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惜时勤著书
一一记抚州市“犁笔双耕”的农民作家叶金书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认识叶金书,缘于一次文友相聚;想写叶金书,是被他在艰苦条件下,勤于笔耕和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的精神所感动。
叶金书,江西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竹园村人,年逾八旬的叶老在东乡,甚至在抚州都是个人皆尽知的“犁笔双耕"的农民作家。前不久,叶老耗时十年之久的百万多字的小说《梦比星星多》杀青问世,与读者见面了。其实,叶金书只是个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能有今天的成就,归结于叶老一生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早在孩提时代,叶金书心里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后成为一名诗人或作家,用文学感受人生,歌颂生活。叶老七岁那年,时任村小校长的父亲,以家乡的地名和自己名字拟写了一副上联:“春到竹园,竹似春天叶常绿。”就是这样一副上联,几乎难倒了大半个东乡人。那个年代,尚且无人能对应出极佳的下联。也就是从那个时侯开始,叶金书在心里就暗喑发誓,长大后自己一定要成为像父亲这样有学问的人,甚至超越父亲。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小学都尚末念完的叶金书因为家庭的某个变故辍学在家,直到十五岁那年,他才得以重返学堂念书,叶金书从小心中的梦想就是要念到当时最有影响,也是条件最好的东乡一中。然而,又因为种种原因,叶金书并没有得以迈进县一中大门的机会。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将他的文学梦击碎,反之,更激发了他自学成才,创作文学的能量。
从此,叶金书便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帮助家里种田耕地。后来,他成了村里小学的一名“赤脚老师”,再后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做为一个普通农民,既要去学校教书育人,还要兼顾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养育子女,其艰辛可想而知,实属不易。但所有这一切困难都没有击碎他心中对文学的梦想。白天除了上课教书,闲时还要下地干农活,晚上便一头扎进那间属于他的文学创作室,挑灯夜读,勤于笔耕。
说起叶金书痴迷写作“嗜书如命”的故事,其弟弟叶爱书给作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在那个闹饥荒的年代里,有一次,家里的几个小孩因有多日没沾到油星味了,妻子便让他拿着家里平时积攒的鸡蛋到集市上换点油盐回来。可他竟将卖鸡蛋的钱,跑进书店买了本《诗刊》杂志,待付了书钱后才想起妻子交待要买油的事。于是,他只好硬着头皮回家并撒谎告诉妻子说,卖鸡蛋的钱自己不小心被人给偷了。妻子听后,抱着几个幼小的孩子失声痛苦。那时候,叶金书一家居住在岳母家里,后来谎言被家人识破后,对他是又爱又恨的岳父母,一“气”之下,把这个“书痴”赶出了家。
星光不负赶路人,付出终有回报时。1985年6月,叶金书在他那间自封“耕夫文学创作”的小屋,问世的第一个文学作品《一对凤凰鸡》,在首届全国农民戏剧创作大赛里,荣获三等奖。随后,该作品先后被东乡,抚州等地采茶剧团,编排搬上舞台与老百姓见面,深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且成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招牌节目。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叶金书,他决心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后来,叶老师的作品《沁园春.世纪伟人邓公》入围“世界和平杯”全球华人诗词大赛;入选《世界和平诗词集》。还有《赏明代青花海水行龙文扁瓶》,获世界华人“咏瓷都”大赛银奖。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叶老的第一本诗作《竹园诗草》出版问世。半个多世纪来,叶金书坚持不懈地创作戏剧、诗歌、小说等,一共发表了三十余万字的作品。

“勇敢的向前方,有梦就会有希望。”这是叶金书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几十年来,叶金书就是这样为自己设定一个个梦想,而后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变为现实。正如叶老师在那部用十年时间,以自身经历的总结,创作的百万字自传体小说《梦比星星多》里写的一样,“其实梦不止比星星多,他还要比星星亮,比星星灿烂。因为,他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