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子办学记
文\马恩富
密云区原石匣镇举人王禄廷、秀才王伟廷兄弟俩出生于晚清年间,祖孙三代为文人世家,在石匣享誉四方。他们的祖父王先燿,字宇轩,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后被石匣学务所聘为教谕,逝于清同治九年(1870)。有其父必有其子,他们的父亲王祖冉,字名望,生于嘉庆十七年(1848),为清同治七年(1868)秀才,逝于民国十年(1921)。
古人云:“有智者培养后代,无智者考虑钱袋。”因王祖冉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再加父亲的言传身教,他品德高尚,注重教育,关呼百姓,教子有方,为石匣文化名人。为了教育和培养王氏家族后代,王祖冉腾出3间厢房,购置桌椅板凳和教学器材,于清光绪四年(1878)开办了一所家族学堂。为了扫除文盲,王祖冉还专门招收有出息的孩子到他的学堂上学。因学堂的主人姓王,校址又地处城内西南隅,且还得到了石匣官府的支持,所以乡亲们就把王祖冉开办的这所私家学堂称“王南学府。”
王祖冉办学的理念,也是以“学而优则仕”为主旨,向学生传授儒家思想。学生们读的书籍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诗经》《礼记》《千家诗》等。将门出虎子,文家出秀才。王祖冉的夫人也是大家闺秀,婚后夫妇俩并育有两子,长子王禄廷、字仲伯,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二子王伟廷、字仲学,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王祖冉对儿子的培养非常重视,从小就让他们小哥俩在自家学堂读书识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禄廷和王伟廷因聪明过人,对看过的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对《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更是倒背如流,王祖冉听后且十分高兴。
古人言:“有志者,事竞成。”为了小兄弟俩的前程,后王祖冉还让他们兼学《中庸》《朱子全书》《性理大全》《大学衍义》《文章正宗》《古文渊鉴》等书籍。只要王祖冉有空儿,就向小兄弟俩讲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还对他们俩说:“天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宇宙是浩瀚的,星球是强大的,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春夏秋冬,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行走,从未停息过,意志有多么坚强。”接着父亲又深沉地说:“孩子!你们俩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得像宇宙和星球一样按照自己的人生轨道前行,博览群书永不停止。”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王禄廷和王伟廷兄弟俩志向远大,坚忍不拔,勤奋学习,十年寒窗,学富五车,王禄廷考上了石匣头名举人,次年王伟廷考上了石匣头名秀才,在同龄学生中为骄骄者。三年后,为了培养和造就石匣文化人才,兄弟俩继承袓父和父亲的优良传统,不为升官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女色所诱,首先想到的是报效家乡,决定共同出资承办石匣小学堂。
虽说王禄廷和王伟廷有办学热情,但毕竟他们没有办学经验,老父亲王祖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嘱咐他们俩说:“你们要谨慎从事,在事儿没办成之前,千万不要把锣鼓敲的震天响,要脚踏实地精心筹备。在父亲的教育和帮助下,民国七年(1918)小学校在一片爆竹和锣鼓声中开学了,校名称“密云县第二高等小学”,镇上人俗称石匣二校。王禄廷自任校长,王伟廷任副校长兼校董。
二校设有教室及办公用房19间,前后分3个小院,每座小院除各有两间东西厢房外,还建有南北房各3间。在3个小院的后边,还建有1个长50米、宽30米的小操场,为学生上体育课的场地。初始二校设有教学班5个、教师及员工8名,首次招收小学生为120名,对象多来自私塾出班的小学生,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生源除本镇外,还招收远至新城子、曹家路,近至不老屯、小营、高岭地区的小学生前来就读。学生们在课堂上读的教科书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小学韵语》《论语》《礼记》《四书五经》《唐诗》《宋诗》等。学生修业年限,视各人需求而定。
虽说王氏兄弟俩家中殷实,但为了兴办教育,他们哥俩在生活方面不抽烟、不饮酒、不耍钱、不讲吃、不讲喝,更不讲排场比阔气,出门无车轿,布衣素食自奉俭朴,把钱全部投入到办学上。在人品方面他们上让老父放心,下让学生家长们安心,视孩子为亲人。在教学方面他们兄弟俩时常向学生们讲:“你们从小就要树立自强、自立、,正道做善事。”在勉励教师方面:“要他(她)们为人师表,讲品行,以德育人,为国家、为社会、为石匣培养人才。”
随着二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生源的逐步增加,民国十七年(1928)石匣镇教谕又把散落在四处的私塾合并到二校,因此王禄廷和王伟廷兄弟俩又新建教室6间、增设教师4名、教学班2个,使在校生达200余名,规模比建校初期扩大了近一倍。校长王禄廷还将学制改为“四二”制(“四二”制即:初年级为4年,高年级为2年)。学校既招收高年级的学生,也招收低年级的学生,后又开设了一个女生复式班,将石匣二校改称为石匣完小,为密云东北部地区唯一的高等小学校,为半官方性质。
学校在传授传统教科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语文、算数、地理、历史、自然、作文、珠算、常识、修身、音乐、体育、美术、手工、书法和演讲,称全学科型学校。为了让学生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校长王禄廷决定在逢年的春秋两季对学生各举行一次远足(即旅行)活动。浏览的地点主要有白龙潭、吉祥山、胤灵山(今石匣北山)、钥匙山、铁佛寺,马家岭、永乐村等。
出发前,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身着整洁划一的校服,打着彩旗,由鼓号手为领队,途中同学们还高唱远足进行曲。因年代久远,笔者采访到的歌词大意是:“进…进…进,抖擞精神,向前进,向前进,踏进原野奔向远方,满怀豪情远足行,寻觅古迹见多识广,古刹钟声传四方,青山绿水百花飘香,巍峨古城多雄壮‥‥场面非常壮观,不时引来沿街和沿村百姓驻足观看。
学校除远足外,在逢年春秋两季还要举办运动会各1次,还多次前往密云参加全县小学生运动会。比赛期间,学校不仅获得了诸多名次,还摘取了多项奖励。再就是学校每年还要举行祭孔大典一次。更令学生家长们赞许的:一是二校管理水平好;二是师资队伍好;三是教学质量好;四是校风和环境好;五是远足和体育课安排的好。可毫不夸张地说,从石匣完小毕业成绩差点的学生,到顺义、通州、怀柔、北京乃至河北省等地考师范或考中学均被录取,王禄廷和王伟廷兄弟俩也因此而名声鹤起。
学校不但有五好,王禄廷还亲自编创了校歌,由音乐老师刘泽君谱曲,教全校学生唱,在校庆和其他重大活动及学生毕业典礼时更是必唱。王禄廷和王伟廷还为学校毕业典礼仪式规定了六项程序。当校长和老师及非毕业班学生代表与全体毕业生聚齐到操场后,毕业典礼大会主持人王伟廷宣布,同学们!毕业典礼仪式现在开始:第一项请全体学生起立高唱毕业歌(当大家唱完毕业歌后,一位音乐老师坐在脚踏式风琴前继续弹奏这首曲子,以此来烘托毕业典礼气氛);第二项请校长王禄廷向毕业生致典礼词;第三项由毕业生代表发言;第四项请全体毕业生到台前领取毕业证书;第五项请毕业生全体起立向培养和教育你们的校长和老师三鞠躬;第六项我宣布石匣完小毕业典礼仪式结束。
人们熟不知,石匣完小毕业歌的词和曲,为本校音乐教师刘泽君一人所为,由王禄廷和王伟廷认定,教各班学生唱。为了鼓励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有所作为,王禄廷要求刘泽君要多谱写一些激励毕业生奋发向上的歌曲,因此刘老师将古代木兰词谱成曲子,教应届毕业生唱。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匣完小又恢复了“密云县第二高等小学”这一称呼。时年二校有教师12名、教学班8个,在校生达240余名。
1933年日军占领石匣古城后,二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受日本人掌控,他们不但强迫学生学日语,还向学生灌输说:“中国和日本是同文同种,日本要帮助中国建立王道乐土”等反动宣传。面对着日本强盗的淫威,王禄廷和王伟廷兄弟俩以理抗争,彰显了石匣文人的骨气。
人故有一死,王禄廷逝世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享年79岁;王伟廷逝世于民国三十六年(1946),享年80岁。回忆往事,王禄廷和王伟廷兄弟俩,既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 也是办学的主导者,还是办学的奉献者。40年来,他们兄弟俩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办学上,为石匣镇、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人才,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石匣二校改为公立学校。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石匣二校任过校长和教师的有王禄廷、王伟廷、彭大瑜、张贺玲、张凤侣、杜荫桐、路怀德、贾新超、刘泽君、李少庚、白振英等。以上几位老学究,尤其是王禄廷和王伟廷兄弟俩,至今让石匣人仍念念不忘。
因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 具有500年历史的石匣古城被拆,使开办了50年的石匣二校到此终结。
2023年4月11日发
作者简介:马恩富,生于1956年,初中学历,中共党员,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密云作协会员、密云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本人编写出版有长篇文史专著《古今沧桑话石匣》;村史有《灵秀山村(合著)》《说古道今话史庄(合著)《羊山风物史话(合著)》《西邵渠史话(合著)》;志书有《古北口河东村志(合著)》《古北口河西村志(合著)》。另有散文、文史、民间故事、民俗刊登在《中国乡村》《北京日报》《京郊日报》《北京民俗》《志说北京》《密云民俗》《密云大地》《密云报》《密云文史》《密云民间传说故事》《密云民间故事精品集》《渔阳文艺》《平谷文艺》《门头沟百花山》上。《依托密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创建密云国家级生态县建言献策》一文,2006年荣获密云县委宣传部颁发的优秀建言奖。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