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悯农》诗,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农民在地里锄草、松土,汗水一滴一滴地滴进泥土里。可是,又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本文就想顺着这个思路提醒和告诉那些平日里浪费粮食和饭菜的人:勤俭节约是美德,铺张浪费是缺德。思想品德教育里曾经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这首诗也是我一生中背诵最早、体会较为深刻的唐诗。在我人生的两个时段对这首诗词有着深刻的人生记忆和生活体会。
第一个时段是二十二岁前,我是陕北农家子弟,我人生的三分之一在农村,是农民。也就是从出生以及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人生的全部在农村,种粮食是我们全家人的基本劳动内容。
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农民、特别是我们家的人有两个痛苦的现实问题:一个是吃不饱饭,经常受饥饿的摧残和折磨。另一个问题是那地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方式原始并且比较落后,人们的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的艰苦劳动,种粮食的劳动真是非常辛苦。
先说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三年困难时期我五六岁,吃饭成了我的生死存亡问题。当时,身边的的确确有老年人因为过度饥饿扛不住、加上基础病复发而死去,所以,那时候是谁知盘中餐粒粒记生死啊!因为没有盘中餐,我家族远门的一个叔叔,一辈子像牛一样种地种粮食,他一辈子种的粮食养活了不少人。但是,他年龄大了,那一年,他饿的不行了,全身浮肿。邻居过白事,送他一点高粱面做的软油糕,老人一口气吞进去了,结果,很快就斃死了。他满地打滚,死的好惨啊!老人们说:“说他是撑死或者饿死都对。”
饥饿的折磨,使我从小就知盘中餐的来之不易和重要意义,一辈子不敢浪费粮食和饭菜,也坚持反对身边人浪费粮食。我从小就经常记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吃饭的时候总是坚持做到饭碗干净,不掉饭渣。
第二个问题就是亲身体会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动,种粮食的劳动真不是一般的辛苦。
农民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带着在山里沟里的劳动现场长大成人的。我们小时候还不太会穿衣服的时候就会在大人们的劳动现场跑来跑去帮助大人拿东西了。慢慢的就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比如拔草喂牛、牵着不听话的牛犊子犁地、拿个葫芦瓢端水浇庄稼等等的农活,我觉得这是我们童年游乐性的劳动,经常受到大人们的表扬和鼓励。
七八岁的时候我跟着母亲劳动,那时候的农民是靠挣工分凭借工分分口粮吃饭的。按照农业社挣工分的标准: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劳动力干一天农活挣10分。我母亲当时是妇女中年富力强很优秀的劳动力,一天的劳动只能挣5分(在农村集体劳动中,男女同工不同酬,妇女只是半个劳动力)。我跟着母亲的劳动小组牵着牛犊子犁地,因为我没有成人劳动力的资格,生产队变相的把我的劳动成果加在母亲的劳动成果里,这样我和母亲一天能挣7分,这当然是偶然现象,是照顾我们,这事不长久,但说明我那个时候已经成受苦人(农民)了!

劳动中最令我痛苦的是太阳晒。夏天,我牵着不听话的牛犊子犁地,叫调(跳)牛,训练牛犊子学会犁地。
黄土高原的太阳似乎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太阳,可能那地方距离太阳很近,那太阳是一种毫无障碍的辐射,阳光似乎有一种不是听见而是感觉到的声音;这种“辐射”和“声音”持续不断地“刺”进人的肌肤,痛苦呵。
晒上一天,人就变的面红耳赤,暴露在阳光下的肌肤像是被火烤红似的,疼痛难忍,碰都不敢碰,庄稼叶子轻轻地碰一下,疼的像刀割。接下来,肌肤由原来的“烤红色”变成酱紫色,被太阳晒了的肌肤开始起泡脱皮。从此,肌肤对太阳晒不怎么敏感了,肌肤上有一层皮被晒死了,太阳继续晒的时候皮肤不怎么疼痛了,但是我们的肤色和印第安人几乎一样了。再晒太阳就是不停的汗流浃背,我整体上的肤色好像成了一只烤鸭或酱烧鸡了。
还有一点就是瞌睡,那种劳动几乎是一种原始的、笨重的、无休止的重复动作,时间一长,我在劳动时总是迷迷瞪瞪,半睡半醒状态,经常受到大人们的吼叫,不听话的牛犊子犯了错误也有我的一份。哎呀,种粮食太不容易了,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何止是辛苦,想起来都心酸。
给自己家自留地种庄稼也一样,我们家是富农,自留地分的很差。那块地很陡峭,母亲在前面挖鱼鳞坑,我在后面把玉米种子一粒一粒的埋在鱼鳞坑的土里边,用光脚丫子在上面用劲踩两下,母亲说这样踩了土壤能保墒抗旱。之后我跟着母亲给种进去的玉米浇水。母亲挑着两只装满水的大木桶,我提着一个装满水的陶瓷罐子,我们家的玉米地山高水远,我们头顶烈日,从小河边取水到玉米地要走一道大山梁,母亲把小河里洗湿的毛巾顶在头,待我们走到玉米地,毛巾已经被太阳晒干了,但是汗水把我们母子的衣服湿透了。母亲挑的两大木桶水能浇六个种玉米的鱼鳞坑,我提的一陶瓷罐子水只能浇两个种玉米的鱼鳞坑。有时候我一路上汗流浃背,到了地里不但筋疲力尽,而且口干舌燥,罐子里有水,但是我舍不得喝,因为我提的一罐子水浇两个鱼鳞坑本来就勉勉强强,我舍不得亏待庄稼苗子,我总是坚持一下返回小河边再喝水,母亲夸我聪明懂事。
我和母亲一天的劳动就能浇八十个鱼鳞坑。
农村有一句话:“男上十五夺(立)父志!”意思是男孩子上十五岁就完全可以代替父亲成为强壮劳动力了。我十五岁的时候,正是农业学大寨高潮期,说是学生以学为主,但是,我们的根本还是学农,大部分时间是夹在老农中间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黄土高原的夏天,山高太阳低。我们在夏收“龙口夺食”大忙之后,还没有缓过神来,就立刻奔赴“秋初锄露”的战场。老天爷给我们的天气总是久旱无雨,许多庄稼都蔫了,老农说:“锄是一条龙,龙口有水!”,所以他们把锄地叫“锄露”。太阳从早晒到晚,我们从早干到晚,硬是把东山的大太阳背到西山后边,汗水早就晒干了,身体里的油都烤出来了。那时候我被太阳晒出个毛病,一到下午的某一刻,眼前一黑,人就摔倒了,开始流鼻血,大人们就会把我拖拉到树底下,用黄土疙瘩塞进我的鼻子,再从树底下挖一些凉黄土把我的脑袋和身体的一部分埋到土里,慢慢的我就清醒了。一醒来我就用更大的干劲向大家表示歉意!这就是农民,家乡土话叫受苦人,家乡人把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叫“受苦”。所以土地恩赐给每个人碗里的饭菜是受苦人(农民)用血汗泡出来的,怎么能不是粒粒皆辛苦呢,所以我进城生活以后一直教育老婆和女儿要珍惜粮食,要念念不忘“女儿经”里说的:“有女媳,教她们,勤为织纺,三餐间,顾惜米粮!”。

《悯农》这首唐诗在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第二个时段是我参加工作以后。
我走出黄土高坡,走进了大城市,这时候,我分明看到:农村,天天种地的农民,他们像牛一样的劳动,但是他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遇到年景不好,还有逃荒的,城里乡里时不时的能看到沿街乞讨的人,他们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盘中餐才这样可怜的连人格和尊严都不顾了,讨饭吃。但是在城市里,一些条件好一点的单位的食堂里,泔水桶里有倒掉的馒头、米饭、面条和各种各样的剩饭剩菜,人们浪费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人的温饱渐渐地得到了解决,这时候有的人请客摆阔气了,铺张浪费摆上一大桌,以剩多了酒肉饭菜为荣耀。而且城里人喜欢聚会吃饭,饭后的餐桌上总是浪费一大堆饭菜。
特别是一段时间公款吃喝成风,餐桌上的浪费不但让人瞠目结舌,也让人怒不可遏,农民用血汗泡出来贡献给国家的粮食,让这些人如此糟蹋和浪费。一些机关和学校食堂的泔水桶里堆满了倒掉的饭菜。有一条信息说某个单位家属院的垃圾桶里竟然有扔掉的吃不完过期进口火腿。
一段时间,我把我老母亲接到城里来给我看孩子,城市生活给老人的影响还是可以,但是,老人看不惯的就是周围一些人的铺张浪费,她想不通,这些人难道不懂得粮食的来历?
一次,楼下一个年轻妇女,刚刚买了一碗猪头肉,还没有吃两口呢,被苍蝇叮了一下,那妇女大叫一声,气急败坏的把一碗猪头肉倒进垃圾桶里,周围人直吐舌头。母亲一直认为那个妇女脑子有毛病。
楼上楼下天天有年轻人往垃圾桶里倒剩饭剩菜,母亲很看不惯。一天,我母亲和左邻右舍其他几家由农村来看孩子的老太太拉话,几个老太太很能说的来,她们的话题就是“这些年轻人啥都好,浪费饭菜太可恶了!”。
楼上一个老太太是关中农村来看孙子的,儿子在外地工作,老太太和儿媳妇合不来,主要原因就是嫌儿媳妇太浪费,儿媳妇是南方人,干部子弟,爱吃鱼,爱吃菜,做好的饭菜,当天吃不完就全倒掉;小孩子的饼干掉在床铺上,也就扔掉了。老太太气哼哼地说:“看不惯啊,咱是种粮食出身的人,看见浪费粮食,就心疼,白生生的大米饭,说倒就倒了,浪费就是造孽啊!”老太太临走拉着我母亲的手说:“我先回家去,我再呆下去,非气出个毛病不可!”老太太说完第二天就回老家了。
同学们、亲爱的读者:农民种地的辛苦你不一定见过,更谈不上体会种地的辛苦了。但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铺张浪费你不会没有见过吧!中国人口众多,一个人一天浪费一颗米,十四亿人口一天要浪费多少,一年呢?一个人一天浪费一张纸,十四亿张纸订在一起是一本多大的书?相当于一棵树的资源,一年就要浪费掉一片森林资源啊!
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国家还需要不断发展,国家年年还要进口不少粮食;中国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国家年年在扶贫帮困。
谨记: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勤俭节约,不能浪费。念念不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铺张浪费的一切行为作斗争,珍惜每一颗粮食!


作者简介
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