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杨村与后土祠的情结
作者:武栋仁
细雨霏霏中,我借清明节回北杨村老家扫墓拜祖之机,又一次瞻拜了“天下祠庙之冠”。又是我解放初上高小读书时的母校后土祠。那壮观的山门、并立的石柱,并排的戏台,高耸的秋风楼,对称的钟鼓楼,以及宽阔的献殿和正殿内后土娘娘慈样的面容、无不勾起我无尽的怀念与情思,我们北杨村与后土祠的绵绵情结也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们村地处原荣河县老县城宝井镇东面寺坡上,离后土祠也就五六里路。清朝中期以来,因村人刻苦读书考取功名蔚然成风,所以文人辈出,远近闻名,被赞誉为“文脉村”。还在荣河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出东门上寺坡,北杨秀才比驴多”(东村即老县城东城门)。从保存下来的坟头碑和已出土的墓志里统计,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百余年间竟出了两名进士、五名举人、十一名乡贡、一百一十四名文武秀才,可见当时北杨村读书之盛、文人之多、影响之大。这句顺口溜虽有调侃之嫌,却也名不虚传。
且说清朝咸丰年间,我村“老进士”武开吉的曾孙武志孝年龄不大,却有秀才之名,且是当时荣河一带的书法名家。后土祠里的品字戏台中间,有一对高耸云天的石旗杆,旗杆上刻写的一副对联就是他的手笔,其大名今天还历历在目。谈起他写这副对联,还有一段可与王勃写《滕王阁序》异曲同工的佳话。传说为了写好这副对联,主事人请来了山西蒲州、陕西同州一带名儒书法家,聚集于后土祠,先商谈对联写什么。经过集思广益最后定为“调元德普神恩远:保赤功巍惠泽流。”极力颂扬后土娘娘教化社会,保护子民的丰功伟绩。对联内容确定后,接着就是由谁来写了,这时大家你推我让,谁都不好意思先写。主事人也挺为难,便想了个办法说:中午饭后人人都写,大家再评价那副好就用那副。饭后,主事人一看,武志孝年龄最小,便说:“你先写吧”。轻气盛的武志孝便也“当仁不让”,饱蘸浓墨,提神运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其他人站在周围边看边赞,叹不绝口,都说武志孝的字写的好,甘拜下风,并一致推荐就用他的字。尽管主事人再动员做工作,其他人没有一个再敢动笔。对联在纸上写好后,再拓印在旗杆上,才能由石匠雕刻。武志孝一看太麻烦,干脆让主事人弄来一盘朱砂,现场笔蘸朱砂直接写到旗杆上。而石旗杆是圆的,要把字写得如同纸面上的一样方正不变形,那更是难能可贵了。围观的人无不拍手称赞。石旗杆均为独石,高约两丈、直径一尺二寸、四方底座二尺四寸,可谓稀世珍品。
我村晚清时不但文才出众,还出了不少能工巧匠。特别是南巷周家,弟兄三人都是远近有名的木匠师傅,而老大周博更是身手不凡,其拿手绝活是掏卯和雕刻,人们都尊称他叫“大博”同治年间,知县戴儒珍重建后土庙时,兄弟三人都是建造秋风楼的骨干木匠,而三层高楼的卯眼多出自周博之手。他出手快,做工细,严丝合缝,不差分毫。全楼没有一个铆钉垫托联砌全靠斗拱横竖穿插相互支撑,十分牢靠坚固。一百多年来,几经地震摇晃,秋风楼仍然巍然不动。我村周博兄弟为这座名楼的建造可谓劳苦功高,至今仍令人感佩崇敬。
1949年,荣河县解放不久,即在后土同设立第四高级小学。我村的黄进才、武守礼等就去求学。1951年,我与同村武守智、武国勤、武绑稳、武栓稳等发小也考人该校第四班学习。娘娘的瘦宫和戏台是我们的教室,东道院是学生宿舍和灶房,宽敞的献殿全校比赛唱歌的赛场。每到炎热的夏天,老师还带领我们向群众进行抗美援朝的宣传演讲。两年的高小学习毕业后,我们又升入初中、高中和中专,再考入大学深造。以后又各自在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现在都已进入营薹之年,但聊起后土祠上高小的学习生活,仍然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2003年,我村青年武顺安同外地客商游览后土祠,看到山门的过亭戏台年久失修,中间的楼板残缺不全,已无法唱戏,他便慷慨解囊出资近万元修茸一新。此举赢得了广泛赞誉。荣河镇乡贤樊进宝先生特为撰写《复建过亭台小记》石碑一块立于山门下侧。碑文形象优美,颇为可观,现照录如下以飨大家:“昔戴令迁祠巧布品台,代有誉传,然年久失修品余两口,台缺一声,若衣之少襟仅舞两袖;鸡之少冠徒展两翼,圣母虽默默,游人多叹叹。壬午岁县领导为弘扬后土文化,承海内炎黄子孙之愿,奋开扩祠之举,迁户砌阶,山门巍巍,修台饰殿,殿前蔚然。祠左北杨村民武顺安虑表圣母之诚,为过亭台楫木以全品成。今记并期有志子民各尽所能,侣祠早复。届时三品唱盛世,万民颂圣德,绛环再现,珠台荣光,直被华夏,不亦乐乎!”此后,每年后土祠的两次大会,都能同唱三台戏:蒲剧、秦腔和豫剧。台上生旦净丑。名角云集,各展绝技;台下人流涌动,忽东忽西,忽前忽后,别有一番看头。
2004年农历三月后土娘娘圣诞,北杨村民在村两委支持下,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为祭祀活动积极准备。买鞭炮、置鼓乐,做面塑,剪纸花,扎花架,制彩旗,撰祭文,绘版面,搞彩排。3月15日,村民男女老少坐客车,开小车,骑摩托,浩浩荡荡奔赴后土祠朝圣祭祀。只见祭礼队伍前导为“北杨村祭祀大队”金字大红横幅,紧接着是16面多色彩旗,然后依次是:十架金黄色纸花,五八场戏曲彩塑,三袭金黄色纸花,一大块祭文牌匾,两大块剪纸版面和村文化经济宣传版面。然后是唢呐队、锣鼓队,最后是主祭人、陪祭人等率领五百余名村民组成的祭祀队伍。先在山门前广场鸣炮表演鼓乐后,在唢呐声伴奏下,依次进人后土祠,整齐排列在献殿前,开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奏乐鸣炮,敬献面塑、敬奉圣袍、进献花架、恭读祭文、进香叩拜,主、陪祭祀人进正殿向圣母敬披圣袍,最后表演精彩的鼓乐和唢呐。围观群众人山人海,纷纷鼓掌叫好。整个祭祀活动紧凑有序,庄重肃穆,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特别是戏曲彩塑和祭文版面,吸引得许多游人拍照留念,并一再赞扬北杨村的祭祀庆典搞得就是好,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文脉村”真是名不虚传!
据史料记载,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春正月丁酉(23日),宋真宗率领群臣于京师开封出发,经郑州、渑池、灵宝等地,出潼关、渡渭河,过河中府抵宝鼎县,于辛酉(2月17日)诣脽坛祭祀后土地祗。真宗作《汾阴二圣配维铭),俗称“萧墙碑”。时宰相王旦配祭,并作《祀汾阴坛颂》,共2900字,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尹熙古书丹。二碑皆立于后土祠,可惜康照年间,祠被黄河冲毁、两碑皆没于河中。解放后“萧墙碑”被沿河村民捞出,完好无损、现立于后土桐秋风楼前东侧。而王旦的《祀份阴坛颂》碑却至今不见踪影,令人扼腕叹息。可喜的是近年间,我村退休干部、也是1949 年在后土祠高小读书的发小武守智于运城古玩市场淘得该碑拓片,基本完整,堪称“狐本”,弥足珍贵。他很愿意将此碑帖献出,以便使原碑复制,与宋真宗的“萧墙碑”东西竖立,相互映衬,则可谓碑中双绝,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亦为后土祠的文化底蕴增添一大景观,也算是在耄耋之年对母校奉献的心香一瓣吧。现在他正与万荣县有关单位积极沟通。希望此事能早日办成,为北杨村与后土祠的不解情缘再添上厚重的一笔。
关于《祀汾阴坛颂》的撰者和书者还想补充说几句:撰者王旦时任宋真宗朝宰相,连续当政 18 年,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其人居官清廉,体恤民情,知人善任,耿介忠直,且治家有方,待人和善,生活俭朴,不谋私利。因功高卓著,深得真宗赏识。去世时,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死后被配享真宗庙廷,所立碑上由宋仁宗御笔题为“全德元老”,可谓宋朝一位不可多得的贤相名臣。书者尹熙古,据《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介绍,官翰林待诏。工篆书,得拨镫法,所书写一时之绝。真宗的东封碑、领天贶殿碑、天齐仁圣帝碑等皆其所书。书法类圣教序。可见,尹熙古确为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最有资格书写宰相王旦的《祀汾阴坛颂》碑文。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聊凑几句,以表我心:
峨嵋岭上北杨村,黄河岸畔后土祠。
晚晴至今缘不尽,每逢佳节惹情思。
201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