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作家出版社主办,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中共铜仁市委宣传部承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研讨会在铜仁举行。
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莫道君行早》展开深入研讨,对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汪政表示,《莫道君行早》这部长篇小说对整个中国乡村建设的过程,以及各个地区因地制宜所采取的乡村振兴计划进行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叙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认为《莫道君行早》的意义不但在当下,而且在未来,还在历史。它为未来和历史留下了这个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印记,这部书的实际意义已经超过了单一的文学范畴。

作家出版社编审、《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说:“这部作品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一个农民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的个人特性,还能看到一代农民的特征。同时,作品还采用大时代与小切口的结合,通过描写乡村干部不断探索,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故事,折射了大时代的发展进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崔庆蕾表示,这部作品是典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范本。作品把叙事镜头对准了乡、村两级,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很高社会学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说:“《莫道君行早》是一部时代感非常强的作品,内容通过不同人物的性格、心路历程、生活轨迹等表现出来,以写人带事,记录新时代下贵州乡村的变化,深刻了解时代和历史的变迁,真正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究竟‘新’在何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郝敬波表示,《莫道君行早》给他印象最深的有四点,一是以大量材料为基础;二是塑造了一群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三是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形象;四是向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致敬。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结出的又一硕果,尤其是贵州在新时代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一部作品。
大家纷纷表示,《莫道君行早》这部小说聚焦武陵山腹地的贵州山村,全面、细致、鲜活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触及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扎实的现场式写作,实现了小事件与大历史的完美衔接,是武陵山腹地的脱贫壮歌,彰显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贵州样本。
记者:张宏扬 石珍英 曾丽华 罗旭 杨红 实习生 徐回回
-----------------
根植厚重土壤,期待铜仁文学创作不断兴盛发达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 胡平

《莫道君行早》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它的地方特色非常的鲜明,而且主要描述咱们铜仁这边的特色,书中描写的大树、植物、丹砂等等,是我过去没注意过或者不了解的。这次来铜仁,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古巷古街中走一走、看一看,让人眼花缭乱。可以看出铜仁这边对于特色文化的重视和发展扶持是相当有力度的,而《莫道君行早》这部小说还恰恰就是建立在这种地方特色的基础之上,其中描写的村也好、镇也好,由贫困到实现脱贫致富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与充分发展地方的特色和地方的优势相关的,最后这些地方特色都发展成了产业。
欧阳黔森也是非常资深的老作家,他在很多地方都处理得老练,包括很多构思,将来也是一个代表性的作品。据我所知,铜仁这边对于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鼓励,我觉得立足于这块土地发展,文学创作是非常有利的,就拿我在古巷古街上走一趟来说,店铺的房子我一问有600多年历史,说明这个家族在这里也可能有那么长的历史,这些东西都很有意思,以此为基础写一部长篇小说都是可以的,每一家都值得写。相信根植于这片厚重的土壤,铜仁的文学创作也会不断地兴盛发达。
记者:杨红 罗旭 何浩然 张宏扬 石珍英 实习生 岑依依
--------------------------------
魅力黔东为文学文艺创作带来新气象
——《文艺报》总编辑 梁鸿鹰

《莫道君行早》这部作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们铜仁地区脱贫攻坚的场景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变化。我认为这部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大的历史观,把我们的红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创新的文化和脱贫攻坚的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书写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真正反映了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铜仁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参观,感觉到这个地方焕发着非常好的生机活力,特别是通过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打造,把我们现实当中蕴藏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了非常好的呈现,同时展现出的城市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文学是生活的一个反映,这种火热的、富有热情的生活,我相信一定能够给我们铜仁在文学文艺的创作方面带来新的气象。
记者:罗旭 杨红 何浩然 张宏扬 石珍英 实习生 徐回回
--------------
黔东的泥土非常的厚重和甘美
——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欧阳黔森

问:您创作这部作品的契机是什么?
欧阳黔森: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这个工程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所不能忽视的,必须去反映它。
这部作品之所以选择以铜仁为背景,因为我熟悉这里。铜仁在脱贫攻坚当中是全省有目共睹的,做得很好。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923万人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像这么一个巨大的数字,在欧洲国家那是一个中等国家的搬迁,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关键是我们还取得了成功,这种战绩是需要去记录、需要去反映、需要去书写的。
书名取《莫道君行早》说的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后,以为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其实更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因为如何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把这个撕掉的千百年来的标签保证好不要倒退,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一块我觉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要确保美丽乡村,确保老百姓有幸福感、有获得感,要像更有早行人一样,不断地脚踏实地干事,因为幸福就是干出来的。所以我选择铜仁这一块风土人情,用铜仁的语言来写小说,按卖油翁说的就是我亦无他,唯手熟耳!
问:您对铜仁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情结?
欧阳黔森:我出生铜仁,对铜仁这一块土地较熟悉,只有深扎在泥土的第一线,才有泥土的芬芳。有一句名言叫,“你熟悉什么,你就写什么”,因为不熟悉,就无法把它的内涵表现出来,何况我们黔东的泥土是非常的厚重,非常的甘美。梵净山有着14亿年的历史,这是一块非常神奇的土地,写它也是我终身的追求。从我所有的作品来看,有50%以上是写铜仁的,这个比例比较大。
问:您对铜仁文学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欧阳黔森:铜仁是文化比较古老的地方,古老并不意味着落后,它非常厚重,文学创作在铜仁有着无数好的期待。这几年,我们省文联、省作协对培养作家的计划也很多,对于青年作家都有扶持政策,有很多的扶持和帮助举措。这几年,铜仁作家在全国也发出了铜仁的好声音,但在更大的文学作品方面还有待加强。
铜仁文学这几年陆续出来一些青年作家,还需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去练好自己的本领。因为文学创作它是座独木桥,要写好它,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需要用一生去呵护它,要有这种意志,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工匠精神,需要我们长期去磨练自己,长期去深入生活、扎根生活,长期学习、学习再学习,多读书,从书中去领会,在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记者:罗旭 杨红 何浩然 张宏扬 石珍英 实习生 徐回回
--------------------

《莫道君行早》是欧阳黔森长篇小说新作,同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小说聚焦武陵山腹地的贵州山村,全面、细致、鲜活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触及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扎实的现场式写作,实现了小事件与大历史的完美衔接,是新时代乡村的精神图谱,武陵山腹地的脱贫壮歌。在《莫道君行早》中,欧阳黔森聚焦武陵山腹地的贵州山村,全面、细致、鲜活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
欧阳黔森系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本七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十余部,影视作品《雄关漫道》《绝地逢生》等。作品曾获得四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四次“金鹰奖”、三次“飞天奖”、两次“金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