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专栏01:
读书与生活的轮回和穿越
董晓雪
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生命的那束光》的文章。阅读于我,的确是狭促缝隙中透出的那束光亮。在偶尔慌张,难免焦虑的生活中,阅读于我,能安心面对光阴的流逝。阅读带给了我寻找生活的智慧,经历生活,觉知自己的勇气。
我出生于教育书香之家,从童年直到成年,我都是在祖父、祖母的教导和引领下成长的。现在回想起他们,总会有祖父带着老花镜读书、看报、书法的身影显现,老人家爱给我讲《三国演义》,也爱讲中国的历史,“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小时候的我听着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就像听着巴赫奏鸣曲里面的古典音符,实在无法与之形成共鸣,但是余音绕耳,心灵是被熏染了。去年我的祖父离开了我们,好长时间,我都沉浸在失去他的痛苦中,就像人生的灯塔没了光亮,没有人在你耳边谆谆教导,没有人爱护你如稀世珍宝。多少个子夜,我梦回那点着灯、摇着蒲扇的夏日,祖父、祖母在我耳旁读书、吟唱,思念沁入了点滴时光。朋友来我家做客,看到家里一排排的书,感概“你可真是爱读书啊。。。这么多。”我赶忙打断,“非也,非也。受家庭影响,我属于好书者,大多时候是书在看我。”后来我想,年轻时候的我的确属于好书者,而现在的我在向阅读者转变,为的是让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其中,遇到读不懂的书,说明我经验还不够,要回到生活里去经历,我读书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
那天我看到了《西藏生死书》和《恩宠与勇气》,作者将自己的生命放进了作品,而我的阅读将这些内容引渠灌溉了自己的生命,我带着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着有同样思考的作者叩问,那是两个生命的相遇。《西藏生死书》让我改变了对死亡的态度,真实动人,我一直在思考,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属于我的恩宠是什么。我能感受到《恩宠与勇气》这本书带给我的勇气和悄然改变的力量。我们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而我们生为何事来?死往何处去?“死亡,是天下最公平的结局,没有死便不会再有新生,不管你用一生撞向富贵,还是用一世遇见贫富,最终都会遇到死亡。”虎年的大年初四恰逢立春,也正是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的日子。立春本就是在历经凛冽寒冬的厚重积淀后向上生长的时刻,在时间的呵护下获得新生。新生,向来都是由内向外打破,而不是由外向里给予的。新陈力量的矛盾斗争谈何容易;突破稳定厚重的冰层,破土而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了解,我们将对自己所说、所做、所想的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我们是否有肩负责任的勇气,是否坦然接受我们自己的选择?向死而生,人间值得,书中崔雅一次次的被癌症抛向死亡的边缘,一次次地接纳、战斗,再被打败、逃避,一次次跌入恐惧的深渊。后来,她与死亡和解了,与对死亡的恐惧和解了,与自己和解了,不再逃避关系,不再抗拒人生,开放自己,面对生命的每一个向度,凭直觉行事,畅饮生命,充分的体验一切。当我们开始把生命视为一场游戏,不再肩负沉重的使命感,生活就变得更有趣,更加轻松自在,那时我们便找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随后我阅读了《性格的力量》,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衰老的印象。作者詹姆斯·希尔曼探讨了衰老的意义,衰老和性格的关系。人生真正束缚我们的是我们的性格,我从中学到了怎样为生理的衰老注入心理的青春,找回初心,卸下儿童和成长期长久以来形成的约束和束缚,让现在的生活轻装上阵,不被我们的衰老和死亡恐惧束缚,出自己的性格,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
贝尔纳黛特·盖里泰·埃斯在《孩子与时间》书中写道:“时间,是我们的生命的纬线,个体不可能独立于时间之外存在,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通过那些做出决定的瞬间,‘我’在发挥着作用。”我以往的生活模式是努力地找个目标去实现,冲向那个目标,然后大口大口地喘气,这很累。我想过,我为什么要努力?我的答案是,我可以得到努力过后的轻松。但是这对我太难了,我是抽风式的努力,使一把子劲,然后就歇了,万事大吉。后来在朋友推荐下,我开始练习保持呼与吸,始终带着力道做练习。这其实没有那么难,我得到了努力过后的奖励——轻松,但从前我真不会。我在炒菜的时候,不停地翻铲子,我不知道,翻过之后,让菜轻松地在火上待一会就行。洗衣服的时候,我不停地搓,我不知道,带着洗涤剂在水里泡一泡,衣服会在浸泡后轻轻一搓就行。我总是只知道蛮横地用“我”的力,却忘记借助时间用力。结果是,我失去了时间,也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这和我呼吸的道理是一样的,我憋气的时候,失去了自己;我吸气的时候,忘记了时间。然而“我”在时间里,忘了感知它的存在,也忘了感知“我”的存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只有“我”充分的感知与意识到“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当下”,才了悟时间的真谛。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与没有“我”是有区别的。有“我”,春华、秋实、夏蝉、冬雪;没有“我”,春、夏、秋、冬。
大家也都知道我爱美食,是源于读过美国作家M. F. K. 费雪的《循香记》和她一些关于美味和爱的书。她在书中写道:“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尽写些吃吃喝喝的事儿?为什么你不能像别人一样,写写人们为了争取力量和安全感而付出的努力,或是写写爱呢?最简单的答案是,因为我像绝大多数人类一样,会饿啊。可原因不只如此。在我看来,我们生命中三个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食物、安全感和爱,是混合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错综复杂,以至于不可能把任何一个单拎出来分析思考,而不顾及另外两个。所以,当我写到饥饿,我其实是在写爱,以及对爱的渴求;同时我也在写温暖,以及人们对温暖的爱与渴求……我还会写当饥饿感被满足之后,那种温暖、富足、幸福的感受……这些全都是同一件事。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比如在一片历史悠久的山坡上吃面包,在一个如今已被炸成废墟的房间里喝红酒,而在不知不觉间,我其实也在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心中更深层的需求,关于爱,关于幸福。碗里需要食物,心中需要滋养,如此方能抚慰那些更为迫切的饥饿感。是人就得吃饭。在这个可怕的事实面前,如果我们能找到另外那些养分,保持对它们的宽容和同情,那么我们身而为人的尊严就不会损失分毫。当面包撕开,红酒入喉,得到滋养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而已。当人们问起,为什么你尽写些吃吃喝喝,而不写战争或爱时,这便是我的回答。”
我想,我喜欢做饭也大多源于对家、对家人和朋友那份赤诚的爱。心中有爱,有希望,人生便充满能量。
(作者单位:山东健康服务集团)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