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鳌头矶寓意独占鳌头
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总第0107期,请大家分享。

【处世宝典】
难得糊涂的由来
韩积蕊编辑

难得糊涂,指人在该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寓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潍县县令郑板桥的传世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
难得糊涂其实是大智若愚。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意思是说】要做个聪明人容易,可是要糊涂应对则很难。由聪明做人转变成糊涂做人,就更难了。 放一下手,退一步,当时可以心安理得罢了,并非是贪图后面有什么好的报应的。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做人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写作背景】
当时山东正在闹灾荒,老百姓没有饭吃,最严重的是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但是,清廷派下来的钦差大臣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一心来到地方收取贿赂,疯狂敛财。这让郑板桥非常愤怒,但他没有办法与实力强大代表着皇帝巡视灾情的钦差大臣抗争。无奈之下,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郑板桥的心情是那么的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他只能以这种无力的方法表现出心中的不满,就是在这种心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
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做人哲理,便以横幅的形式挂于家中,作为每每处世的警言。

【人生感悟】
1.“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
2.“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
3.“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物,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
4.“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处事轻重缓急、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5.“难得糊涂”是一种气度。它能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轩昂、洒脱不羁、包容万象。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2、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深得百姓爱戴。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3、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著六部文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社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