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龙瑞寺
文/龙天名俊
福州龙瑞寺,原名“龙瑞院”,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池墘自然村。寺始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坐北朝南,由南至北有山门、天王殿、塔院、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殿,左右两厢为大王殿、伽蓝殿及僧舍,周以封火墙。寺庙占地一千三百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于200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单檐歇山顶,四周为回廊。千年时光里,饱经沧桑的龙瑞寺曾在清代、民国时期重修多次。寺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清光绪年间篆刻的《重修龙瑞寺碑序》,让人得以一窥龙瑞寺的传说与历史。

如今,龙瑞古刹大部分的旧迹已经湮没在时光里,主体木质建筑多为近代修建,但仍然遗存着不少唐宋时期的石质构建。
除了大殿台基、柱础为唐宋古物外,镶嵌在大殿基座下的浮雕亦是龙瑞寺的珍品。浮雕造型古朴,雕刻精细,据考证是晚唐时期的遗存。在时间的侵蚀下,这些石质浮雕有的沧桑斑驳,有的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已经残缺不全,但仍然能让人,体会晚唐时期匠人的艺术造诣。
龙瑞寺地处文风鼎盛,人杰地灵的千年梁厝村,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庇护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将领英豪。民间还流传着龙瑞寺的诸多传说……关于龙瑞寺的故事还得从梁厝古村的历史里探究一二。
梁厝古村坐落于仓山城门镇三江口,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村落之中保存着大量文物,堪比小型博物馆。梁厝始于唐代,原是郑姓居住于此,而后梁氏先祖于宋代入闽。
宋代兴隆年间,梁氏五世祖梁汝嘉与其挚友理学大家朱熹一同登高鼓岭,于白云峰峰顶望见闽江对岸状若展翅掠江吻海之紫燕的苍翠小山。
见此绝景,朱熹不禁叹称其“好一风水宝地也”,并建议好友举族迁居至苍翠小山。这座就是永盛南里凤山,后将凤山更名为燕山,朱熹更是为梁厝中的梁氏宗祠题写堂号“贻燕堂”。如今的梁厝古村,就坐落于这座小山之上。

梁厝古村文风鼎盛,亦是理学传家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从宋代至清代,这座村落之中走出了27位进士,历史上更是出现福州地区“无梁不开榜”的盛况。
梁厝不仅是八闽中著名的进士之乡,这片土地更是孕育了独特的海丝文化。自唐末起,梁厝人闯入无边的海洋,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位于梁厝,始建于唐末的千年古刹龙瑞寺中更是留有“八蛮贡象”的石刻,在这个石刻之中,充满着岁月印刻的痕迹,仿佛看到千年之前海舶云集、万商来朝的盛况。
千年古刹龙瑞寺保留有许多唐宋古物,其中最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就是“陶制双塔”,早年移至鼓山涌泉寺。

龙瑞寺还有许多的古迹,如唐代青梨石的浮雕,仍然镶嵌在大雄宝殿廊前石阶的两侧,从东到西依次是:双狮戏球、荣华富贵、椿萱双禄、怜子爱妻、封侯挂印、鲤跳龙门、士子游春、海族献宝、花荣枝茂、龟鹤同寿、四季长春、八蛮贡象等,富有晚唐时期生活的特征和艺术的特征。
浮雕样式多样,雕刻着《八蛮贡象》《龟鹤同寿》《海族献宝》《士子游春》《鲤跃龙门》《封侯挂印》《双狮戏珠》等图案,历史意义非凡。
此外还有花岗石石柱、石础,都雕成“瓜楞”的形状。塔院里有两个大石槽,分别刻:“绍兴乙丑”和“绍熙癸丑”的年号,自然是宋代的古物了。属于宋代文物的还有石盆,石佛等。

作者系:陕西省诗词学会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会秘书处助理;西北文荟杂志总编;名人专业书画评论家;西安市雁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