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癸卯兔年,2023年,正好农历闰二月,因此借机与各位唠一唠有关闰月的趣味事情,再共同学习一下有关农历闰月的一些历法知识。
对闰月的清楚记忆应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即1976年,正好闰八月。那些年我的几位祖母还都健在,但年龄已大都八十上下,由于我的几位爷爷们大都在六十多岁便离世,于是这几位拄拐杖裹小脚的老祖母们便成了我们这一家族的核心和尊贵者,由于各家后辈儿孙满堂,家庭兴旺,搞得比较好,全家对老人都很孝敬,加之老妯娌几位都很和睦,晚年自然幸福,因而常常坐在一起唠家常。我家的厨房自然与她们聊天的房子挨着,因此她们的聊天常常被我听到。那年春天的一日,我无意中便听到了她们说“今年闰八月不好”的消息,竟然听到说什么“闰七不闰八,闰八过刀杀”的话来,我带着好奇和恐慌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八十佬儿赛神仙”究竟她们的话准不准?神不神?半年后便得到了验证。1976年号称多事之秋的一年,清明节期间首都人民借祭奠周总理在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便搞起了送花圈写诗词的运动,后来被叫成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接着小平同志第三次被打倒,随后朱德委员长逝世,在不停地下雨中传来唐山大地震的坏消息,事后知道竟然死了几十万人,整个唐山市夷为平地惨不忍睹。学校里学生们天天在操场上边防震、边上课,最后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天地同悲,似乎这闰八月真的与人们很不友善,究竟是偶然的?还是真有弦妙,反正几位老人的话灵验了,也正如母亲说的“八十佬儿赛神仙”。闰月的印象自那一年也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便相继经历了许多的农历闰月年份,有闰二月、闰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九月等等,总之每隔两三年便有闰月出现。后来在上学的课本上便出现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说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还有周围的许多人的名字闰生、闰平、闰叶等都加深了对闰月的感知。我们贾令古镇是全县庙会最多的镇,一年有五个庙会,(即三月初五、四月十八、六月廿四、七日廿九、十月十九)每逢闰四月或六月、七月便又增加了一个集会,于是又多了个能凑红火热闹的日子,猴鬼们自然很高兴。

再大了一点,便听说了每逢闰月年份,有出嫁女儿给娘或儿媳妇给婆婆买“闰月鞋”的风俗,也许是一年多了一个月,就要多忙里忙外一个月吧,算是给婆家,娘家的母亲辛苦劳作的一种回报。
后来又知道了人们选择闰月年份给老人割寿木买寿衣的习俗,理由应是多出了一个月,“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意思。我父母的寿木就是在1998年割好的,那年正好闰五月。我们协助木匠打制好,上了漆,请人画了图案,做了不倒翁放里面,并安置好。尽管后来母亲病故,合适地用上了,但若干年后父亲的后事麻烦很不尽如人意,但无论如何也算给老人平安办理过去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便听说了这闰月的讲究还远不止以上这些,什么闰二月清明不上坟呀,出嫁女儿回家吃闰月饭,忌闰月迁坟,喝茶送猪脚等等。有关人们对闰八月动刀动枪战争瘟疫重大事件的恐怖说法,我也查了许多资料,觉得只属于一种偶发的概率倾斜现象,比如1851年闰八月,太平天国在金田举事起义与清廷抗争,1862年又闰八月太平天国占半壁江山,与清政府展开拉锯战,看上去都有血战和动乱产生,但北方的山西陕西等地却基本平稳,1900年闰八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院清政府损失确实巨大,而1957年闰八月我国人民公社“大跃进”基本平安无事,1995年日本神府虽遭7.8级大地震而我国却安然无恙,因此看来,所谓闰八月的悬疑,也只是一种偶发的概率给人们的一种灾难性的恐惧记忆而已,既没一定的规律性也没一定的科学性。
因此,在我看来闰月只是一种农历的历法规则而已,只不过人们为了做事求顺,有了许多的讲究和说法,如果搞迷信,恐怕事与愿违,大可不必太在意,为帮助我们解除这些疑惑,很有必要学一下有关农历闰月的规则和一些历法知识。
我国的阴历历法,早在夏朝便开始使用了,而阳历只是在1912年民国建立时才引入我国沿用。当时由于改良变革派的偏左倾向,曾一度把使用阴历记年,过阴历风俗节,视为封建落后,遭到了革新派的打压和反对,甚至发出过红头文件要废除阴历历法,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我国采用阴阳历合用纪年法,一直应用到如今。谈到阴历的使用历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及许多古老国家原先都是采用阴历记年的,不过阴历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演变中完善着。阴历的产生依据,便是通过观察月亮每日的运行轨迹来记录日月的,阴历纪年法则采用祖先发明的干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搭配,每六十年为一甲子,比如2020年为庚子鼠年,2021年为辛丑牛年,2022年壬寅虎,2023年正好癸卯兔年,这样排下去六十年便又重新循环,而且年月日时都可用天干地支去划分,可谓瑰宝《易经》中提取的华夏民族文化的精华。
尽管,太阳历是一种比较准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记为一年,在这一年中,地球每自转一周为昼夜一天,时间约24小时,一年自转约365.5周,也即365.5天,分12个月每月约30.5天,而且一年根据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所获得的热量,把气候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且每季又分为了六个节气,全年共二十四节气,四季分明,时差很微小。但在阳历发现以前,人们却把月亮当成了主宰,通过每日对月亮的观察发现了规律,进而发明了阴历历法。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月亮的运行规律是,从第一天没有月亮开始叫朔月(最小最暗的月的意思)定为初一,第二天晚上从西南天空显露月牙做一弧形运动,而且弧形朝东称为上弦月,定为初二,以比类推,而且每天月亮不断向东移动一定距离,月牙亮区逐渐加大,直到十五、十六满月直挂正南天空叫做望月(即满月),以后每晚继续向东移动,而且月亮大小逐渐有所减小,而且从西面减小,凹型朝西为下弦月,直到月底廿九很小三十日消失,然后再重复以上规律,时间正好约29.5天,由于阴历的一个月正好比阳历少一天,这样一年下来正好少约12天,两年便差约24天,两年零四个月便约相差近一个月30天时间,假如一直不把这少去的30天补起来,一直用阴历计年记下去约19年后就会差近6个月了,这样下来,最后的结果是,今年的春节在数九寒冬度过,19年以后的春节便会在盛夏酷暑中摇着蒲扇过春节,对于农事活动更是乱了方寸,无规律可循,那用什么办法弥补呢?我们的古代历法专家,便巧妙地在三年之中多加一个月,特意设定让某年为13个月,加进去的这个月便称为闰月,这样既巧妙地与四季运行进行了吻合,又无意与后来的阳历巧妙吻合,几乎相差无几,闰月的设置可谓妙哉!
然而遇到闰月年份,该闰几月,哪月该设闰?这又是另一种历法知识。一般闰月的设置按每月遇到的节气而定,我们把二十四节气,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分单数出现的,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叫节气,而以双数出现的,如雨水、春分、谷雨等叫中气,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可分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从新的一年正月开始推算,看每月经历的节气和中气,那个月首先没有中气只有节气的,那么好吧,这就选准了,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为今年的闰月,而且叫成上一个月的闰月,如上一个月是几月这个月便叫闰几月,比如2023年癸卯兔年二月三十日为春分是中气,下一个月十五是清明为“节气”,而下一谷雨中气已到了三月初一,正好这一月只有“节气”清明,因而是没有“中气”的头一月,所以被选为闰二月,其它闰月也类同如此,一般再过两年以后,再设一闰,19年中会有7个闰月,出现频度高的闰月一般为二、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正月、十一月、腊月频度很低。
我国古代的闰月设置法,及天干地支纪年法都是我们华夏祖先的天文学智慧的结晶,与后来的公元纪年法及阳历历法,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各占秋色,因而我国继续保持阴阳合历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农历的许多风俗节如春节、二月二、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登高节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而阳历的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元旦节等则反映新的时代新气象,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生活在这样的国家真幸福,愿我们每个人好好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好好地工作与生活。
写于2023年闰二月

作者:刘润飚,山西省祁县人,爱好文学词歌以及评论,曾用名刘润彪,崇尚天地之正气,取笔名刘浩然,青年时期曾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和学生德育工作,后离岗,现从事自由职业,2021年在"诗韵中国杯"全国诗词大赛中获优秀奖,散文《赶早》曾发表于2011年华北优秀期刊《山西老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