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峡江山城烧饼香
文/龙茂泉
今天早上七点,我上街买早点,刚走到美美百货环形天桥下就远远闻到一股香味儿,顺着这味道来到离天桥约50米处的朝阳路进口处的王记土家烧饼店,只见店里店外站满了食客,正等待着烧饼出炉。
趁着等烧饼的时间,我细细观察着王成师傅的操作环节,走到炉子边,只见做饼的王师傅动作依然那么娴熟,揉面、擀面、放馅儿、刷油、撒芝麻,一连串的动作,都是那么得心应手。

他一刀下去,一划切下一团发好的面,在案板上撒上一把面粉,抓起面团,“啪”的一下甩到案板上,然后用力有节奏地揉起面来。王师傅告诉我,做大饼的面不仅要发得好,还要揉得好,才能擀得薄,烤出的饼子才又大又香。
面团揉好后,再捏成长条形,左手抓起一端,用力一捏,右手揪下一坨,这就是一个大饼的面团,只见他一捏一揪,正好10个大饼的面团,不多不少,而且每个大小均匀,动作是十分之快。

接着,他拉过调好味的馅儿盆,用筷子将肉馅按入面团中,一捏就包好馅儿了。拿起擀面杖,三下五除二的熟练动作,大大的一个面团,就被擀成了一个薄薄的饼片。
随即用蘸满香油的刷子,来回地刷,生怕还有没刷到的地方。油刷好后,拿过一个装着芝麻的塑料瓶,盖子上打满孔,师傅手抖几下 ,饼片上便撒满了密密麻麻的芝麻,大饼老板晓得,我每次都要他多撒点。

这算是做成了,接下来就是烤。火不能太大,否则会烤糊,也不能太小,这样烤出的大饼就不脆。
只见王师傅右手一拍,将一片薄薄的面饼瞬间被“吸”起,翻面扔向左手,接着又用右手蘸上清水轻轻地拍打反面,左手心托起做好的面饼在空中一抛一转,面饼悬在空中转着圈,紧接着师傅右手一伸一缩,接住旋转的面饼,“啪”地一声贴进红通通的炉膛,随后就有滋滋的声音传出……

炉膛内壁上的饼子,逐渐由白变黄,鼓起一个个泡,瞬间中间那个泡越来越大,一张薄薄的饼变成了一个球。大饼师傅见状,迅速用火钳戳破饼球,并用火钳按住饼。慢慢炉膛口飘出淡淡的青烟,辣椒裹着肉味,夹着葱花的清香扑鼻而来,鲜香弥漫在夜空,让人未吃先流下口水。
接过烤好的大饼,我像小孩子一样,用鼻子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气,好好享受了一下那经常闻到,却又从未这样认真地嗅上一口,我家乡独有的——“土家烧饼”的味道。
土家烧饼具有土家风味,有着中国式比萨的美誉。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一批移民到恩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而美味的烧饼随着迁移的人们来到了恩施。
恩施土家烧饼拥有独特的馅料,以油而不腻、口感柔和、入口即融、鲜香可口而闻名;它的主要特色就是以其松软细腻的面质赢得食客们喜爱。而此面发酵过程极为精细,而且不同的季节需要以不同的方法发酵面粉,才能做出美味的烧饼。

今年只有44岁的王成师傅,从小对土家美食情有独钟。初中毕业后,他就拜师学艺,潜心研究土家烧饼。2014年春,他一头扎进巴东县城,夫妻俩经营着这个小店,一干就是10年,每天从早忙到晚,每年收入高达20余万元。他对目前的生意和生活很是满足:“前几年因为疫情生意有些影响,还是可以满足家庭生活开支并有节余;今年生意大有好转,对未来我充满希望”!
别小看这个只有10余平方米大的烧饼店,它不仅在峡江巴东山城小有名气,他的土家烧饼还远销上海、广州、北京、重庆、武汉、宜昌等大中城市,今年春节期间,一位在香港工作的巴东人还在网上找王成老板订购了100个土家烧饼,王师傅经过真空包装后通过快递很快地邮了过去,受到了客户好评。
土家烧饼经过百年的发展,尽管时代发生着地覆天翻的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却依然是土家烧饼的传统做法,是它那独特的味道,还有它传递的那份浓浓的乡情。
2023.04.12.下午于峡江巴东
作者简介:龙茂泉,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离开公职多年闲赋悠居峡江的一介布衣,酷爱文学打发时光的码字人,偶尔发布小文的州作协会员,热爱生活的开心翁,含怡弄孙的闲暇时间专司《峡江布衣》的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成员。纸媒《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