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余辉 诗心不老
——读陈振民诗词有感
作者: 西安. 慕莲
岁月荏苒,不知不觉中我已是耄耋之年,但对于诗歌的喜爱却不曾改变,因为我一直坚信,一个人可以不读诗不写诗,但不可以没有诗心,诗意盎然则生命璀璨。尤其是有缘结识同乡同龄陈振民先生并品读他的诗作后,感悟到别样的诗情、诗意、诗境,任岁月蹉跎,他不懈不怠,不断用诗词回馈生活的赐予,生命不止,诗心不老。
陈先生热爱家乡的心不老。陈先生是山西万荣人,虽说在八十余载的时光里,和家乡有聚有别,在过往的日子里也曾历经苦难,倍受煎熬诬陷,但他依旧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稷峰、孤岭,飞云、秋风,后土、西滩,是他诗词永恒的主题;乡村、乡邻,田间、烟火,故友、知己是他心中放不下的情怀。也许正如他诗中“塬上丘山翠翠,庄前渠水潺潺”,家乡这样的景致是他永久的精神家园;“一代教豪升九天,至今犹引众人瞻”
“老牛稼穑有其秋,常记先生恩典”,景克宁教授这样的良师益友是他纯粹的心灵归宿…对家乡的热爱让他每每说起总是那样深情款款。
陈先生热爱生活的心不老。生活中的田间劳作、家常小事、百姓闲语都是他诗歌的素材,他用诗传播赞美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方塘千亩望无涯,男女植荷语笑哗。经夏碧莲招客访,入秋白藕助农发”,乡亲们荷塘插种的劳动之美跃然纸上。“情到深时爱自专,纵弹孤调不更弦”,“人寰争斗风云事,琐碎桩桩不屑言”,深情厚意积极向上的乐观状态表现得如此坚定有力,坦荡淡泊。“入村油路柳条悬,绕过荷塘一段”,“待到春浓红间绿,纷纷访客自流连”,农村深化改革,村村通公路、开展乡村旅游后的巨变和对未来的展望,从字里行间闪耀着无限的希望。陈先生从生活的细微观察处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润物细无声处传递出真情实感,让人读后总是回味无穷,联想翩翩。
陈先生热爱文学的心不老。陈先生不仅善于写诗词,他在小说、散文、楹联、文艺评论以及学术研究等领域都很有建树。他担任万荣县作协主席二十年,主编了《飞云》《三王学刊》《后土》《后土文化》杂志十五年,正式出版《王勃诗文咀华》《陈振民文集》等,现在又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北京实时资讯》等新媒体坚持写作。“痴心但愿年华好,共享融融梦里诗”,“唯见心田花不老,夕晖照处绽霓霞”,也许就是他虽然是斜阳晚霞日薄桑榆的年龄,却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最好表达和写照。即使夕阳西下,也要彩霞满天如诗如画。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在陈先生的诗词中就常常充盈着这种感人肺腑的人文诗意。他诗词中表达出的那种自始至终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怀,让读者心灵得到启迪;描绘的春花夏蝉秋收冬雪的四季风景,总能成为人们思乡念友的感情寄托。含蓄深沉敏感多情的“门前唯剩相思树,犹自凄凉勾梦魂”“十载无音意惘然,独临山水度幽闲”,又总能触摸到我们不作假的心灵深处。
感恩能与陈先生在共爱诗词的路上相遇,在岁月静好的时光中重燃对生命对生活对诗歌的激情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即便我终将无法写出陈先生那样的诗句,但他的诗词给我的精神感召将会改变我的生活观念。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前行的灯塔,我要象陈先生一样,在夕阳余晖的路上依旧要守住那份诗心,留住那份温暖,保留那份永不陨落的梦想。“朝吟梅岭迎日上,暮啸松冈待月圆。来岁惊蜇应笑看,群龙飞向九重天”,任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爱诗、读诗、写诗会让我们没有年华逝去的伤感,更多的是欣慰知足、自然美好,诗心不老,归来依旧是少年!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