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小人物记:
酒鬼张胜
张胜,中等身材,偏瘦,脑门宽、斑顶大,一圈灰白色的头发迎风飘逸,藏在金丝边眼镜后面的眼睛炯炯有神,识字不多,但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不知底细的还以为他是大学教授、知识分子呢,其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和我一个村,住在六塘河北岸的江渡口,以种田、捕鱼为生。岀了名的酒鬼。他常以酒仙李白为楷模,"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他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生产队大集体那会,村人普遍都过着穷日子,酒只是过年过节,或者村上遇红白喜事,或者来了亲戚朋友才能咂摸几口。人们常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张胜渔网往门前的六塘河一撒,提着捕获的鱼篓史集街上溜达一圈,革命小酒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换来了。
冬季来临,河面冰冻三尺,没了地方捕鱼,酒瘾难熬,急得他坐立难安,抓耳挠腮之际,突然想起走闺女家找酒喝。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住黄徐高家庄,二女儿嫁给本村的一个包姓人家,两个女儿嫁的都不远。话说这天去大女儿家,吃饭时,桌上有饭无酒,女婿高守中平时也不喝酒,一时没想起来老丈人是酒鬼,大家正准备开饭,张胜突然两手捂胸,"啊哟、啊哟"装作痛苦状的哼起来,大女儿吓得连忙问父亲:"怎么了,哪不舒服"?女婿聪明人,明白了老丈人是胃缺酒,立马拿起酒瓶往大队代销店跑,酒到病除,喝着酒的张胜语重深长的跟女儿女婿说:"我这胃寒啊是老毛病了,只有酒才能止寒解痛哦,下次你们得记住啊"。计划经济时代,酒是紧俏商品,靠计划供应,村上遇红白喜事每桌限量两瓶酒,僧多粥少,他深谙此况,张胜不但情商高,智商也过人,他主动毛遂自荐担当酒司令一职,故乡喝酒有一风俗习惯,叫"断壶三杯酒",大意是酒壶斟到哪位客人面前断了,可赏酒三杯,那时斟酒用的是锡酒壶不透明,可藏猫腻,在哪断壶,酒司令有数,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巧合的是,每次都在自己门前断壶,只见他双手抱拳,乐呵呵的向各位客人说道:不好意思,又碰巧了,我自赏三杯,承蒙各位照顾了",既喝酒又卖乖,这好事全轮着张胜了。
后来,暴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张胜的父母在解放前,因通敌被共产党镇压,因此被定为反革命家庭,子女参军入伍、上学都受到殊连。张胜自此沉默寡言,借酒浇愁,再后来,三中全会精神,既往不咎,于是,他又开怀畅饮了,而且是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