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集体、个人都比较穷,合作医疗、乡镇医院、县区医院以及地市往上的各级大医院,病人都不少,但是,不像现在这样人满为患。医患纠纷也不多,医闹,拉横幅,甚至恶性伤害事件很少。最根本的问题是医护人员不追求赚钱,而是救死扶伤,用白衣天使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对待、照顾每一位患者。医患关系是真诚,是信任,是体谅,是包容。那时候大家体验的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加上机关、企业、学校的医院、卫生所、医务室,看病不要钱,外诊后还能报销药费,感觉很好。当然,人们心里有杆称,有比较就有鉴别,和建国前缺医少药相比,人们的“忆苦思甜”“今昔对比”,使广大人民群众满足、感恩、幸福满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院的设备、仪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再加上市场化的追求,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传统的诊疗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后来看病的费用就不能及时报销了,有的职工干部,特别是老干部医疗费的报销单据长时间在自己手里压着,甚至有的去世好长时间也解决不了,当时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就有个工作目标:解决拖欠医疗费的问题,正像现在催办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一样。
后来就把医疗保障改成医疗保险了,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制度。20多年了,人民群众都接受了,而且都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属于中国特色。
现如今有专家认为,统筹基金不够用了,原因是个人账户的钱多了,要把个人账户的钱拿出来放到统筹基金这个盘子里,以解决门诊报销问题。
门诊报销,让大家欢心鼓舞,可是个人账户的钱减少了,又让人们很纠结。头疼脑热的小病,还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通病,到附近的药店买点儿药就解决了,现在要到医院去,费时、费事、费劲、费钱。医院门诊可以报销为啥会费钱呢?因为各地多有起付线,各种检查,各种药品又分为全报销、部分报销、不能报销的好多种类,主动权在医生,在医院,医院要赚钱盈利,过度诊疗就是难免的事了。
医疗改革,大家都希望得到更高水准的诊疗,更方便、更快捷的就医体验,这就需要建设更多的好医院,建立完善的医疗网络,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医院的市场化运行,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院的市场化存在不改革,什么时候,统筹的钱再多,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医院追求利益的固化形态,再加上门诊可报销的引力,只能是医院人满为患,看病更难。医院还是为创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费用更高,看病更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