进人暮年的父母,不要责难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他们也曾为你擦过屎端过尿;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湿衣襟,他们也如此为你喂过饭菜;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
对父母的孝顺之举无须理由,从不卑微。这一点一滴的真爱哪怕薄如青烟,细若游丝,但它是一点晶莹,一份纯真,一份敬意。这一点一滴尊亲敬老的行动,会释放我们的真诚、善意、宽容和互动的情感,获得我们心灵的彻悟、精神的洗涤和认知的平衡。
想一想,平时我们真的没有多少时间去孝敬父母。等到我们真的经历了世事沧桑,真的懂得了父母的伟大,想要好好孝顺一下父母时,可他们已经老了。可能他们真的走不动了,哪里也去不了了;可能他们的牙齿都掉光了,什么也吃不动了;可能他们的身体已疾病缠身,每天与药罐、吊针为伴,很快要与我们生死离别了。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人,对垂暮生命的重荷,仍是“想得通”“忍得了”,但唯有思念儿女之情却愈加浓厚。人之暮年,对亲情的渴望是天性所至。有的甚至已经变得迟钝、发呆、健忘,但能记住的一定是至爱。一个公益广告:爸爸得了老年痴呆,儿子带他去吃饭,盘子里面剩下两个饺子,爸爸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人口袋,儿子愣住了,爸爸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此时荧屏上出现这样一句话:“他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你。”每次看到这则广告,我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世界上有千情万情,父母对子女之爱是天下第一情,但愿荧屏上的这句话,能走进每个后生的心房,并变为行孝的举动。
作为儿女应当知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执着的,永恒无私的。不管人生如何百味,命运如何苦涩,他们总是一心一意,从不打折扣,从不怕困难,永远无怨无悔。在子女面前他们的一颗诚爱之心,永远无法从容,无法淡定。只要他们一息尚存,就会冲在前面,去作孩子挡风的墙,尽最大可能不让这个世间的凄风冷雨吹到孩子身上。无论他们有多老,无论孩子有多能干,在父母眼里,也永远是那个需要保护、需要自己付出爱的孩童。别人只关心你飞得有多高,而父母更多的关心是你飞得有多累。当父母离去,这个世界,再也没有那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牵挂着你,怕你苦、怕你累,怕你吃不好、穿不暖、睡不好。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觉得这句诗更像是形容父母之爱,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