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楝枣树上的天线
赵传怀
这是一九七二年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天麻麻亮我便起床了。走进锅房,揭开木锅盖一看,山芋和水已添好。平常多是母亲起早弄早饭,今个儿母亲去县城卖鹅蛋,父亲与姐姐到生产队上工;弟弟妹妹们还在梦乡哩。早饭当然由我弄了,划亮火柴,点着引火草;拉响风箱,一把把锯屑甩进锅堂,火苗照亮我的脸庞。大约半小时后,热腾腾的水蒸气直往上冲,甜甜的气味弥漫开来,一锅山芋煮熟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连忙拿起笤帚扫地,把鸡和鹅放出圈。
太阳升起来了,堂屋东边的大楝枣树上传来几声喜鹊的叫声。我满心欢喜,鹅蛋笃定卖掉啦!于是盛了一碗山芋端到堂屋吃起来,有线广播里正播送《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看着粉色的广播匣子,使我想起有线广播通了快两年了,当初父亲告诉我要通广播了,我高兴的跳起来,不敢相信是真的。第一次家里广播响的时候,我站在大桌上,耳朵贴近喇叭,聆听舞剧《白毛女》。本来广播声音已够大,也许是对这个神奇的木匣子太感兴趣,想近距离欣赏。我曾与几个小伙伴去公社广播放大站,在门口向里面张望,映入眼帘的是柴油发电机,电唱机,电子管扩音机。看的入了神,久久不愿离去。也曾多次与同学约好在广播节目结束后,对着喇叭通话,相互叫对方的绰号或者小名子,谈些有趣的话题。
有线广播是县里办的,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也有本县新闻节目。每天播音三次,时间短,年轻人觉得不过瘾;生产队里已有几家装了“三极管”——简易的广播接受器,由一个舌簧喇叭,一个三极管,一个电容,一个线圈及两节电池与天、地线组成。结构简单,费用低廉。但只能接收淮阴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信号,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广播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我的小伙伴二虎与小宏明家都已装好,我有点迫不及待了。昨晚吃饭时一家人商量好把二十多个鹅蛋卖掉,购买有关器材,尽快装好“三极管”。
吃完早饭太阳升的更高了。我站在门口向东望去,估计母亲快要回来了。不一会母亲的身影出现在村头,她走的很快,我赶忙迎上去。
“鹅蛋卖了吧?”我问。
“没有呢!去的太早了,市场上没得多少人。要急着赶回来到队里上工,我明儿个再去。”母亲说道。
我接过盛鹅蛋的篮子:“妈,我现在去吧!”
母亲望着我,没有多说什么,只要求我注意安全。我点点头就出发了!那年我十二岁,其实我八岁时就独自去清江市区的堂姑姑家里了,她家在“忠字塔”东边,靠近汽车站。我早上去,吃过午饭后返回。姑姑每次都给我二毛钱坐车,而我舍不得花钱坐车,都走路回家。一天往返三十多里!省下来的钱买小人书了。
我沿着乡间小路朝县城王营街走去。路旁的柳树叶子黄了,被阳光照耀着像一只只金色的花朵,静静的飘落在空中。田野里青青的麦苗挂满了晶莹的露珠,闪烁着亮光。
我想起了自己与广播的情缘。我八岁时还没上小学,村西头不远处是大队房,平时里面就一位年轻小伙子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一支红色铅笔,不时的在本子上写着什么。有一天,当我的小脑袋伸进门的时候,他招手让我进屋,还叫我坐在椅子上,问这问那,很快我们就熟悉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桌子上的电话机以及挂在墙上的会说话会唱歌的木匣子,觉得太神奇了!那时还没通有线广播,全大队就这一台,他告诉我那是“麦克风”。第一次听到这奇怪的名字!从此我经常去那里听广播,那时听的最多的歌曲是《赞歌》,《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逛新城》。也听到了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的词儿:天气趋势…局部地区…冷空气…低压槽…阿勒泰等等。后来有一天,他不知从哪里拿来一台小收音机,是塑料外壳。第一次见啊,太喜欢了!我在那听了许久。天快黑了,庄子里不时传来大人喊小孩吃饭的声音;我还恋恋不舍。最后不知哪来的勇气,忽然提出让我把这台收音机带回家晚上听,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同意了!我高兴至极,把收音机紧紧抱在怀里,慢慢走回家。记得那晚听到的新闻是淮阴县三树公社四门闸大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事迹。
买一台收音机是不敢想象的事,但装一台“三极管”咬咬牙还是可以办到。想着卖掉鹅蛋就能买相关器材,腿更有劲,步子迈的更快了!跨过木头搭建的马小桥,越过大冲口;就来到北大桥了。好巧不巧的是,就在桥上一位中年妇女问我篮子里是什么,她一看正是她要买的鹅蛋,谈好价钱,她说全要了。她把三块一毛钱递给我,我点了点钱,没问题。忽然她伸出手拿回一毛钱,说零头就抹了吧。说完慌忙离开了。唉!一毛钱能买一本连环画啊!我没有追赶她。想着这么顺利卖了鹅蛋,也就兴冲冲回家了。
我的表哥在城里学木工,每天早出晚归。我请他帮买了舌簧喇叭,三极管与电容,同时还请他做了一个大一点的喇叭盒子。当我拿到盒子时,反复端详着;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因为它的正面空旷。我灵机一动,从大队的小店里买了一块手帕,上面的图案是喜上梅梢,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太漂亮啦!我小心翼翼地把手帕从盒子内部粘牢。下一步该考虑喇叭了,原来有线广播用的是压电扬声器,俗称“纸盆子”,高音清晰,中、低音不足。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先放入“纸盆子”,再在其后面放上舌簧喇叭,把他们串联起来,用木螺丝固定。这样声音效果一定不错!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放学后,我从小店买了两节扬州产的一号雄鸡牌电池;叫上二虎子与小宏明,一起组装“三极管”。二虎子从自己家里带来一节短塑料管和一些铜丝,绕起了线圈;我与小宏明把电池等其它器材连接好。很快就完工,我把喇叭盒挂在堂屋中间的毛主席像右上方,这时小宏明从裤兜里掏出一个新簇簇的拉线开关要我装上,我激动的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二虎子又帮着接好了地线。
万事俱备,只欠天线。人家都竖一根天线,我想架两根。堂屋的西北与西南方各有一颗大楝枣树,两颗树上都架天线,连接在一起岂不更好?这个主意得到两个小伙伴的称赞!于是找来两根近三米长的细洋槐树棍,一根棍的顶端铅丝绕成五角星;另一根绕成圆圈型,在天线靠近右侧的地方引下一根线。这样就可以上树啦!我们曾上树掏过鸟窝,也曾捅过马蜂窝。腿划破了,衣服烂了,不当回事!我第一个登上树梢,小宏明在树杈上;二虎子把洋槐树棍递上来,我与小宏明一道把木棍紧紧钳在树干上,共钳了三道,确保牢固结实。天线顶端已超出树梢。这一头费力不大,而另一头就不一样了。需要绷紧天线,三人都上了树;他们两个用力拉起天线,我用铅丝固定,天线最上端同样超出楝枣树。
我们淮阴地区一年四季风较大,夏秋季节时有台风袭扰。因而天线有一定的弧度,以免断裂。天线从堂屋屋顶上空穿过,引下的那根线用瓷瓶绕住钉在东山墙头,最后用细铜丝顺着屋沿入门。当线路接通的一刹那,喇叭里传出宏亮的歌声:“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音量足够大,几十步开外听的清清楚楚!我们惊喜万分,都开心的笑了!
从此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不再满足于打水漂,砸木梭,抽陀螺,滚铁环,钓皮猴,逮鱼虾,粘喞塯,捉麻雀,放风筝,躲蒙蒙:也不仅仅是看连环画,看露天电影,听广播占据了很多时间。不但能听到国内外的新闻,而且还能欣赏到文艺作品。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管弦乐《颂歌献给毛主席》,相声《友谊颂》记忆犹新;山东快书《奇袭白虎团》,配乐诗朗诵《张勇之歌》,小说连播《新来的小石柱》,电影录音剪辑《闪闪的红星》印象深刻。新闻节目的播音员有独特的播音风格,吐字清晰,节奏明快,感情真挚,富有激情,甜美的声音浇灌着我们的心田;音乐节目主题鲜明,旋律优美,铿锵有力,催人奋进。春去春回,花开花落,广播伴随我们成长。我被学校宣传队选中,与几位同学表演对口词,快板书,三句半,小合唱。受广播中《小说连播》节目影响,喜欢起小说,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小说。随着年岁长大,越来越离不开广播了。永远难忘的情景是全家六口人坐在桌子旁边,边吃饭边听广播。在艰苦的生活年代,广播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