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奇人—梁增顺
文/秋枫 诵/春凤
清明节,我们几个文友到了安城村,祭奠了烈士梁振英女士,吃过大锅饭,就到梁增顺老师家小坐。
院子很大,有两个农家院合为一体的规模,八间北房都是现代新农村的标准式样。院内有椿树和柿树,尤其桃树最惹眼,芬芳正满,在院子中央,粉粉地开了一大片。
我是年近花甲的人,见过的桃树也不少,无论庭院还是果园。因为桃属于乔木,主干发达,可在梁老师这里,硬生生颠覆了我的认知,他的桃树看不见主干,都是朝四周扭曲延伸的侧枝,像条条虬龙匍匐在地,一颗桃树看起来俨然一丛桃林,各级侧枝努力向上,都保持着一人来高的势头。这种创意,非美学和生物学的大脑,是难以让它长成这样的,它已经不单单是桃树,它是科学加工的艺术品。我不由想起了“梅以曲为美”的理论。我问梁老师:“为什么让桃树长成这样子”“为了采摘方便,我们老两口都上了年纪,不愿意登高扒低了”。诶呀呀,好低调的老人啊。
我们开心地在桃树里拍照做留念,留下了这美好的印记。我们就到他家室内小憩,一进门又一次颠覆了我的认知。
这里哪有什么沙发茶几呀,也没看见什么卧室。映入眼帘的竞是一条大几案,上面平铺着半成品的墨宝,长长的宣纸上都是工整的软笔小篆,字字认真,横撇竖捺尽显功底,我听说过蝇头小楷,不知道有没有蝇头小篆的说法,因为我不懂书法,除了感叹,就是敬佩,佩服梁老师的深沉,安静的内力。旁边的一摞宣纸上,都是梁老师的书法。我正在疑惑他的字为什么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梁老师对我们介绍说:这是他用右手写的“倒字”,要想认读就得看反面,他把纸反过来我们看,我一看果然如此。
他又把我们带到隔壁房间,里面有两个大条几,南北呼应,他让我们看他北边条几上的篆字,仍然是个半成品,也是那么俊秀,字字珠玑。他说这是他左手写得“倒字”,我的眼睛猛一下子亮了,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差点儿惊掉了我的下巴。心里赞叹着,真是不可思议,世界上竞有这等奇事,左右手都能分别写“倒字”,并且他还能左右手同时写“倒字”,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事。
南边的条几上放着一本《古今观止》,书陈旧了许多,我翻了翻里面,都是繁体字,他说这个几案是临时性写字用的地方,几案下面也是一摞写了字的宣纸,每张纸上的字迹自然还是那么小,那么好看,那么一丝不苟。梁老师说他准备三年内把《古文观止》全部誊写下来,这种意志,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家的墙上也贴着他自己篆写的励志字画,我想他家的这种书香气肯定熏染了他的后代,因为我们来了这一会儿,就受到了熏染。
窗台上,屋角下都是些小石块,黑的,白的,红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我心里很好奇,走近一看,都是梁老师加工过的小石头,它们经过梁老师的打磨篆刻,这些石头都有了造型,有了灵性,居然都成美了。
我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全带回家。我问梁老师,这些石头在哪儿弄来的,他说都是在附近的大沙河或者外出时捡回来的。我不知道梁老师为了寻找这些石头,去了多少次大沙河,走了多远的泥沙路,费了多少年的时间。但我实在太喜欢它们了,都说君子不夺人所爱,我不管,我不管它三七二十一,急切要求梁老师送我一块,虽然梁老师很不舍,但处于礼貌,再加上他的纯朴与善良,他也没推辞,答应送我一块,我也很“知趣”,自觉地捡了一块个儿最小,篆刻最简单的汉白玉带回了家,石头上一面篆刻着一个“人”字,一面篆刻着一个“仁”字。这已经足够了,这不正是做人的真谛吗?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还没出新乐就遇上了这奇桃,奇字,奇石。这么多的奇事,不能不说梁老师是一个奇人了。由此看见,世界之大得有多少奇在里面呢,我越发感觉自己快要卑微成一粒沙尘了……。
【作者】秋枫,本名连琴英,河北石家庄新乐人。喜欢京剧和文学,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心中永远装满了春天!
【主播】春凤,北京燕山诗韵东方朗诵团学员、世纪文化朗诵艺术团会员。愿将声音插上情感的翅膀,为你带去美好!
九州墨韵
聆听诗者心声,涤净灵魂尘埃!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