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茁:“镜头”之大 无非报国
——从“水润儒乡·镜头里的文化济宁”摄影展看青年摄影家李茁的成长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缺的却是“发现”……只不过这“发现”,作家用的是“笔”,摄影家用的却是“镜头”!
4月3—16日,青年摄影家李茁“水润儒乡·镜头里的文化济宁”摄影作品展,在济宁艺术剧院举行。本次摄影展以“文化济宁”为主题,乃是济宁文化名家资助项目。
本次始于4月3日而终于4月16日的摄影展,虽只有短短的14天时间,但从每天络绎不绝赶来观展的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来看,人们不仅对“眼睛里的大自然”与“镜头中的大自然”寻求着新的好奇,同时也把自己“镜头中的大自然”与青年摄影家李茁“镜头中的大自然”寻求着不一样的解读与“发现”!
李茁常说:“大自然摆在那里,千人千眼,万人万悟,把大自然装进镜头易,用镜头创作大自然却难……我渴望把生命变成‘镜头’,去拥抱生活,融入时代,触摸感动,捕捉泪花……用心灵的火把,将大自然照亮,暖热,直至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朴拙的感悟,却道出了一位青年摄影家对生活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大自然”,其实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作为摄影家与奋斗者的李茁,却恰恰在这风情万种的土壤里,种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雄心和壮志,他所收获的,也必然是走向“大我”的操守与持续“奋进”的快乐!
配合本次摄影展,李茁专门苦心出版了一本名为《水润儒乡——李茁摄影作品集》。这本不算前后封面共108页的摄影作品集,浓缩了李茁到目前为止对整个摄影艺术的禅悟和对摄影境界的挖掘,展示了摄影艺术在其生命中的独特魅力和非凡意义……透过这本集子,不免让人顿生摄影对其生命内涵与外延的无限张力,正如他在《自序》中所独白的那样:
“我在济宁这个地方生活工作了50多年,对济宁了解得越深就会越喜爱这个地方,尤其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济宁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和“三孔”,有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发源地水泊梁山,还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还有享誉海内外的汉碑文化,可以说济宁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用摄影这种形式记录反映济宁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也是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正是有了济宁文化名家项目的支持,才让我的这一个心愿变成了今天的现实……”
这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也是发自脏腑的热爱!有了这“感恩”与“热爱”,人们也才能明白,李茁何以用一生去独爱摄影这门艺术。摄影之于李茁,正像诗人之于“远方”……正是因为有了心心念念的“远方”,诗人的笔下,才流淌出了“因为远方,我们才不惧风雨;因为远方,我们才风雨兼程”的诗行!
“镜头”之于李茁,是海纳百川的“器”,而他却透过这气吞万物的“器”,提炼着他梦寐以求的“道”……如此,他“镜头”中的万事万物就鲜活灵动起来:路边的交警,收获着的农民,校园里排练着舞蹈的女大学生,井下的矿工,送女上学的年轻妈妈……
镜头所指,表面看,记录的全是普通人生的普通瞬间,而恰恰正是这“普通人生的普通瞬间”,凝聚成了轰轰烈烈的大我时代,也正是这“轰轰烈烈的大我时代”,构成了东方大国持续崛起的浑厚气脉……这崛起中,即包含着“少年强则国强”的少年成长之道,也包含着“有责任则有担当”的大国腾飞之道……而作为摄影家的李茁,也在这大国之道的寻觅与发现中,完善着紧握着的“镜头”,成就着成长中的“大我”!
在李茁看来,“摄影”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显然不是对生活和生命苍白而简单的感性记录,它更多应当是摄影家思想之光,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照亮,把火热的生活和生命链条,用瞬间的方式化为永恒!
为筹备本次展览,李茁踏遍山山水水,几度春秋冬夏,围绕文化济宁这一主题拍摄了成千上万的照片素材,苦中选甜,优中择优,从中选取了101幅作品,并将展览分成七个篇章,分别是:运河之都,微湖风情,孔孟之乡,田园诗画,文化传承,太白湖韵,作品涵盖济宁风光、城乡建设丝“啊,那时候要”、文化遗迹、风俗民情、卫生城文明城创建等多个方面,作品在记录济宁文化发展的同时,展现出了卓而不群的艺术魅力,表现出一位济宁本土摄影家的家国情怀和独特拍摄视角!
应当说,本土的就是家国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入边塞,体验不到“大漠孤烟直”的化境之美;不入田间,感受不到农民丰收时的内心喜悦……透过李茁手中的“镜头”,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气壮山河的雄心壮志,同时还有那深入整个民族骨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悠悠儒脉和使命担当!
显然,李茁用“镜头”告白着这样的誓言:“镜头”之大,无非报国;报国之道,始于足下!

摄影家简介:
李茁,男,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摄影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济宁市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长鹰 张建中)
2023年4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