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汤得福,男,生于一九四六年十月,初中文化,汉族,农牧民,共产党员,籍贯:甘肃省肃南县马蹄藏族乡人。

鄂博"祭”
作者: 汤得福
巍峨的老君山下,有一处奇特的地方:有三眼小小的山泉,汇聚成了一条很小的却永不枯竭的小溪,小溪旁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山村——三道沟。这里的山、水、人都与“三”这个数字相关联:明显的地貌特征是三条并列的山梁,相应形成的三道山沟,这便是这里地名的由来;这里是一个藏族部落,是热琼十四族中的曲许族部落。全部落成员却只有三户人家:三户户主是亲兄弟三人,族长(部落首领)是老三。老大(大伯)独身一人,老二(二叔)生了三儿三女,老三(三叔)生了三儿三女。巧吧,够神奇吧!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三”作为最吉利的数字,有段专赞“三”的顺口溜这样说:
宇宙三光日月星,所谓世界天地人;
地有三宝水火土,人身三宝精气神;
三皇开拓华夏史,古国三千年文明;
道教法场三稽首,佛事先燃香三根;
宝鼎三足最稳定,桃园三人留义名;
酒场先斟三杯酒,敬天敬地敬贵人;
人生三贵福禄寿,没有德行可不能;
大凡成事须三样,天时地利人和平;
凡事都以三为吉,品人要看三观正。
三道沟的先辈们沾“三”之幸,更对应了他们祖先以“勤俭持家、敬老慈幼、和顺待人”作为治家三信条的家规,后代们也个个心地善良,孝顺有加,延续至今辈辈吉祥、代代平安,无疑是大自然的恩赐,可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天意也。
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面,他们是善良的,虽然自己贫穷,但布施僧侣、周济讨要、从不吝啬;他们也是忠厚老实的,从不欺瞒别人,洁身自好。另一面,正因为他们遵照先辈留下的”穷死不取不义之财,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家族规矩而自封自缚,再加自然条件太差,灾害不断,使得他们更加贫困。他们没有房子,世代都居住在窑洞里——是因为这里土层好,适合挖窑洞?还是因为他们的领地没有树木?又或者是因为贫穷买不起木料修房子?
一
一个夏日的夜晚,在大伯的窑洞里。
自从祖父在不惑之年早逝后,大伯便是大家的主心柱,三叔虽然是族长,但凡事都要找大伯商议,这不仅是家规,实在是因为大伯有主见。他年少时就因生活所迫,跟人走南闯北,为山北的商贩拉马驮米面枣子到青海藏区贩卖或兑换畜产品,也为青海的富家藏民赶牛羊上西藏历尽艰辛;为藏豪放过羊,也为驮队赶过脚。曾因保护主家羊群斗过群狼,也因赶驮牛队遇雪崩死里逃生。不凡的经历练就了大伯不畏艰险,遇事果断的刚毅性格,也为了养大兄弟们奔波半生而错失了婚姻。因此也就一辈子都受到了兄弟们的敬重。虽然老三在热琼大头目的主持下继任了曲许族族长,但遇重要的事他一定会找大伯商量,经大伯斟酌后他再去施实。并非三叔没主见,更多的是对大伯的尊重。
兄弟们围坐在一个简陋的炕桌周围,炕桌上一盏豆大灯光的青油灯,放在一个最原始的、由二尺高的木棍做成的灯柱上,散发着昏暗的光。老哥仨闷闷不乐地抽着水烟,这种烟袋可是本地流传了很久的吸烟用具。大伯的水烟袋是由雄鹰的翅膀骨做的烟槍和用獐子的脖子皮做的烟包组成的。烟包连着一条细细的皮条,细皮条末端栓着一个白白弯弯的獐子牙,这个牙既是装饰也方便剔除烟锅里的烟渣。有钱人为漂亮,专找银匠把鹰膀骨的两头取掉,以银包铜的工艺加工成好看的水烟锅,这叫讲究。大伯他们没有余钱,只能在鹰膀骨的大头处挖个眼,镶嵌一个豆大的铜制的小锅,再把膀骨的小头钻通后,加塞一节细骨管或铜管,便是一个不错的水烟锅了。虽然简单了点,但比起羊腿骨做的水烟锅(叫羊脚巴)要高档多了。这是闲话,撇过不提。
抽了一会儿闷烟,大伯缓慢地仰起那刚毅的古铜色的脸,微微皱眉说道;“前几天老三不在家,工作队的张同志又来了,还是再三动员我们到西城子去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说是不能再拖延了,拖久了会影响整个松化区的土改工作进度的,张同志催促我们尽快定个时间。”
三叔接着道:“大哥说的是,从张同志第一次来宣传动员后,这些天我就一直在考虑。就我们部落自家的情况也不能再撑下去了,五、六年前牛羊遭瘟疫死了大半,四年前没钱交茶马银子,又没有羯羊、驮牛完成寺院上的善事,为这两宗事我在衙门挨了几次马棒了。按照以前的时间算,今年冬天又要挨上官差银子了。幸好解放了,阿弥陀佛!没人再催这个事了。
唉,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难了,看来老天不佑我曲许族了,没有别的办法,就干脆答应了工作队的张同志,搬家吧。”
大伯说:“张同志上次来也说明了,土改运动对我们少数民族地方的政策是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工作队也知道我们三道沟是一个藏族部落,生活比较贫困,认为我们还是参加到西城子那里的土改运动中比较好,也能享受到一些土改运动的成果。”
二叔又说:“张同志临走时说他过几天再来,希望我们尽快决定,可能明后天就来了,只是……”,二叔犹豫了一下又说:“要是都走了,这里的地咋种?”
大伯应到:“这里的地我先照看着,具体咋办,老三是族长,你拿个章程出来,我们再斟酌。”
三叔想了想说:“幸好西城子有我们先人置下的几斗地,还有三间房,这点祖业虽少可也要有人守,说不定土改时还能再分得一点,这是张同志答应过的。我想着这么办吧:二哥你到西城子去吧,能参加上土改分一点最好,就算是分不到,靠我们自己的几斗地也能过,再给人打打短工也能增加点进项,也就能过活了。去了就加入到措敏部落,也好有个帮靠,我们和措敏族的关系一直很好,过几天我们三人都去见一下措敏老族长,他会照应的。”
三叔接着道:“我还是到琼西去吧,我们的草原和琼西相连着好管也好利用,前些日子我已和琼西头目商量过了,他同意让我们去。大哥既然不愿走那就暂时先在这守着,过些日子看情况再说吧,就看二哥,你觉得这样行吗?”
二叔是个性情温和的老实人,也是庄稼地里一把好手。平时对大哥和三弟都很随顺的。他知道自己没有牛羊,只有一头犁地的牛、一头毛驴和一匹只有一岁的小马驹,草原用不了,以后种地是可以的,也就答应了。
事情就这样确定了,也意味着过几天弟兄们就要各奔东西,从此再也不能互相帮助、相互照应了,心情就更加沉重了,气氛也就异常地沉闷。
抽了会烟大伯说道:“都走了,以后祭鄂博可就难了。鄂博可是部落的魂啊,今后咋办哩。”三叔立刻说道:“大哥说的是,走之前一定要祭一次鄂博,以后咋祭等以后看情况再说,过几天就到十五了,从明天就尽快准备,祭了鄂博再走。张同志要来催,就这样回复吧。”
大人们说正事已到了深夜,可孩子们无论大小,都安静地挤在炕旮旯,他们虽小,但知道大人们遇上难事了,也没了瞌睡,乖乖地不吵不闹,静静地看着父輩们的神色。
二
清晨,大伯领着大侄子来神泉取水,今天要拿到鄂博上作净水用的,大伯小心地装满了一小瓷瓶的圣水,然后把两枚红枣放入泉中。这是三道沟人们心中的神泉,这神泉源于一个真实而又神奇的传说:
在大伯他们年幼时,有一户邻居,是邻县农业地区的一户牧羊人,姓杨,他养着近百只羊,在这三道沟租我部落的草原借牧放羊已多年。他年近六十,腿有点跛,大伯他们称他一声杨叔,背地里就叫瘸杨叔。端午日凌晨,他想起今天中午有个要紧事要出去办,就想放个早加羊,赶早把羊放饱了好圈起来去办事,于是不到五更天便起来了。刚出窑洞门,一抬眼便看见泉头上一片亮光,他吓一跳,但也立刻看清了是一条龙在泉上吸水,即刻朝着邻居们大喊大叫起来。这一喊可了不得,等到大伯他们听到喊叫声急忙起来时,龙已被老杨叔的喊叫声惊飞而去,大家只看到东方天空中一缕异样的光亮,一会儿便不见了。
老杨看的真切,他认定就是传说中的青龙,他在龙王庙壁画、墙头都见惯的,绝不会错的。他每每与人谈及都会极度兴奋和止不住的激动,根据他绘声绘色的描述和大家都看见东边天空中不寻常的一缕亮光,人们对于这龙的传说,也就深信不疑了。自此以后,三道沟的人们便把这眼青龙光顾过的也是平时三道沟的人们吃水的山泉奉为神泉,便加以保护,用洁净的石头加固周围,粒石细砂铺地,苔藓塞缝,倍加珍爱,不在泉上饮牲口,不准孩子们在泉上玩水。每当过年、端午早晨取水时,都会放两枚红枣到泉水中,以表示对神泉的敬畏、对圣水的感恩。
三
正当日上三竿时,西大梁山顶上响起了雄浑的海螺声,螺声高亢嘹亮,在空旷的老君山下传的很远。螺声是部落有事集结的特有号声。
伴随着悠长的海螺声,曲许部落的所有男女老少,手捧着各种祭祀用品,簇拥着一只头角上挽着黄丝绸带的大白羯羊,向着山顶的鄂博缓慢地攀爬而上。
他们穿着朴素,没有鲜艳的衣服,孩子们甚至穿的有点破烂。大伯他们老弟兄们唯一标志性的藏服氆氇褐衫、礼帽都已经很旧了,只有三叔穿着稍好一点,因为他是族长,必要时还要走人面前,基本的体面还是要有的。女人们的藏袍都已经洗的发白,袖口衣边的氆氇边也已漏了毛边,唯一能引人目光的便是头面上那各色贝壳和铜花装饰片组成的联玦,在阳光下闪光点点。虽然衣服破旧,却洗得干干净净,这是这个家族部落的良好传统。
按照往年的规矩,成年女人是不能到鄂博上去的,只能在山下泉水旁安营扎寨,生火烧茶做饭。但今日不同以往,以后怕是不能再一起来了,经大家要求,三叔和大伯、二叔商议后,同意今日大家全上鄂博,共同祭拜,就算以后不能全来了,今日也能给大家心里留下一个完整的念想。
由于旧社会苛捐杂税的剥削和天灾的袭击,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曲许族更是雪上加霜,日趋衰败,就连鄂博也尽显颓势:几枝木杆,木杆上连挂着几条羊毛细绳及毛穗,还有被风撕扯成条条细缕的哈达和梵旗的残条破缕。
大人们把带来的祭品摆放在用石头镶嵌成圆形的鄂博地基上:用清油炸成金黄色的油果子,放着几枚红枣的龙碗,酒瓶酒碗、炒青稞麦、炒面、酥油曲拉等。大伯将堆放在煨桑台上的柏香点燃,慢慢的,浓烈的桑烟弥漫开来,鄂博淹隐在烟雾中。
同时,三叔带领大家面向鄂博呈半圆跪下,大伯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系到木杆上,三叔则用圣水给牲羊洗洗脸和四蹄,说是给牲羊清洗洁净好见神灵。然后再端起酒碗,拿起一枝新鲜柏枝沾着碗里的酒从羊头至背,一边点洒着酒、一边念念有词,如此三番时,牲羊如有灵性一般浑身机灵抖动。抖的水花四溅,见此情景,大伯兴奋道:我等心诚,神灵有感,羊牲领了。三叔也深情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大家也知道今天神灵感知,祭祀是愉快的,也是顺利的,都深感欣慰。
大家分头行动,待到把牲羊收拾干净摆放到鄂博前面时,海螺声再次响起,正式的祭祀开始。大人们把祭物恭敬地捧放到祭台香火堆上,顿时浓烈的桑烟缭绕,香气弥漫在鄂博梁上。二叔指挥着几个大孩子们把准备好的羊毛细绳一头拴牢在鄂博木杆上,另一头扯向周围的松树枝或是柳枝梢上固定牢,多条羊毛细绳上都栓上间隔不等的长羊毛穗,经伞便做成了。
在海螺声中,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对鄂博行了跪拜礼,之后便是跟在大伯身后开始转经。大伯一手端着酒碗,一手拿着柏枝围绕鄂博边转边沾酒挥洒着,并一直用藏语朗声诵念着。
转经过后,孩子们嬉闹着边玩边采了很多野花放在鄂博上,最鲜的是山丹花,大红的花朵给鄂博增添了更多的喜庆。
四
当所有的祭拜仪式完毕,大家便围拢在一起享用祭餐,首先喝茶,茶毕,便是最具特色的面饭——羊肉揪面片,之后才是特有的祭鄂博的特别美味手抓羊肉。当时是在曲许家族的最困难时期,鄂博上的一顿手抓肉既难得又难忘,这是一次使人惆怅的、又不舍的一次祭鄂博,更是一次永久不忘的历史记忆。
饭后,大伯他们老哥仨围坐在一起抽烟、喝酒,更有喧不完的话题,今天的话题却是心酸的别意,心情难免自然生出一股悲凉之感。酒意渐浓时,不由地悲从中来。老兄弟三人再次来到鄂博前跪地洒泪祈祷:我们离开故土实属无奈,惟愿我部神灵保佑旗下子民无论走到何处都能永远吉祥安康、子孙昌盛。泪水伴着祈祷,三叔尤为痛苦,他想到自己在任族长多年,本就不富裕的家族部落在他手上更是日趋衰败,直到今天兄弟们为了生存而东奔西走,以后都再也不能相帮相助,就满心酸楚、寸心刀割,更加痛苦不已。
大伯毕竟年长理智,看着日渐西下,就先忍住悲痛带领大家向山下走去,这时落在后面的三叔想发泄一下这份伤感,便带着哭腔唱起了世代流传的民歌——少年:
十八叉的美花鹿绕山走,阿哥们听
要寻个好山场哩
弟兄们明天要分开了手,分开了走
啥时候回家乡哩
三叔这凄婉的歌声让本就痛心的大家更是泣不成声。

五
光阴荏苒,辛苦挣扎了数年后,二叔和措敏部落的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发地组成了互助组。大家互帮互助,措敏老族长给予了大力支持,有牲畜的出耕畜,有人力的多出力,积极协同、齐心协力,几年下来,生产、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都感到了团结、互助、合作的极大好处,因此在实行合作化的运动中都积极踊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早上,人们兴高采烈地把自家的犏牛、骡马头上扎上了红绸带,在锣鼓声中集中到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入社的办公地方,登记入册。
二叔的大儿子寿楠多吉在成立合作社的活动中非常活跃,早在互助组时他已经十五、六岁了,他生就个儿大,已经是一个壮劳力了。由于年轻力壮,又肯出力帮人,吃苦能干,到了成立合作社时已经出落成一个身强力壮、人人爱见的好青年了。在建立合作社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建社的一切事务,热心联系青年人响应党的号召,走访动员群众,到处都能见到他勤快的身影。由于他的热情、积极、能干,大家选举他担任了合作社的副社长。在合作社成立典礼的当天早上,他第一个早早地把自家心爱的耕畜:一匹马、一头牛系上红绸带牵到了合作社入社登记现场。大家忙碌到中午,隆重的合作社成立庆典仪式在热烈的欢呼声和鞭炮声中落下了帷幕。
第二天,入社的热闹场景又转移到了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展开了。美丽辽阔的措敏草原--蘑菇滩位于老君山下西侧,东边与曲许草原相连接,中间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流淌的清澈异常的普塔河。到此,你会看到,真正的水草丰美的草原美景宛若仙境,使人心旷神怡。在这激情的时刻,措敏族长旦真老人首先支派子侄们把自家的牛羊赶到入社集中地——普塔河边的冬圈地。
一群群的淘羊、牦牛依次来到,大家分工明确,给牛羊分类计数、登记造册,然后按类分群、以群定人,而后分片安置,划分四季草场等等,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入社事项全部完成后,便是一个简要的总结会。工作组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总结讲话,他特别表扬了旦真老人积极、热情地入社表现,并肯定道已经入社的全部牲畜中,旦真老人的入社牲畜就占了一半,撑起了合作社牧业资产的半壁江山。
诸事办妥后,便由大家动手,共同操办了丰盛的、草原上特有的野餐,男女老少几十人就像一家人一样,小的恭敬老的,大的照顾小的,互谦互让,一派其乐融融,预示着这个新型的集体社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人们热烈地都融入到了这种新的集中权力而又分散管理、人人负责又统一领导分配的新的生活中了。
大家在欣喜中便激动地开始了传统的民族歌咏活动——唱少年,也叫漫少年,歌声在美丽的草原上响起来,年轻的人们以各样的曲调、以独唱、对唱、联唱等各种形式,尽情的释放着对年轻男女间的情、对生活的爱、对草原的赞美,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在普塔河两岸优美的景色中,人们尽情地宣泄着从未有过的满心欢愉。
六
时光似流水,日月如穿梭,辛苦劳作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满身疲惫的送走了劳累的昨天,又精神饱满的投入到辛苦的今天,到晚上刚洗去满脸汗泥,却又盘算着充满希望的明天。就这样,老君山下曲许、措敏的后代们推着沉重的历史车轮,缓慢地、不停歇地走过了不平凡的一段漫长的坎坷岁月,步履蹒跚地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此,就好像他们在长长的旅途中遇到了一个良好的休养生息之处,总算能平稳的舒口气了。
夏日,一个晴朗的早上,二叔(不能再叫二叔了,他老了,已经儿孙共多,孙子们都能跟他上山放羊了,人们都早已经称他爷爷了。)老哥仨唯有他还带着儿孙们守在这故乡旧地,并且还在老君山下这片草原上为集体放牧着羊群。
爷爷撒开了羊群,又走进帐房,首先拿起天亮前特意从神泉取来的圣水瓶,让奶奶用新买的小茶壶装满清茶,又拿过一只装了炒面酥油曲拉的小皮袋,,把所有要拿的东西都装进褡裢,让小儿子背起褡裢,然后拿着永不离手的鹰膀子水烟袋,一手提着茶壶,领上孙子们,跟着羊群漫步向西大梁走去。
午前,在㬈暖的阳光下,羊群漫散在西大梁山坡上,安静的啃吃着鲜嫩的带露水的青草,悠闲的显得异常的遐意。爷爷支使孩子们去柏树上折下那种米粒状的新鲜柏枝,又扯下柏树杆上悬起的干树皮和已枯的干柏枝,这些都是上好的引火物,也是圣洁的燃料,并一起堆放到鄂博祭台上。爷爷先用圣水典洒了鄂博周围和煨桑台,以示清洁,驱逐邪恶。正在这时,邻居扎什、才旦、洛伽他们一起六七个人也从大梁另一面坡来到了鄂博上,这真是不约而同。见面相视,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随即大家都拿出各自的小小祭品,最少不了的是每人一瓶青稞酒。
在那物资还不丰富、大家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这里的人们普遍喝的是几十里外一个村寨土法酿造的青稞酒,这酒度数虽不高,但却是纯青稞酿造的真正烧酒,口感好、价格也不高。
点燃了香火,大家聚拢在一起,把各自带来的祭品都放入香火堆中。爷爷一边奠洒着茶和酒,一边虔诚的低声祷念着:我等本部子民前来鄂博祭拜,祈求本部神灵保佑旗下我等子民无病无灾、人人平安;草原茂盛、六畜兴旺,又念着六字箴言,而后便是恭敬地叩首,祭典礼毕。
在那个年代,人们只能以这样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对民族风俗和原部落祖先们的那份虔诚的敬意。
远远望去,只見大西梁上一缕袅袅细烟,几个牧羊人围坐一起聊天抽烟,谁也不会在意,而他们几个人却因完成了心中那个执念而正在遐意中。
羊群安静地散布在草原上,犹如片片白云,蓝天、绿草、白云,站在高高的西大梁上,望着如此美景,再加上纯正的青稞酒,真感觉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了。酒助谈兴,情趣越高,才旦便忘情的唱起了少年:
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远远地看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下去个平川是折牡丹,心儿里烦
错拔了一把的马莲。
这是少年抒情唱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
他的嗓音高亢而浑厚,天生就是漫少年的歌喉,大家听的如痴如醉,不由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孩子们的叫好声,听到了大家鼓掌和叫好,他便更加兴奋地又唱起来:
东山的鹿羔儿西山上来,渴了嘛
神泉上吃一回水来
漫一声少年是传哈地远,听见了
鄂博上见一回面来
传统的民歌由他那好听的嗓音,唱出了悠悠的思念之情。
大家的兴致越来越高,便要洛伽也唱一个,洛伽也已中年,由于生活的艰辛,岁月已催他显老了。但今天气氛热烈,又加酒的作用,正在兴奋中,便应声唱了起来:
站在这高山上把少年漫,传哈地远
就像是庙里的钟了
歌声传到那云霄殿,仙女们啊
都有了下凡的心了
唱着少年喝着酒,烧酒兴奋着人们,心情越加欢愉。你推我让,他刚唱罢你又唱,大家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对世态的感慨,对美好的向往,仰或是对远方的某种思念。
旦晨他们都知道,爷爷年轻时也爱漫少年,不过由于多年的辛苦劳累,现在已年老体弱还愿意唱吗?旦晨犹豫了下,还是热情的鼓励爷爷:“唱一个吧爷爷,我们都知道你年轻时声嗓最好,让儿孙们再听听吧!”
老人受到了鼓励,酒也催生了激情,望着大家期盼的眼神,便乘着酒兴欣然唱了起来:
千里的黄河向东流,过兰州
要淌到东海里去哩;
放羊的阿哥跟党走,放羊人
要走个幸福的路哩。
声音虽然苍老,却还依然浑厚而悠扬,大家都热情的给了赞赏和鼓励,并希望他能再唱一个,爷爷想了想又唱到:
尕马儿骑上了枪背上,阿哥们
要上一回朝鲜的战场。
打败了美国野心狼,回家乡
把英雄的红花儿戴上。
这一首少年唱出了大家的热情议论,真乃心之所想,皆是过往。这一曲少年唱词是五十年代初本地盛传的少年歌词,唱出了抗美援朝这件大事,在当时已深入人心。就我们这偏僻的山乡也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持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全民行动,原措敏部落首领旦真老人带头慷慨解囊,一次捐出了千元大洋,如此壮举,更是爱国义举得到了县人民政府的表彰。乡亲们也都积极响应,多少不等都有捐献。这件建国后的首件全民大事虽已时隔多年,人也多已不在,但大家的记忆是深刻的,历史的记忆是不会抹去的,特别是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尤其是爷爷,他的大儿子是热琼少数民族在建国后第一批参军保家卫国的青年,所以对涉及军事的事格外有份感情。
歌声久久回荡在老君山下的草原上,歌声激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歌声也燃起了大家对生活的情趣。那些年,人们的生活还很清苦,但生产生活的基本稳定,又没穷富差别,没有攀比,大家心情是乐观的,精神是愉快的。在草原上,在各种劳动场地上,时常能听到一曲曲令人神往的那个美妙韵味——少年。那是一种萦绕在人脑际、能激起人们遐想的民歌风情。
七
两部落后代们在集体化的道路上平稳的走过了几十年。虽说平稳,但社会发展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的。在这貌似平稳中,内外矛盾时有发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措敏草原全部丧失,这个集体全部的牧业生产被迫压缩到了原曲许的这片本就窄小的草原上了。地域变小,人口增加,生产得不到发展,人们生活长期不能改善,自然的戴上了落后生产队的帽子。大锅饭的集体经济也就越来越显现出了诸多敝病,成为了普遍诟病,遭人嫌弃。
三道沟也没能绕开人类社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终于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大潮流被分解了,实行了个体经营——叫包产到户。
经营权和生产资料到手了,大大激发了人们的自我澎涨尽快发财的理念。全家老小全部激发出了劳动潜能,老君山下,曲许草原上多了一批奶声稚气的牧童。大人们要耕种田地,羊群有人放牧了,可教室里没有了正在读书的学龄儿童。事实证明发展改革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三道沟的发展便是催生出了一代没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
"一辈子放牧,摸黑又起早,
马背上失去了青春却不曾知道……。”
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但这是无耐的,社会变革也是有得就有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也是我们三道沟的永远的痛。
个体经营促进了家庭生产的发展,只看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使某些人们产了心理扭曲,只为利益。
中午时分,才旦的儿子骑着大青骡,悠然的向夏埸走去,路过一群正在歇凉的羊群,看看四下无人,便跳下骡背,顺手抓住一只肥壮的羊羔,大大方方地抱上骡背,悠然地洋洋而去。这没什么,这几天想吃肉了,是不是自家的不重要,关键是能吃到鲜美的羊羔肉了。此也习以为常了。诸如此类的强取豪夺之事不足细述。
才旦已经老了,尽管他们这一辈人老诚本份,可是老辈人的言传身教有时也左右不了某些人的无底限的贪婪,何况人各有志,奈何!
江河给予人们灌溉之利用水方便,可也带来了无法阻挡的泥沙俱下。个体经营只求发展经济,而经济讲的是利益,利益却诱发了某些人的贪婪本性,他们只为自己,唯利是图,在利益面前便没有了公德、更不顾公序良俗的社会约束,致使曾经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真诚相待的地方世风日下。
这似乎是没有办法的事,社会就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相信终归邪不压正,这也是必然。总会有风清气正的那一天。
八
多年以后的一个夏天。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按时令虽说是炎炎夏日,但在老君山下却觉得凉爽宜人。
三五成群的人们陆续来到了大西梁,老君山下又热闹了起来,大小人们盛着民族服装,把大西梁点缀的如山花烂漫。山顶上,五颜六色的梵旗经伞把鄂博装扮的花团锦簇,新世纪的祭鄂博是新的景象,一溜经伞从鄂博向老君山方向延伸上去,显现出鄂博的磅礴大气,弥漫在大梁的浓浓桑烟更增添了鄂博的壮丽恢弘。
鄂博上除了众多的祭品外,很显眼的是各色品牌的美酒,只是鄂博用的净水已没有神泉的圣水了。昔日的神泉旧址虽然还有流水不断,却没有了早年间的那种宁静中清澈悦耳的叮咚声。现在的神泉比往昔已是面目全非,自来水的方便,再也不会有人去神泉取水了,泉水任由牲畜吃水践踏、便粪撒尿,巳是污秽不堪。再也不是童年记忆里那马兰围绕、青草漫地,苔藓挤满石缝,点滴泥土都没有的圣洁清泉了。美丽的神泉传说终结了。
祭鄂博仪式在僧人们的诵经声中持续了很久,仪式过程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人人神情专注、态度虔诚、场面庄严肃穆。而是被充满喜庆,还有孩子们的嬉闹所替代,人们已把祭鄂博权当成了一年一度的聚会、娱乐和联欢的活动。
现代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多样,时尚的流行歌曲、新潮的各种舞蹈精彩不断,引来陣陣掌声和喝彩。欢乐之余,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噢,漫少年。那种高亢、悠长,放开了歌喉尽情宣泄情感的、优美而奔放的韵律没有了,不禁感叹,地方传统文化遗产还能再找回来吗?
有点郁闷,也想排解一下情绪,闲遐时便攀登上了老君山的一个小山峰,登高远望才能真实而又深切的体会到山高人为峰的真实意境。激情放眼眺望,巍峨的老君山依然高高耸立在云雾间,不经意间顺目山下,却觉得草原深绿的山色比往昔淡了很多,当年大片的丛林不见了,草原上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壕沟,这是实行个体经营年代留下的印记。遐想间,有点夢幻般的恍惚,眼前似乎是一张美丽的画卷被一支无形的巨笔挥划割裂成了片片残块,并且比往昔遗失了不少,让人心中有点莫名的酸楚。唉,可怜的、多灾多难的曲许草原呵!
在人群中,有许多是已经走出去的年轻人。多年来,三道沟的辈辈后代们秉承了祖先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勤奋读书,有些已学业有成,离开了这山沟;还有很多的励志青年,毅然离开了家乡外出打拼,走上了各行各业并事业有成,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着他们的才华。
他们秉承了祖先诚实忠厚的本性,相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上天对我们的关照或眷顾,也是祖先的荫佑所致,方有今日之小成。
看到此情此景,想想过去、心中思绪万千,唯愿三道沟的祖先们在天有灵,看到众多子孙们的良好发展,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九
几十年的辛苦挣扎,人们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放眼整个三道沟,到处都是错落有致的彩钢棚舍,牛羊满圈。时不时地传出牛羊的叫声,使人感到温暖和满足。也充满了时代感。走进曲许后代们的家里,一看就知道,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昔日的贫困境象已不复存在。以前低矮的土丕房已被现在高大的砖混结构、并戴上了彩钢屋顶的砖瓦房取而代之。屋内洁白的正面墙上掛着毛主席的像,这表明他们永不忘记,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心中时刻不忘毛主席,衷心的感谢党的正确领导和给予我们一系列的好政策。在他们心中更不能忘记的是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又巨大的财富土地。这块宝地,养育了三道沟的众多后辈们。感念于此,我欣然命笔,为祖先、也为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片赖以生存的热土,虔诚地敬上一柱心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