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沟的故事
作者/许村
朗诵/天籁之音
走进柳沟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
再次见到你
心里的感慨万千种
八十多年前的这里
蕴育了一段烽火硝烟的传奇
那一道道圪梁梁走来的
是从太原返乡的技工
杜生旺 王化南 贾子厚
凭着抗日的火焰
带着三十七个老乡
创建了山西最早的抗日铁工厂
大刀片 红樱枪
1938年的秋天
第一颗手榴弹诞生了
那是个金色的秋天
柳沟铁厂里的炉火呦
烧红了半边天
兵工厂里的工友们
一下增加了二百多
土方炉里的铁水
浇铸着打鬼子的地雷
叮叮铛铛的打铁声
报告着前方打胜仗的消息
柳沟兵工厂旧址
1939年的春天
八路军成立了军工部
去榆社韩庄组建修械所
到武乡接收了柳沟铁厂
加强领导 整顿机构
技术引领 充实力量
红军老厂长郝希英来了
红军政委张先进来了
清华学子的厂长高原上任了
留英化学博士张华清来了
“工人发明家”石成玉来了
“火工品的外科医生”教逢春来了
抗大的青年张汉英 刘敏来了
八路军支援的有生力量来了
小炉匠铁匠泥瓦匠木匠来了
……
这支队伍又一次壮大了
这里也有了三节锅炉
柳沟的炉火呦
在党的领导下
在朱总司令的关怀下
燃烧的越来越旺
生铁冶炼产量大提高
手榴弹日产量翻了番
地雷 手榴弹 马尾弹
这里是从修到造的转折点
这里是最早最大的生铁基地
这是山西人民兵工最早的发端
百团大战打响了
从正太线到同蒲线
扒铁轨
炸桥梁
攻车站
破公路
烧炮楼
支前忙
到处都是杀敌的战士
到处都有抗日的兵工
这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信仰
这是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的力量
制造武器
你不断创新的动力
炉窰焖火韧化法
突破了白口生铁机加难的天堑
老工人孙兆喜的小发明
解决了50弹的大问题
开创了白口铁造炮弹的新天地
留德冶金专家陆达陆厂长
吃住不离四方炉 夜夜观察
发现银元熔点获真经
他把美式密封原理土法造
良品率提高到九十五以上
彻底实现了82炮弹的量产化
过去月产四千多
如今拿下月产三万发
恶劣环境下的灵光乍现
从来没有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凭得是打鬼子的民族气节
靠的是老兵工的智慧结晶
当年的柳沟兵工厂焖火炉
“清早不见担煤队
中午就见鬼子来”
坚壁清野的埋藏队
神出鬼没的侦察队
屡战屡胜的地雷队
文武双全的自卫队
配合主力部队出奇胜
粉碎了鬼子“九路围攻”大扫荡
第一次到柳沟
想起来时
那仿佛还是在梦里
这里看似贫瘠的土地
却是老兵工创新的福地
带着抗战胜利的自信
那八百九十个弟兄
攥紧拳头跟着党
开始了挺身建国的战斗
后方多流汗
前方少流血
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机器就是武器
岗位就是战场
一个创造“刘伯承工厂”运动开始了
改进弹尾钻机
增强弹尾尾翅
一个个技术革新提质增效
一个个小发明小创造立功受奖
炮弹大王甄荣典来了
他把先进的技术传授
土建专家陈志坚来了
他带着工程队来扩建
抗日女英雄林溪来了
她用真挚的话语加油鼓劲儿
老英雄郭大海
24小时连轴转
创新创造 再立新功劳
16岁的小伙儿王银书
吃苦耐劳巧用劲儿
弹尾丝堵打火眼儿
一大功 俩小功
个个都记到了《功劳簿》
安华亭和来金烈
两个师兄弟最英勇
血染河滩试验场
来金烈背起师兄送医院
救了师兄立新功
今年去柳沟
这里已经阳光灿烂
一片都是艳阳天
老支书握住我的手
心里的话儿暖暖的说
如今柳沟变模样
乡村振兴立新功
赶上了既往开来的新时代
重走老前辈的胜利路
让历史告诉明天
赓续红色基因
弘扬兵工精神
再创新的辉煌
写于2023年3月
柳沟兵工厂的薪火传人——中国兵器淮海集团
【朗诵】天籁之音(实名:李东杰)朗诵人、主持人、普通话讲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卓然艺术联盟艺术指导,浙江省温州市朗诵协会艺术指导,湖北省十堰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十堰市曲艺家协会会会员,湖北省十堰市诗词学会会员。给我一支话筒,我会让世界震动。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