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鲜活的文化,是最生动的民族性格。历史对关中这块黄土地格外厚爱,使它吸收并繁衍了无限的辉煌,周、秦、汉、唐在这里建都,又滋养了不绝的民俗文化。在舶来文化不断入侵冲击着国人思想的今天,有一批学者仍在用行动坚守着传统。韩养民就是其中一员。”

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记者见到今年84岁的韩养民教授时,他正在做《黄帝文化志》校对工作。他说,六十多万字的黄帝历史资料的编篡,花费了他和数十位专家学者好多年的心血,出版面临困难时,他曾向当时的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赵省长立马就批准了,这种江浙人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让他打心眼里心服口服,如今赵一德已任陕西省委书记了,他说必须抓紧一些,让《黄帝文化志》为陕西的经济腾飞创造一些奇迹,毕竟在整个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既是陕西人的骄傲,但也成了束缚,“陕西人总不能躺在老祖宗的怀抱和功带簿上迎接如今的市场经济,如何让厚重的陕西历史文化放射出时代的光芒,这才是现代陕西人的历史使命!从这一点来讲,大唐芙蓉园就是中国节庆文化的典型案例……”



谈起这几年陕西经济在赵乐际、胡和平、刘国中、赵一德三任省委书记再接再励努力下,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时,韩养民教授开心的讲,节庆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光大功不可没,“你比如这几年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就是在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中共延安市委书记李希任职期间,把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的中国节庆文化一年接一年持续下去,推动了整个陕西乃至中国节庆文化的大发展。”
韩养民教授讲,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黄帝陵祭祀典礼如今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陕西省政府都要在黄陵县举办公祭轩辕黄帝传统盛典,它代表着中华儿女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风俗。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就是以“寻根祭祖黄帝陵,勠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共九项仪程:第一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第二项,唱《黄帝颂》;第三项,敬献花篮;第四项,恭读祭文;第五项,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第六项,乐舞告祭;第七项,“龙飞中华”;第八项,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第九项,种植桥山柏。典礼将努力实现各环节的协调统一和高度融合,充分彰显厚重的人文内涵,展现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担当。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参加,说明节庆文化在整个中国博大精深,世界瞩目。
“其实不仅仅黄帝陵祭祖,你比如法门寺,你比如大唐芙蓉园,都是陕西人的资本!”在韩养民教授的眼中,陕西近年之所以蓬勃发展,深挖历史文化成了最大的营销卖点。
今年春节,在三年全球疫情基本结束之际,古城西安涌来了数千万海内外游客,宾馆酒店餐厅爆棚,其中以节庆文化为标杆的大唐芙蓉园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于是,网上有游客开玩笑夸张的讲,“好家伙,十四亿中国人,一半都去了大唐芙蓉园!”
作为我国著名的民俗文化专家,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的韩养民从事秦汉史、民俗学、佛学的教学与研究已有五十多年。其实,他不仅是我国节庆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也是我国民俗节庆领域最早的开拓者和长期实践者。既是1999年退休以后,他仍然担任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会长、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中国的节庆文化推向一个高度。
“西北大学是百年老校,已度双甲子。我们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于2008年,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业,过去先后承担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国家项目,与清华、北大合作编《中国风俗丛书》(出版30本,600万字),与北师大合作编写了《中国民俗史》(六卷本,500万字),2008受陕西省人民政府委托编写了《黄帝文化志》,去年在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的大力支持下,编写了《黄帝文化汇典》,已付梓,即将出版。我们中心望与贵会合作,在两位吴主席指导下,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欢迎总会董事局各位领导莅临西安指导。”在西北大学老校区,记者见到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养民教授时,他正给世界至德总会主席吴荣华、副主席吴伍兵写信,他说,“承蒙敦煌正觉写经院王淑萍院长热情推介,能与贵会和吴荣华主席、吴伍兵副主席结缘,荣幸之至。躬逢贵会盛典,首先祝贺贵会第二十届董事局就职典礼在风景宜人的文化名城宿松胜利举行。世界至德总会,历史悠久,人杰荟萃,载誉百年。这次典礼,精英会聚,共谋发展,一定结硕果,更上一层楼。”韩教授意犹未尽的讲,世界至德总会曾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周恩来总理曾关照过,所以他要亲笔给这个总会写信祝贺。
韩养民教授顺手拿起正在修改的《黄帝文化志》讲。在编纂修正过程中,我们国家文物局的张文彬先生、建设部周干峙先生、文化部郑欣淼先生、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北京大学吴荣曾先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兴邦先生、东北师范大学詹子庆先生、青海师范大学张广志先生、中国社科院罗琨女士、北京师范大学王子今先生等二十多位著名学者和领导干部曾多次参加会议,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次修改出版时,仍以八个方面为主:
(1)黄帝文化是总结黄帝时代历史特征形成的,突出体现着黄帝时代的创新精神和凝聚精神。
(2)黄帝文化与五千年中国文明史联系在一起,在黄帝时代以来的五千年间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3)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具有全国性意义。
(4)黄帝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王朝均在陕西祭祀黄帝,陕西省成为黄帝文化的一个中心。
(5)黄帝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研究。
(6)应以考古学的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黄帝时代背景,积极探索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考古文化的联系。说明具体考古遗址与黄帝传说的关系的时候,必须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7)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黄帝是祖先,也曾经是天神,或者是帝王,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说明黄帝观念演变发生的原因,作出历史的评价。
(8)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韩养民教授讲,《黄帝文化志》编纂过程中,《黄帝文化志》编纂组成员,原西北大学副校长方光华教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省总商会会长),陕西孔子学会副会长、陕西师大韩星教授,西北大学图书馆馆员刘亮先生,西安半坡博物馆馆员郝娟女士等在编写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的敬业和友谊,让他记忆深刻。
在韩养民教授简单的办公室中,他一手执书、一手勾勾画画,为了方便取阅,桌边空隙、座椅背后都堆起一摞摞书籍。整个办公室,满眼看到的都是翻得发黄、破损的文卷,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节庆文化,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其实,韩养民教授出生于陕西省蓝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父为改变命运,让其父韩清选拜在关中名儒牛兆濂先生门下读四书五经。后经牛先生推荐,在厚镇菜脑教书育人。土改时,全村最高的成份不过是中农,父亲因为民国时曾教过书,成为唯一的敌伪人员,在土改、社教、文革中成为批斗对象。坚信“贫寒更需读书”的韩清选忍辱负重,卖掉家里所有能够变卖的东西供儿子读书。为了报答老父亲的养育之恩,韩养民决定奋发读书,力争上进,读完了中学再读大学。1963年,韩养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后执教于西北大学。偶然的机会,他接到中宣部倡议编著的大型文化丛书《节日中国》的约稿函,请他撰写《中秋节》一书。韩养民认为这个约稿给了他很大启发,因为中秋节就起源于陕西。编完这本书后,他历时近20年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详加研究,发现除中秋节之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等多个重大节日也起源于陕西。他认为,这些传统节日从古至今在我国都发挥着重要影响。陕西如何保护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他的后半生都在精力悉心研究陕西及全国有关民俗文化,著书立说,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使他在成为我国民俗文化领域的权威学者。
1999年,韩养民教授已经退休了,本来应该安享晚年的他,却还坚持在研究第一线,与退休前并无二致。从2012年起,韩养民每年都四处搜寻历史书籍捐赠给农村的中学。“我知道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韩养民说,自己从农村走到城市,很大的成分是由于读书,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年轻人多读书,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