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为李悦强近照

坚持文化自信,发展戏曲艺术
——李悦强戏曲创作道路初探
李悦强国家二级编剧,他从艺七十多年来在粤剧演出、编剧笔耕不辍。
李悦强是演员出身,自少跟其父亲(著名丑生蛇王坤)活跃于粤剧舞台,他曾演过小生、花面、丑生、老旦等角色,对粤剧艺术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可能是他自少出身于旧戏班等缘故,对粤剧艺术的特性有比较深刻的领悟。李悦强告诉笔者,任何文化包括艺术都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粤剧作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粤剧从农耕文明走到现代文明的今天,粤剧艺术也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
文化自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当今粤剧编剧家更需要本土文化自信的觉悟,他认为粤剧与其它剧种不同,概括起来粤剧具有“勇吸收,善融合”的特点,粤剧这门古老的,属于广大人民的传统艺术,坚持以传承为根,发展为辅的创作方向,这是他苦守七十多年的原因之一。

上图为李悦强近照
一九五0年后,他先后学习了鲁迅、巴金的作品以及苏联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左翼文化的熏陶,初步有社会主义的创作思维,尤其是在1951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公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表后,积极参加“改戏、改人、改制”(戏改)工作,使他从一个旧戏班出身的人,改造成一个新时代的粤剧创作人员。
李悦强根据越剧《追鱼》改编的粤剧《金鳞记》是孔雀屏在湛江地区打响头炮的剧目,该剧从湘剧提纲戏,经过田汉夫妇加工提高得到成功,该剧的成功,使他认识到粤剧已经从乡土娱乐产品,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有鲜明主题的,可以为时代服务的文艺作品,旧戏曲必须要改造、提高,实践证明,旧戏曲经过改造提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958年他与人合作创作了反映粤西地区老红军张桂芳回乡参加家乡建设故事的新编粤剧《老红军张桂芳》,在该剧创作的采访中,深入了解老红军张桂芳不求名利,主动回乡参加家乡建设的先进事迹,既丰富了剧本素材的同时,更加是对一个粤剧艺术工作者对艺术的时代性、艺术性、思想性重要性产生了一个质的转变。李悦强深刻 体会到,粤剧艺术与社会民众最基础层次上的精神勾联与情感共鸣,才使他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
《老红军张桂芳》的成功,对他大受鼓舞。戏曲具有为平民代言的大众性格,顺应民心是第一个要素。李悦强的创作除了故事之外还抓住顺应民心,要符合百姓的审美。例如粤西本土神话粤剧《悦城龙母》,他提出并立足于剧情的本土化,悦城龙母是女神、河神,为什么在湛江地区这么受欢迎呢?千百年来,湛江是水旱交侵的地区,治理水患早灾是湛江人民千百年来的祈盼。《悦城龙母》虽然是神话剧,始终坚持粤剧的本色,在传承传统排场上加以发展。例如,将“三娘教子”的排场,变成“龙母教子”,龙母教子是清除水患为人民造福,在不失传统排场的基础上,在人物主题上赋予时代性、思想性的新内容。由于该剧粤味浓、本土特色鲜明,是孔雀屏当年在粤西地区历演不衰的立身之宝。

上图为顺治与董鄂妃剧照
李悦强于1988年从茂名市调到佛山地区青年粤剧团,他看到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十年间取得的成就,但也深刻感受到改革的成绩来之不易。佛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虽然比内地其它地方得风气之先,但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关键时刻。改革难,需要巨大的勇气突破道路的险关。李悦强认为,作为一个剧作者应该有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的担当,歌颂改革者的革新精神,推动改革放的进程。这也是他创作粤剧《顺治与董鄂妃》(以下简称《顺》剧) 的初心。他在创作《顺》剧中,打破了粤剧一人一事单线结构,吸收话剧的多线结构,变成多人多事,民族、阶级、政治、家庭、伦理、爱情等融合在一起,顺治的英雄志、儿女情、帝王恨的戏剧形象一气呵成,熠熠生辉,是粤剧艺术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典范之一。 因此,该剧入选《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1949-2019)》(粤剧卷)。由于巜顺》剧有较浓郁的粤剧艺术特色, 在第三届中国戏曲节上表演荣获六个大奖。佛山青年粤剧团被誉为由县市级剧团向省港大班的华丽转身, 而成为行内的佳话。该《顺》剧赴新加坡、台湾等地演出,大受欢迎,为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沟通情愫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将戏曲的根本显露出来是李悦强的创作经验之一。粤剧《钟馗》的改编过程,体观李悦强对粤剧如何姓“粤”,较好地表现了戏曲的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三大特征。

上图为钟馗剧照
钟馗是一个传奇人物,据传自唐开元年间,他文武双全,但其貌丑陋,明皇以貌取人,朱笔一点,便让钟馗出局,中不了头名状元。钟馗一气之下,撞死陛前,虽是皇帝有错,钟馗也有过激之嫌。而粤剧《钟馗》的剧本,钟馗根本无见皇上,在太师把持之 下的“会试”中就撞死了,这样一改,改得精彩,矛头直指古代官场和考场的腐败,变成了警世恒言,这样一改,需要作者有较大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底蕴。
粤剧《钟馗》是一出艺术性和时代性较强的反腐戏剧,观照于今,仍有 现实意义。粤剧《钟馗》摒弃传统粤剧看重“爱情”的桥段,《钟馗》强调三种情——敌情、友情、亲情,尝试多种矛盾深化冲突手法,在舞上尽显钟馗“欺心盗世人亦鬼,仗义诛奸鬼封神”的艺术形象。根据主人公钟馗在前后阶段性格感情变化的特点,前段采用梆子,体现了钟馗的性格爽朗;后段以二黄、牌子、南音、小曲等穿插使用,凸现钟馗感情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整个音乐布局与结构灵活而丰富多彩,粤味非常浓郁。
李悦强认为,粤剧要传承,思想上 要适应伟大的变革时代。艺术创作上要勇于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粤剧《钟馗》是大花脸做主角,在现代粤剧作品中鲜见,大花脸唱南音更为之少见,但不失传统,不犯规,只是是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以第五场“上路”为例,把粤西的“十八罗汉架”的部分架式,“六国大封相”中公孙衍坐车的片段,钟馗摇扇时运用“朝天蹬”等高难度武功,配以最具粤剧特色的“封相”锣鼓等,这些传统武技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粤剧有很多好东西,能守正,然后才能发展,尽显粤剧的传统风采。
”立文为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只存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察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李悦强七十多年能坚守梨园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义无反顾地四个坚持:坚持顺应民心;坚持喜见乐闻;坚持传承发展;坚持编剧推动演艺。
李悦强对粤剧的三大特性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皆体现时空的综合性、虚拟的意象性和规定化的程式性的戏曲特性。粤剧艺术要守正发展。要认真理解,“创新”性发展的含义、创新不是炫奇、传奇不是弄怪。创新是手段,目的是剧种的发展,不要把“创新”变成摧毁戏曲根本的腐蚀剂。中国文化自信是包括中国戏曲艺术的,内在规律 。实践证明,近年来的脱离粤剧根本的“创新”就是异化粤剧艺术的遮丑布。
本文将要杀青时,李悦强发来《八十岁自绘联》:
“从旧戏班杀出来,边式武小旦,砥砺修行终成剧匠。
向新艺海游进去,剧歌诗文曲,耕耘拼搏勇闯洪流。"
李悦强的自撰对联是自嘲也好,自励也罢,但他在梨园一亩三分地深耕细作是千真万确的。
(梁卫国 李耀安 2023-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