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湾水浒家的二儿子王长义十九岁了,他个子高挑,长得棱角分明,眼窝深陷,眼仁却聚神明亮。他这个人跟父亲水浒先生一样有着极为旺盛的精力和高度自信的气质。经过山地艰辛生活磨砺的王长义内心真的似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火,他有着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离经叛道的不屈性情,他不愿固守在山窝窝里因袭老一辈繁重艰辛而没有尊严的生活,更不愿象父亲水浒先生那样为名利孤苦漂泊劳碌一世,他渴望过一种单纯地受人敬重的踏实日子,他更渴望走向广阔的山外世界去闯荡,向往着摆脱陈规陋习的火热的新生活。
父亲水浒先生在灞桥和咸宁一带的生意上需要帮手,几次修书让长义去协助,长义总觉得自己不是做生意的那块料,他不愿沿袭走父亲的老路。于是他也修书一封,阐明自己的想法,他下决心要走属于自己笃定的路,他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个明白人。
水浒先生阅完长义的家书后,勃然大怒。他将信撕得粉碎,他的心也如雪花一样碎了一地。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悲哀是一心扑在自己执念的兴家大业上,完全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关心和教育。老大长仁厚道老实单纯却有点懦弱,他一直为长仁在这险恶的世道生存担忧。老二长义执拗任性要强,很难服人,水浒先生担心长义在社会上要吃大亏,碰钉子。老三长信更是浪荡不羁,不务正业,或许老三真会成为家国之祸害。水浒先生想到自己劳碌半生为谁辛苦为谁甜?自己创再大的家业,子弟守不住家业甚至最终败家,他这辛苦奔波的一生怕是空劳碌,空牵挂了。这也许就是水浒先生人生最大的悲哀吧!因此,水浒先生打赢了咸宁府那场官司后,他决意当着道台张庭芳和胡县令的面将自己灞桥房产地产悉数义捐给灞桥救济会。是的,他赢得了一份虚荣的尊严和所谓的人生的大格局,他这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的人生又有多大意义呢?水浒先生反思自己后彻底顿悟:富也罢,贫也罢,苦难也罢,敞亮也罢,经营好家庭才是成功者的王道。基于这样的思考,水浒先生才决意放弃生意,他要回到故土商雒县稻湾完成自己的平生夙愿。
十九岁的王长义,在他的父亲回到稻湾的前一年,王长义便随稻湾叔伯们去山西运城红记盐庄当挑夫闯世界去了。长义身板硬朗,天性倔强,他有着一身好苦,别人能挑七八十斤,一天能走四五十里山路,他总是挑一百三四十斤,走起路来却健步如飞。回到红记盐庄用餐,李敬泽掌柜得知长义脚力好、气力不凡、食量特大,李掌柜就对伙计说:“王长义这个人一人能干两人的活,他一顿口粮就定“一斤半吧,工钱也按一个半人记吧!”挑夫们哂笑后,便送王长义绰号“斤半”。
一次长义挑担途经泓芝驿集市,偶见旧书摊有蓝本《四圣心源》和《伤寒说意》两本药书。他眼前一亮,卸了担子,买下书便揣在怀里。无论是翻山越岭还是走村过巷,每到一处歇脚时他便坐下身来,拿出医书仔细琢磨,认真研读,或默背汤头歌,或揣自己的脉搏。回了盐庄,晚间别人鼾声如雷,他却挑灯苦读。有一回外出挑担半路休息,长义蹲在树下背汤头,挑夫领队水生叔斜眯着眼半开玩笑半是嘲讽地说:“‘斤半’你个戳牛尻子的放牛娃,天生挑担子的命,却整天抱着个书,猪鼻子窟窿插蒜薹——装啥象哩嘛!没听人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你莫非日后还要弄个掌柜啥的?”
长义“嗤啦”地一笑,默不作语,他低下头继续看自己的医书。
九月霜降过后,挑夫一行七八个人须黎明动身,路过石板桥时,鸡鸣声滞涩而不畅亮,枯草黄叶上的凄霜如铜钱一般厚,寒气甚是逼人。人们踏着清霜赶路,从日出到日中一路走走停停,到了喜隆客栈已是人困马乏、汗流浃背。长仁脚掌也磨出几个血泡。挑夫们一个个卸了担子妈呀大呀地乱声唤,像一个个溃败的兵倒在长炕上伸展腰。只有长义坐在青石上用针挑破血泡歇息。挑夫们已是饥肠辘辘。等到伙计将饭桶提进来,水生便一口气吃了六个蒸红薯,喝了两碗糁子汤。不长时间,水生捂着肚子疼得在地上直滚蛋蛋。小小客栈地处荒郊野岭,没地方找郎中,急得众人满头大汗地瞎折腾,有人给灌辣椒水,有人帮忙揉肚子。水生还是“妈呀大呀”地如驴打滚似地呼天抢地喊。他汗汁淋漓,不一会儿人就开始翻白眼。这时一旁默不作声的长义发话了:“叔、伯,水生叔这得的是绞肠痧,别再乱灌东西了,还是让我来瞅瞅!”人们停下来,一边打量着长义,一边无奈地直摇头。此处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到哪儿找郎中,还是死马当活马医吧。挑夫们也只得由长义试试。只见长义挽起袖子,用尽全力给水生朝一个方向揉肠胃。然后吩咐店家将青颗盐炒热,用棉布包了。长义将盐袋热敷在水生肚脐上。长义又将炒了的食盐搅和了热水,让人掰开水生的嘴给水生强行灌服。长义接着在水生膝腕处用力拍打,直到水生膝腕处的皮肤呈现出大片云状紫青色斑块。长义要了细针,用火烤了,然后用针直刺水生膝腕淤青处放血。不一会儿,水生便嗷嗷嗷地将所吃食物悉数喷泻而出。众人赶紧帮忙擦拭。水生终于缓过气来,先前象黄表纸敷着的脸渐渐有了血色。长义又用热帕子擦拭了水生满脸的汗水。水生慢慢地能坐起来,便觉得通体轻松,头也不那么疼了,身体象松了紧箍咒一样散了架。他挣扎地坐起身,低沉地叫了一声:“长义贤侄,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谢谢你救了叔的命!叔先前说的话掂不清轻重,我娃甭怪罪叔噢!”
长义说:“我咋能怪叔哩,我来这运城,亏得叔伯们一路承携。咱出门搭帮,有难同当,还说啥谢字嘛!只是这药书里还真有比黄金贵重的妙方,果真还能救人命哩!今天叔给了我一次动手验证的机会,我还要谢谢叔哩。看来,这古人的药典都是宝呀!”
从此以后,大家对长义便另眼相看。每到歇息时,人们便先让长义去坐干净处看医书,倒弄得长义很不好意思。回到了红记盐庄,伙计们你一言我一语兴奋地将此事告诉李掌柜。李掌柜晚间便留了长义在自家的暖阁。他泡了一壶芦芽山毛尖茶,摆了一碟花生米,拿出山西老汾酒专门招待长义。长义尴尬地正襟危坐,显得极为局促不安。
李掌柜斟满两盅酒说:“长义娃救人积德行善。人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俺看你长义应是天医星下凡,是专来救灵于水火的。你替俺免了一灾,俺万分感激你。依俺看,你娃不是当这挑夫受苦的命,叔还是给你些盘缠,你回你商雒县,投个名医去学一身真本事,将来好救苦救难、扶危济困。今晚,俺必须敬你稻湾娃子一盅!”李掌柜站起身,他非常诚恳地双手举起酒盅递向长义。
长义赶忙起身说:“叔,你折煞我啦,我还是个娃哩,应该是娃敬叔哩,你咋弄反啦!”
李掌柜说:“俺敬你一盅酒,是佩服你的胆识和身手。你喝了叔这盅酒,叔还要你潜下心来拜师学医长本事,将来好救民济世哩!”
长义双手接过李掌柜的酒,仰起脖子一饮而尽,然后说:“叔,您这是要赶我走吗?叔是不是嫌我饭量大,嫌我晚间看杂书多烧了你家的桐油,误了你家的活?”
李掌柜严肃了脸,平静地说:“你娃把叔说成啥人了。俺长期观察,觉得这出力流汗的地方不适合你。人应走人道,车走车道,你留在俺这里只能耽搁了你的前程。长义,你应该去学医,做一名中医郎中,将来好造福当地百姓。你认为叔说得对不?”
长义面向李掌柜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叔说得都对,我知道叔的良苦用心。我王长义今辈子但凡有一顶点儿出息,我都会一辈子感激李叔的指点鼓励,为您老祈福的。”
李掌柜目光沉静地注现着长义许久,拍了拍自己衣襟上的灰尘,然后郑重地说:“明天一早你就动身,回你老家去立刻拜师学医去,你商雒县西荆本草堂的李敬和,与俺家父是世交。他初创的“本草堂”,在你们商雒县都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俺修书一封与你带上,你去他“本草堂”当学徒,好好潜心修炼他几年,俺相信你出师一定会有大成就的!”
当晚,李掌柜就给长义结了账,并多给长义五个银圆做盘缠。李掌柜动情地说:“你记住叔的话,你一定要干出个名堂!俺们后会有期,叔以后还会拜会你的。”
天麻麻亮,长义就坐了李掌柜雇的马车,他要回商雒县老家去了。
民国五年十一月初,长义只身回到稻湾老家,他将所挣的几十个银圆给了堂上老娘养家,他只拿了李掌柜给他的一封书信和六个银元去西荆瑶仙店本草堂拜师学医。
那天大雪纷飞,长义在大荆老街买了三包点心和一吊子腊肉。他想到今天开始就要拜师学医,不由得内心一股热流涌遍他的全身。雪落在大荆的沟沟壑壑,他站在白岭看莾莽苍苍的远山,只见“人”字形的鸟队从周岭飞过清明山。
长义到了瑶仙店本草堂。本草堂在瑶仙店南侧,有三间木屋,黑色木板门关着,门脑悬着“本草堂”三字门匾。依稀可辨春联墨迹:上联是“药有君臣千变化”,下联是“医无贫富一般心”,对脑是“医者仁术”。长义仔细看了,默记在心里。大雪还是纷纷扬扬地下着,瑶仙店门前却冷冷清清。长义上前打听得知李敬和先生一大早去太子寺出诊去了,只有李先生的女儿芳兰丫头在药铺看守铺子。长义敲门后,一女孩哈着热气,搓着手,她扑闪着明亮的双眼自上而下端详着长义,她没有请长义入屋。长义感觉天格外冷,他还未说明来意,那女孩就说:“问诊得多等一会儿,家父去太子寺出诊去了,待会儿回来!”长义想他若对李先生女儿说明来意却显得有点唐突莽撞。看着雪还下个不停,他突然想起程门立雪的掌故,自己何不来个“程门立雪”以示自己拜师学医的诚心。于是长义便立在风雪中等候先生出诊归来。过了约莫一个时辰,李先生背着药箱回来了。他中等身材,脸型方正,慈眉善目,神采奕奕。见了长义便和蔼地笑着说:“你是阿达娃,莫不是来诊病的?”
还未等长义回答,李先生的女儿芳兰早迎出门抢白:“这人八成有病,立在雪里老长时间了,说是诊病却不进屋,说没病却木桩似的给咱药铺站岗!”
李先生赶紧请长义回了屋,递了鸡毛掸子让长义拍了身上的雪。李先生笑呵呵地说:“让您久等了!”
长义放下点心和腊肉说:“山西运城红记盐庄李掌柜托我给先生您捎封信。”
李先生先是一愣,然后笑出声来:“噢,想起来了,你说的是李敬泽,哎呀,他是我的结拜义弟呀!当年家父在运城救了他一命,他便拜亲在我家父膝下。两位老人说,‘咱李氏两家这俩娃子,一名敬泽,一名敬和,愿咱两家世代修好,泽被后世’。李掌柜现在过得咋样?”
长义说:“敬泽叔为人宽厚仁义,盐庄生意当然兴隆。他要我拜您老为师学医呢。”
李先生只是用余光扫了长义一眼,忙不作声地拆开书信,读着读着他便用衣袖擦眼泪。他读完信,将信又按原来的折痕叠好,重新装入信封。李先生神色却变得十分庄重严肃。他吩咐芳兰沏了壶热茶奉上。李先生板着脸说:“按理说,我们李家医术传内不传外,这规矩你应该是知道的。只是敬泽兄将你极力推荐于我,夸说你有学医聪颖踏实的天资。他还夸你替他救了一位伙计的性命,让他躲过一劫。为了报恩,敬泽极力举荐你到我门下。我这人很看重人品,救灵之人必须有医者仁心的慈悲心肠,更要有兼爱天下的济世情怀。既然仁兄极力举荐于你,我就不用讲过多的俗套。但是你要当学徒学医,这是天地间的圣业,虔诚地祭拜药王的仪式是必须的。只有仁心仁术真药,方可医得天下疾患。学医者必须熬够七八年,要历练三个字:忍,稳,狠。忍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苦心钻研;稳之则是凡事必须沉着冷静精细,诊脉用方必须反复慎重斟酌;狠就是要横下决心,坐得了十年冷板凳,要终其一生学习钻研实践总结。只有你完全依了我,我才能以真业授人。”
没等李先生说完,长义便双膝跪地凝神谛听,他生怕漏掉一个字,更怕李先生责备他不虔诚。李先生讲完,示意王长义起身。长义站了起来。李先生便从抽屉里抽出三根柏香点燃了,拿了一沓黄表纸。朝西向药柜上披红的药王像孙思邈顶礼上了三炷香,然后和长义双膝跪地烧表。李先生言:“药王在上,我李敬和、徒弟王长义,顶礼膜拜。我李氏医术,传之我辈已有五代。只因子嗣从军幼患麻痹腿脚不灵,难承大业。今愿收弟子王长义为徒,师徒共誓,我愿将我所知国医精髓要义悉数传予长义,并严格要求长义恪守医者道德良知,苦心研读,认真实践总结,为弘扬李氏药典之长竭心尽智。师李敬和,徒王长义虔诚拜上!”
师徒二人向药王行三叩九拜之大礼。王长义又向师父磕了三个响头,长义说:“师父在上,弟子长义愿谨遵师命,用尽一生去钻研国医精微,绝不辜负师父教诲。请师父严格教导。”长义双手递了一根竹尺给师父,接着说,“我王长义以师父尺度为准,坚决做到忍耐十年寂寞,苦心研学,以冷静沉稳的心态学医做人,狠心苦学成为一代仁医,救百姓于水火,只愿求得心安理得。”
李敬和先生接着说:“我丑话说前头。第一年是入门前的见习期。你白天给我帮忙切药研药配药,晚上临帖练好毛笔字。一代良医要磨砺好心性,必须先从练好一手好字开始。我先教你认识草药、动物药材和矿药的地理归属、形态、结构、颜色、味道和药性。你在咱铺子上只能用眼仔细观察分辨,细心体会,你要少说话,多观察,勤干事。这就是我对我的学徒最基本的要求,你只要能做到这些,你就我真正的关门弟子。”
长义说:“谨遵师命,人常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给了我生命,先生您教我积德修业行善。是师父您让我脱胎换骨,要成为对家国天下的有益之人。我只有修好医德,学好仁术,才不愧在这人世间走这一遭。”
李先生颔首笑了。
长义感觉师父内心一定很得意,因为王长义觉得,自从自己从山西运城回来,自己仿佛身上带了灵气。连长义自己都很佩服自己。王宇鹏,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商洛作协、评协、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麒麟书会副会长、麒麟作家联盟副主席,《九天文学》“作家在线”签约作家,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2022年诗歌《生命》获《当代文学家》“星夏杯”一等奖,2022年12月《师法天地人,麒麟大乾坤》获第二届“文化强国”麒麟杯特等奖,2022年12月诗歌《一封未抵达的家书》获西部电影梦工厂最佳人气奖铜奖。2021年被《九天文学》杂志社评为“优秀作家”,小说《草上飞》获《当代作家》杂志2023年当代作家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5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类纸刊媒体发表,出版长篇小说《稻湾记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