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小说)
文/周羽
清明季节尚未到,春风便吹绿了树枝,吹绿了田野,吹绿了江堤……诚如北宋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汉江脚下,绿雾茫茫的防浪林里,青草萋萋,一群能繁母牛埋头悠然而贪婪地啃嚼着青草,一根根小扫帚一样的牛尾巴有节奏地在低空中扫来扫去。
几只八哥鸟,分别栖息在几头牛的背上,它们一动不动,瞪着滴溜溜、黄灿灿的眼珠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动向,伺机而动,当发现有牛虻、苍蝇等飞蚊前来寻觅口福、飞栖在牛身上叮咬吸血时,八哥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用小剪刀似的利喙快速撮向飞蚊……
捕捉到飞蚊后,八哥鸟便美滋滋地仰起头颅,伸长脖颈格噔一下,用力将捕获 的“猎物” 囫囵送入食道、胃部,然后静静地享受一下回味……作完这些流程,八哥鸟便重归于守株待兔的岗位。
八哥鸟并非回回都能得手,也有出师不利、让煮熟了的鸭子飞跑的时候。
往往出现这样的情景:明明瞅到一只硕大的牛虻或者是苍蝇栖在牛身上 ,八哥鸟振翅欲袭击,只因为犹豫而迟疑了半拍的功夫,牛虻或是苍蝇便 会“嗡” 的一声,箭一样从八哥鸟的喙边划过。八哥鸟望尘莫及,只有干瞪眼的份。这时,只见八哥鸟提起一只爪子,在头部抓耳挠腮,喉咙里面发出吱呀呀的鸣叫,一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意样子,翘嘴盼望下一个猎物尽快“驾到”,以弥补刚才的损失 ,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在牛群的旁边,席地而坐的苏甫,将并拢的双腿伸得直直的,两个手掌分别反拄在背后两侧的地上,胳膊支撑着斜悬着的上身,苏甫感觉这种姿势又舒服又有利于他观察每头牛的吃相,从而及时判断出每头牛的健康状况,以便心中有底。
苏甫能从牛的吃相中能看出牛的健康与否,是他打童年跟随爷爷放牛时练就的绝活:牛一边来回摇摆尾巴,一边安安静静、连续不断地啃食地面上的青草,表明该牛目前的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在啃食青草时,牛东张西望,啃一口遗留一口,啃啃停停,不时走动或者抖动身子,扬起头哞哞的吼叫,这是牛的身体不适、发出的病灶信号语言,表明该牛的健康状况欠佳,必须尽快驱虫或诊治病灶,治疗得越及时,疾病越容易治愈。
因为掌握了观察牛病的绝活,加上他养牛细心,饲养的牛群几乎没有因病而死亡的现象,周围许多养牛户慕名前来向苏甫请教,苏甫则不吝赐教,有时聊着聊着,便聊起自己的养牛生涯来。
苏甫呀呀学语的时候,爷爷就带着他到田头地边沟坡上放牛,为找草源,爷爷带着他走遍了周围所有长草的地方,周边只要是长有草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和爷爷的足迹。
苏甫同爷爷放牛,一直放到上学的年龄。
苏甫上学虽然晚,但学习成绩却不赖,而且还顺利地成为某高校的一员。走出高校后,苏甫被分配到了一个边远区担任副职干部。这个区的副职干部一共7人,人浮于事现象十分突出,明明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干好的事,却硬要塞进去几人去干。人多于事无补不说,还相互址皮、拆台。
苏甫想,这样下去无异于浪费人力,于国于民于己都不利,与其这样无谓地消耗生命,倒不如另辟蹊径创业。苏甫说干就干。那些年,牛奶俏销,且供不应求,于是,苏甫从外地购回20头奶牛饲养。不想,待奶牛能产奶时,牛奶市场已达到饱和程度,牛奶不是滞销就是因为变质而倒掉。
“没有与市场接轨。”苏甫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选择错了项目的事实,最要命的是奶牛染上口蹄疫传染病,这种病不仅传染牛,还能传染给人,按国家相关防疫政策,苏甫配合政府将奶牛做了无公害化处理,其经济损失虽然不至于让他倾家荡产,但对于他的养殖积极性来说无异于是当头一棒。苏甫没有而气馁。他决定继续从事养殖,调整养殖项目。
苏甫通过对养殖市场、销售行情等多方位的考察,决定饲养蛋鸭。
苏甫从孵化厂一口气购进2万羽鸭苗,投入自己事先搭建的棚子里面饲养。
养鸭最大的开支莫过于饲料。为了节省养鸭开支,苏甫买了相关的养鸭技术书籍,按照鸭子的各个不同生长期,自己配制饲料。在苏甫悉心饲养下,2万羽小鸭一天天长大,眼看着就要进入产蛋期了。
这年深秋,全国大范围暴发禽流感。出于对人的健康与安全负责,国家对凡是在禽流感流行区域、直径在2公里范围之内的流行点,所有鸡、鸭、鹅,鸽子无条件予以无公害化处理,国家予以适当补偿。苏甫的养鸭场虽然还没有发现禽流感迹象 ,却在疫区的2公里范围之内,必须无条件服从防疫部门的决定:对所有鸭子施以无公害化处理。
养鸭场里,一班防疫人员费了一个多小时,将1万多只蛋鸭处理掉,按标准给予了适当的资金补偿。苏甫养鸭没有赚到钱,却也没有血本无归。然而,这样的结局,决非苏甫当初所要追求的目标……“卖雨伞赶上晴天,卖面粉遇到刮风 ”。苏甫的妻子嘲笑苏甫是“倒霉蛋”。
苏甫呢,并没有因为自己有多倒霉而趴下,他决心重振旗鼓,再上项目。“我就不信自己找不准能赚钱的项目。”苏甫自我鼓气。
苏甫清楚地看到,这几年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田机械化,对于购置农机的农民实施价格补贴的优惠政策。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日益高涨。农机一多,耕牛的役使逐渐被农机取而代之,耕牛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农民们纷纷出售耕牛,牛市场价格不断下滑,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头牛犊子的卖价只相当于猪崽子的价格。
“何不买些牛犊子养大了当菜牛卖掉?” 苏甫见农民们如此急切地贱卖牛犊子,心里忽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他思虑:牛价暴跌必然会带来暴涨的时候,眼下买了牛犊子养大了作肉牛卖,有可能赚上一把;即使赚不到钱也不致于亏,因为买的牛犊子价廉呀!”苏甫抓住这一商机,不失时机地敞开大批量收购牛犊子 ,他边养边收购,四邻八乡的牛犊子几乎全进了苏甫的牛栏。
果然如苏甫所料,到了年底,牛市场价格幵始回升。到了第二年,成牛价格天天看涨。待牛犊子长到成牛的时候,价格较以往翻了5倍多。那些开着敞篷车上门购牛的贩子,来了一拨又一拨。苏甫则不动声色:他要待价而沽。
临近春节,正是牛肉销费的旺季,牛肉价格飚升至每500克40元左右,创下历史最高价格。
苏甫留下能繁母牛,将其它成牛全部出栏销售,共获利润1300多万元。1300多万元,在特别有钱人的心目中,或许算不上太大一笔数字,但就苏甫而言,不仅仅是钱的事情,而是人生成功的折射。
牛价的高位运行,一方面推动了农民养牛热情,另一方面,牛犊子与能繁母牛的价格也随之节节攀升,苏甫不失时机地出栏全部牛犊子和大部分能繁母牛,结果,这次又获利400多万元。苏甫之所以卖掉牛犊子和大部分能繁母牛,是因为他估计牛市场价格会很快疲软,牛价不可能长期居高不下,更不会无休止地长价。果然应验苏甫所料,今年春节刚过,牛价一路下滑。
苏甫额手称庆:想不到被称之为“倒霉蛋”的我,居然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
苏甫每天日上三竿,提着根细棍,吆喝剩余不多的10来头能繁母牛,到江堤脚下放牧。就在苏甫每天放牛的当儿,就有养殖专业户前来伺机向他“取经”。苏甫便将自己所掌握的养牛技术,亳不吝啬地和盘托出。来访者临走时,苏甫还特别叮嘱:牛到了出栏的时候,务必把握好最佳销售时机,因为这一最后环节往往决定着养牛的亏盈。送走了来访者,苏甫便席地而坐,悠然自得地瞅着牛群啃食青草。苏甫想:求教于自己的人这样多,自己的养殖技术又十分的有限,何不成立养殖协会,或是养殖培训班,请相关专家或教授讲课,这样,可以很好地满足自己和大伙对养殖技术的求知欲。苏甫想到这里,抬头仰望蓝天几缕北漂的云彩,又看看身边渐行渐远的牛群,不禁浮想翩翩,感慨万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曾经一介书生、国家干部,绕了一大圈竟然回到人生的起点,重操童年的放牛营生。
如今,苏甫时常抬头拷问苍天:自己是成功了,抑或是失败了?
【作者简介】周羽,男,汉族,湖北潜江人,作家协会会员,中央台特约撰稿人,数百件文稿见诸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半月谈、中央台等中央报刊台杂志;数十件文稿在省和中央获奖,其中《大棚里飞出致富歌》《梦圆》《新型打工仔》《姥姥心里乐开了花》《守在村里》等9件文稿获中央宣传部、团中央、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央台联袂征文比赛奖;《保护媒体反腐》一稿在新华社瞭望周刊发表后被美国《纽约时报 - 中文版》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