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羱
我清楚的记得,一九九八年下半年乡镇换届,我被组织"诳"进了穷山恶水的西山。去之前,我只听说过那石头多,缺水,是广东的西伯利亚。“八分石头二分土”,“下雨水汪汪,雨停水跑光”,“吃水用水贵如油”,就是这里的写照。分派到那的干部通常说是“被贬”的或去锻炼的。至于其它则要我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十月二十七日,我懵懵懂懂就从两江往西山赶,从梅花路口进入西山,一路远近是山,山上没有一棵草,仿佛归零到混沌初开。目光所及的是喀斯特征地貌的山峰。一座座山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苍鹰,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昂首疾驰的野马,有的像静卧倒嚼的老牛,有的酷似巍巍独立的雄狮,有的恰似一只匍伏着的疥蛭……,它们其实更像是嵌镶在山坡表层的一幅幅的动物标本。汽车在公路上蜿蜒前行,就像甲虫在大树下爬行,只有到了这里才真正知道,原来在乐昌的西南边陲,“暗藏”了一个独特而神奇的地方——西山。之所以说“暗藏”,明是因为对很多外面的人来说,西山一直鲜为人知,尽管其紧挨着乳源县的北部,相隔一座老蓬顶山(乐昌境内山峰之最),就是著名的岭南国家森林公园。在这块一百四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了七十多个自然村,四周被怪石嶙峋的石山重重“包围”。沟壑里有一丛丛还算成气候的树林,点缀出一抹绿色,渲染着一缕珍贵的生机,这儿便坐落着一个个很小的村庄,稠密的树木的绿盖无一例外地成为村庄的标志。我坐在车上,面对窗外默默无语的西山,同样是默默无语的我,心中涌动着千言和万语。
西山的山并不高,除了偶尔可见几株槐树,没有什么奇花异草,也没有什么珍禽和走兽,只满地的石灰石,露出结实的山体,挺着宽阔的胸膛。亿万年的风吹拂着它,亿万年的雨洗礼着它,亿万年的阳光照晒着它,亿万年的冰雪考验着它,它就这样默默无声的站着,那么坚定,那么不屈,那么顽强,过去没有消失,今后不会消失,你又怎样创造出这人世间的奇迹呢?
西山没有回答。它把槐树抱在自己的怀中,用默默的眼光凝视着这里的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我想也许只有这千年的槐树,才是这山的见证人,这历史的证人。
这山是干旱的,贫瘠的,也许是坚强的性格造就了它刚毅的外表。但是,槐树却和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荒秃秃的石山上,亮起一片沉沉的绿色,给人一阵惊喜,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从满是疤痕和裂纹的树身上,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古时披甲戴盔的武士,那些树龄长的树,俨然是一个个饱经风霜的世纪老人。我不知为什么西山都是清一色的槐树,也不知为什么唯有它能在这蓬勃地生长。我想,也许是西山选择了它,因为西山需要这种长生不老的树。也许是我们民族选择了它,因为它敢于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繁衍生息。
我要走进槐树,于是上网“百度”。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说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通植槐树,而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移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即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古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此时此刻,我面对槐树才有所领悟,你为什么能历经千年风霜,仍挺立着粗壮伟岸的身躯,伸展出一片片深深的绿色,放射出生命不息的光芒。我走在乡间石阶道上,脚踩着光滑的石头,从村前屋后的槐树林里,从槐树昂然屹立的身上,似乎明白了山的思绪,先辈们的希冀。山告诉我,山是没有名的,自从有了西山人,山才名闻天下,千古流传,而古槐树是西山人的忠实卫士。千百年来,它把根深深扎进石缝中,用不屈的身影和繁茂的枝叶,谱写着一曲曲生命的颂歌。

游走在西山,也就是像戈壁一样,到处是石头,似乎也不怎么奇特。
忽然就看见高峻的山壁,仿佛巨斧凌空劈下,劈为两半;近前却发现原来并不是刀斩斧劈那么齐崭崭,而是一块千年巨木,被无形之手硬生生从中扯断、撕开,那一层层的肌理尽露。有的万千钧整块巨石嵯峨,有的千百丈层层叠叠,有的又被生生挤压扭曲,凝成奇特的盘曲虬结定格。
在西山,穿洞、溶洞密布,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深藏的秘密也各不相同,在这千姿百态的溶洞中,唯三半岩溶洞又独领风骚,在此你尽可驰骋想象;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似人间万象,像千军万马,任什么形容词都能用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神韵流动,气势雄伟,巍巍壮观……,而且在溶洞的下方,有一暗河长年流淌,经久不息,关于这条河,这个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辽思国王子打猎时受伤,被一个牧羊女所救。王子被牧羊女的美丽和善良打动,两人一见钟情,倾心相爱,国王听说后勃然大怒,便满着王子将牧羊女囚困这西山的溶洞中。王子悲愤不己,不顾阻拦,只身前往寻找心上人。七天七夜,水喝完了,干粮吃光了,王子筋疲力尽,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呼唤心上人的名字,震撼了天地,一把雷火把山上的树木一烧而光,成为裸露山岭。牧羊女听到了王子的呼唤,泪如泉涌,眼泪化作溪流,顺着溶洞奔流而出,昏迷中的王子听到了水流声,好像是听见了牧羊女的哭喊声,知道心上人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于是,振作精神,拼尽全身力气朝溶洞深处走去……,从此这溶洞便叫三羊岩溶洞。

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寻情谷、情人之吻、望夫石、羊蹄印、连心石、王子古堡一个一个的传说连着独特的憧憬与想象。当地的青年男女会到三羊岩石,共喝一掬相思溪水,他们相信,这样就能两心相连、白头谐老。
到了西山,千万不要忘了去鱼岩河谷寻幽这峡谷有三十多公里长。辽峡谷虽没法与著名的峡谷如三峡、大行山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相比,就是在广东的峡谷中,也还排不上号,因为她还养在深闺待人发掘,因此,没去过的话,一定会觉得她的神秘。鱼岩河峡谷离镇政府所在地也只有3公里。沿着仅有的一条小道垂直而下,便可走进谷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就像我们轻轻撕开千层面包。峡谷高万仞,东边是千层的石灰岩层,寸草不生,筋骨尽露,而右边的则是花岗岩层,植被浓郁,层林叠绿,野蔓交织,峡谷迂回曲折,最窄处也只有2米左右,宽处也不过百来米。幽深的峡谷中间是条水流湍急的溪流,尽管是夏天的季节,溪水却仍冰凉冽骨。这里的一石一木让你沉醉,让你销魂。这赤裸裸坦露在人面前的血脉贲张的自然肌理,全面记录了亿万年峡谷不同时期的山体变化的全过程,是粤北地质运动变化的活石馆,也是优秀的地质公园,两侧断壁高崖,犹如山体强行撕裂而成,我们在谷底溪边的小路上漫步,走走停停,由于被峡谷中美丽的景观所着迷,也就不感到累了。在峡谷中既可感受清新芬香的草木气息,又可欣赏到一幅幅天然的山水图画,让人如痴如醉,洗尽铅华。生长在悬崖石缝中花草树木生机勃勃,让人又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由于峡谷幽深、土地肥沃,那些树木都长得郁郁葱葱。还有两只画眉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它们在谈情说爱,清脆的鸣叫声听起来仿佛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这时候,峡谷仿佛只属于我一个人,我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灵大门,在这里与大自然作深情的对话。这时,我感到所有的语言与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于是,我选择了沉默,我用沉默的方式慢慢品味,大自然最原始的美,表达我对原生态的崇拜和虔诚。峡谷左侧茶园的山顶上,有一古堡,我不知道它的年代,但我知道这是西山难得一见的景观,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份礼物。古堡上杂木杂草丛生,墙上还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只露出两个窗口,像眼睛一样凝望着美丽的峡谷。我知道那藤蔓与西山悠久的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牵连着过去,也牵连着未来,以自己无言的坚韧来展示西山的悠久岁月。
在峡谷的源头则是西山唯一的绿洲——八宝山,它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连为一体,这里树木葱茏,草长莺飞,群山青翠,溪水潺潺,峡谷景观宜人,文化内涵深厚,是景观欣赏,科学考察、旅游探险的风水宝地。老蓬顶是乐昌境内最高山峰,山区丰富的降水造就了这里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水,又造就蓝天、白云、森林、溪水、水库等这样一种优美自然景观。是天然的动植王国,既有千年杉树王,又有娃娃鱼、黑熊及有蛇中大熊猫之称的莽山铁烙头。如果《生命的起源》的作者看到西山的景色,就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八宝山是如此令人惊叹,如果不把这绝佳的地方拍摄下来,我会感到是一种罪恶。
八宝山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春天的时候,这儿万木复苏,溪流遍野,山坡上品种繁多的杜鹃花争奇斗艳,令人目不睱接。夏天的时候,这儿绿树繁茂,禽鸟飞鸣,群兽出没。秋天的时候,满山的树叶黄了、红了,熟透的野果悬挂在技头上,到处是一片成熟和富足的景象。而每年的冬天,在这均可看见漂亮奇异的雾淞,南方人见了雪,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恋人。我喜欢在寂静的山野中,听脚下一阵又一阵“咔嚓咔嚓”的踩雪声,那声音仿佛是一曲余味无尽的山歌,将我们的心完全沉浸在一种新奇的快乐中。
站在那棵千年的古杉树面前,看着它那伟岸挺拔的身姿。探寻群众幽谷之间,遥想那亿万年前自然风貌,身临人类原始生存的环境,我们感受重返家园的亲切,同时又感觉到一种惊奇和痴迷,那些树穿越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生机勃勃,依然如化石般恒久坚韧,在这葱茏的世界面前,我不禁激情澎湃而肃然起敬,更深知自己所负的责任。如今,置身这世外飘然欲仙的境界,我似乎听到那呼啸的山峰穿越漫长的岁月,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高山峡谷显得那样古典而悠远。
八宝山水库则在极目以舒的绿色怀抱中,水库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淡雅,一湖幽绿,倒映青山碧树,云行湖心,鹰翔湖面,湖岸绿树葱茏,生出烟霞,柔媚生动。它是西山人的母亲湖,它养育着西山的祖祖辈辈。它是1990年建成的,由时任广东省人大主任罗添同志到西山考察后,为了解决当地老百姓吃用水问题而兴建的,是一座以饮用水为主,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小Ι型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涵洞等组成。从放水涵洞再分东西走向的两条主水渠连接到各村,像两条结满瓜的蔓藤,东西两线每半月放水一次,沿线各村将放水之机将水池灌满。当年沿山凿石穿洞修成的引水明渠,全长百余公里,被称为“岭南的红旗渠”。我默默地望着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我的心被完全征服了,我惊叹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用非凡的智慧创造出如此伟大而神奇的饮水工程,我站在绿色如黛的湖畔,望着逶迤起伏的西山,顿觉得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原来,不到西山,邂逅不到这山,不到峡谷,不知道山是有情的。这情、这景原来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就是西山。被"诳"了,值。
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