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止的年代。曹魏统治46年,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司马氏篡魏改晋,开始还颇费了一番心思,但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西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松散、最无能的王朝。它始终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外没有固国家的边疆,对内没有整治好各路诸侯。它亡国的速度之快,堪比秦、隋,其覆灭使得刚刚结束的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又一次陷入比此前更为惨烈动荡的乱世深渊,中国历史也随之堕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漫长黑暗期。
公元291年,西晋王朝出现了历时16年的“永嘉之乱”,也称“八王之乱”。这次大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也给中原地区的河洛大地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至于永嘉,丧乱弥甚”,加上此时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徙,不可胜数”。
追求清谈、崇尚自然的魏晋风度
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再加上长期的战乱和可怕的瘟疫,人们对现实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就放弃了政治上的奢望和物质上的追求,一切听凭自然,讲究清谈,放浪形骸,特立独行,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从东汉末年到两晋终结可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其作品风格大多体现出慷慨悲凉和昂扬向上之气,后人把这种文风称为“建安风骨”。之后,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亦称三曹)更是把这种文风发挥到了极致。曹操虽为“乱世之奸雄”,但他也是一个大文人。他的诗作崇尚“通脱”,慷慨悲壮,大有帝王之气。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都喜欢喝酒吟诗。曹植才高八斗,他的《洛神赋》和《七步诗》均为千古绝唱。
其二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竹林七贤砖画(东晋)
“正始名士”以何晏、王弼、夏侯玄为代表。“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人。前者在文学风格上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失望,开始提倡“玄学”,主张对人生进行理性思考;后者在文学上表现为深挚质朴,通脱直率,在人格上表现为追求独立,狂放不羁。
其三是“王谢世家”和“兰亭名士”。“王谢世家”指王导和谢安,“兰亭名士”指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王濛、支遁、孙绰、许询等人。
所谓“魏晋风度”绝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实际上它已涵盖了人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举止、谈吐风度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虽然从表象上看,他们有的孤傲自负,有的癫狂放荡,有的特立独行,但他们的信仰观念和个性追求却一脉相承。在思想上,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越明教而任自然”,在行为上,他们崇尚清谈,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或放驰以为达,或佯狂以自适。就是在衣冠穿戴方面,男子穿衣要么是宽袍大袖,要么是袒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来源:《洛宁史话》周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