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杂志社社长 总编傅海青女士印象
湖南 段吉宏
2023年2月15日,草木复苏,春意盎然。突然得知中国《对联》杂志社傅海青社长兼总编要来到我家造访。我想我与傅总素昧平生,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难免有些惊喜与意外。
原来2022年《对联》杂志8月刊刊登了我的文章《我在澳洲作“联”播》,给傅总留下了印象,她有意要当面采访我,只是限于我旅居澳洲不能如愿。春节过后,她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来到隆回调研,共襄中华楹联盛事。她通过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邹宗德先生得知我已从澳洲回国,于是便有了我蓬壁生辉的光景。
我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唯一一份向海内外发行的《对联》杂志,其社长兼总编竟然是一位神采焕发、风度娴雅的中年女子。不穿金戴银,不抹脂搽粉,身上却散逸出自然的丝丝幽香。我暗想,太原城里当年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身影肯定非她莫属。经过短暂接触,更让我感动的,是她那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她那“落脚底层接地气,置身大众近民情”的热忱态度。她走访了隆回大山里那“山歌勾兑拦门酒,瑶妹挑开古寨花"的茅坳乡瑶家古寨;巡查了“岁岁年年山水绿,家家户户对联红"的湖南省荷田楹联乡;见证了“四季均为修善日,一生都是读书时"的七江乡建华家训楹联村;现场主持了《对联》杂志隆回专刊校审会。
她的工作方法特别引人入胜,既有传统的采访模式,听汇报、提问、记笔记、拍照片;还有新闻媒体的时髦操作,选一处代表性的背景,将随身携带的微型话筒夹在衣领上,对着镜头直播。她简直就是一位形象的演讲家,一位图文并茂的战地记者,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节目总导演。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她徒步登上了吊机轰鸣、尘土飞扬,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工地顶层,采访了农民工楹联家谭水松;她漫步在江南小院小巷和社区居民并肩交谈;鉴赏了我的盆景园,抚摸了我的根艺、奇石,拍摄了我的竹刻楹联书法,品读了我门上的春联 “初晴亭畔泉声脆;乍暖枝头蝶影重”。
我向她汇报了隆回自古以来,凡逢重大节日,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贴对联的传统习俗,以及我们这一代联人的历史责任与担当。重点谈了自己从医生岗位上退休后对对联的爱好和追求。我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10年前我还在澳大利亚加入了澳洲楹联协会,发表过《中国文化在澳大利亚》等文章。在本次旅居澳洲的三年中,我将带去的20公斤红纸,春节在悉尼街头为当地居民免费书写我创作的春联,在异域举办了我个人楹联书法展览会,发展壮大了澳洲的楹联人才队伍,受到华人社会和外国朋友的一致好评。在我的推介下,不少澳洲会员加入了国内楹联活动。在《邵阳楹联》的同题作品中,每期都有1至7名澳洲作者的作品被评为优秀。我也同时被当地政府称为“第一个在澳洲街头写春联的华人艺术家"。傅总编耐心地倾听,认真记录下我的故事。
傅总编还是一位可敬的绿色环保人士,我请她到寒舍共进晚餐,她欣然应允,但要求不得大鱼大肉,不做高客,只当联友,一切从简从素,她的要求近似苛刻。我电话给妻子如此这般准备晚餐。妻子将信将疑,反复问我是真的吗?不可能吧?还是去酒店吧?为慎重其事,我又再次问了与傅总工作关系密切的宗德先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妻子还是为难,总觉得几个素菜不能见客。下午6点,傅总忙碌基本完毕,进屋就座,妻子一脸的尴尬,将一盘盘小菜端来桌上。傅总却说:好丰盛啊,满心的愉悦溢于言表。我知道傅总肯定不会喝酒,问她是否来点饮料,她说不啦,饮料不是环保健康之物,千年古国,还是北方小麦,南方大米管用。我说好,今天就请傅总品尝我们家乡普通人家百年前的家庭美食,吃“七宝饭"(大米、六谷),十样菜(韮<九>菜炒蛋),另加十月人参(萝卜),天青地白(白菜),黄腊肉(植物油炸豆腐),晶莹剔透的农家手工红薯粉丝。傅总边听边看,十分高兴,说,你们吃的哪里是常人饮食?分明是中华传统文化大餐呀!
餐后,她紧紧握住我妻子的双手,连称厨艺不错,并为出差在外能吃到如此可口的家常饭而开心。在当今世界,如此生活简单的人已经不多,能管住嘴,迈开腿的人更是难能可贵。她给我,给我家,给在场的所有人,上了一堂中国传统处世交际的文化补习课,令人汗颜,令人钦佩。真是“手书联语三千副;客待素餐第一回"。
两天过后,我收到了傅总为我制作的视频号。她当时还在长沙采访的路上,怎么就制作出来艺术专集?肯定又是在夜深人静的旅馆中加班加点赶出来的。
傅海青,一个普通的中国女性,一位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记者;一位有情怀、有温度、有能力的专业期刊社社长、总编,她是中国联家的知音,我一生难忘的客人。“华夏文明吹鼓手;对联达业领头羊”。
段吉宏,湖南隆回人,退休医生。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悉尼楹联协会会员,湖湘楹联百家之一,是第一个在澳洲街上免费书写对联的华人艺术家。对联、诗词30余次获国家一、二、三等奖。著有《京兆韵》《段吉宏联墨》《澳大利亚纪行》及《八月天籁》等。书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