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此刻,他放下手中的书卷,透过书斋的棂窗,看窗外天空,云卷云舒,看丘陵起伏,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气定神闲。中华几千年文明史,就如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河,从脑际流过。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再到宋元明清……二十几个朝代,兴衰更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演绎出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也牵引出他几多愁思。
当宋朝这条河淌过他心头时,他的心里总是会“咯噔”一下,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人们在追溯朝代变迁时,总是习惯称“宋元明清”,那处于中国北方、与南宁对峙的辽国和金国呢? 这两个朝代也被称为是正史,却没有被排到年代顺序表里,很多人也不承认他们是属于中国的朝代,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也知道,就是辽主自己也有“自卑感”,也清楚地意识到,辽朝算不上“中国”。就是金人相继攻灭辽、宋之后,也明确宣布,“辽据一偏,宋有中原,是正统在宋。”就是蒙古统治者建立元朝后,也不情愿将元朝和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同等齐观的。元朝史官在修史时,出于正统性的考虑,该把并存的宋、金、辽谁归为正统而意见不一。一派主张“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另一派则坚持“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就这样,修史问题一拖再拖,结果从元世祖忽必烈时代一直拖到了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时期。
直到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史》时,才将《宋史》、《辽史》和《金史》并列于正史。
但尽管如此,但是很少有人承认他是中国的朝代。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是汉人,没有承上启下的链接,与他们同一时期的宋朝在这一点上比他们更有优势,所以大家承认宋朝,但是不承认辽国和金国。
先生也知道,与辽国和金国比起来,宋朝的统治时间是最长的,先后延续了300多年,虽然说宋国成立的时间比辽国晚,但是宋国也算是一个大统一王朝。他们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宋朝有很多名人,唐宋八大家里光是宋朝就占了6个。且文化是承接唐朝而来,宋朝当仁不让的是当时的主流王朝。
但辽国和金国曾经都是独立体,也属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啊!他读史,读到前人写到的辽、金,总觉不满足。发现,在纪事本末体中,独缺辽、金二史。虽然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颇多涉及辽、金二史的,当时虽曾号称宋、辽、金“三史纪事本末”,但究其实际仍然只是宋代一史的纪事本末,且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部很多,尤以《辽史》为最甚……
先生于是决定:他要重修辽、金二史,并采用纪事本末体裁来写。这方面,他最崇拜的当然是宋朝的史家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为中心写史,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裁,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是史书编纂体的突破,
其实,重修辽、金二史的想法,在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有过,在峡江任期时趋于成熟。只是他没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做。而现在,他天马行空,自由自在,万事具备,已是完成这件大事的时候了。
四
乡间的夜幕时分,此刻的“怡轩斋”格外安静。只闻窗外田野、池塘的蛙鸣。他端坐在案前,提起的笔又放下,一种历史沉重感油然而生。
写史,并非易事。要写史就要写“信史”,这是史书的最高境界。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首倡史家三长: 才、学、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又增一长曰“史德”,也就是说,史家必须心术端正,如果治史“持谄媚以偷荣”, “曲笔阿时”,“谀言媚主”,凭空捏造,则会给后人留下骂名。
孔丘作《春秋》 “徽言大义”,后称“春秋笔法”。吕不韦著《吕览》,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司马迁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气节彪炳千秋的文天祥的话掷地有声。历代史家正是用生命去捍卫他们心中的“道”,才有了“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效果。
他崇拜南朝的刘勰,他说过,史之任应“负海内之责”;也就是说。史家既要对海内天下负责,又要对千秋万代负责,责任重大不言而喻。金灭亡后,元好问以“国亡史兴,己所当为”的信念,欲自撰金史。作为军事统帅的董文炳也说:“国可灭,史不可没”,以至于到了元朝史臣刘秉忠、王鄂,喊出了“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
他手中的笔很重,很重。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
辽、金二史,他决定先写辽史。按照纪事本末体裁,均以历史事件为纲纪事。他的思维开始进入那段历史的时空。辽朝的云烟在他的脑子席卷而来。
这是一个契丹族建立的朝代,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大辽”。直到1125年被金朝所灭 。
辽朝共传九帝,从907年到1125年,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他必须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鉴别历史的真伪,去筛选历史的事件。好在他是有准备的人,他有这个自信。他后来自己在《覃修族谱序》中说,“余自潜心书史以来,每于历代事实,手录成帙,求其详尽,以始后人,故所编集、不一其类……”。
他按集各种正史、野文、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用力甚勤,厥功甚伟。最后写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
接着,他马不停蹄,着手写《金史纪事本末》。
这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统治着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从金大祖建国,到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金哀宗自杀殉国,共传十帝。从1115年到1234年,119年中,一样是风起云涌,金戈铁马,跌宕起伏。他依旧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中,理出一条清晰的线条来。他落笔一路写下去:
大安九年春二月,磨古斯入侵辽境,耶律阿鲁扫古率兵追击。回来时,都监萧张九遭遇敌军,与战不利,二室韦、拽剌北王府、特满群牧、宫分等军几乎全军覆没。冬十月庚戌日,官府奏报磨古斯开始时诈降,不久又乘虚来犯,耶律挞不也战死……
他最终完成《金史纪事本末》共五十二卷。
两书皆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对辽史金史纪传中所载史实,按专题纂辑,缕晰条分,区别条流,各从其类,俱本正史。“考异”则兼采群书,小注双行,将诸种异同逐条分载;每条之下,列举大量史料和释疑线索,以便观览,供资参证。有个人见解,说理性强,令人信服。
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在上海石印成书。两书先后三易其稿,花了他整整二十年时间。
两书发行后,“宇内诸名宿,争相睹为快,颇许为知言,今已风行遐迩,不胫而走矣。”江西学政吴士鉴读后大为惊喜,于是推荐给光绪帝,请光绪帝伤下南书房翰林阅看”。他在《进呈辽金纪事本末片奏》中称:“今得此书,博考群编,蔚为钜制,实为乙部中不朽之作”。 并建议皇上“量给嘉奖”,“以振朴学而励真儒。"礼部尚书徐甫读后也在《南书房阅看辽金纪事本末覆奏》中称:“该员以类排纂成书九十二卷,用力甚勤,而于政治得失之间尤多深意。”光绪惜才心切,速下谕旨:
前据奏称,该员排纂成书,用力甚勤等语,李有棠赏给内阁中书衔,以示嘉奖。钦此……
两书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一起。先生也乐在其中,自认为,“文人际遇,可谓米矣”。
但先生却从一个英气少年,写成了白发老人。
可李有棠只是兴奋了一阵子,心又不安起来。他发现两书仍有许多不足处。一个史家的责任感让他再次冷静下来。他决定对已经出版的两本书做进一步的补充和修订。这一来,前前后后又花了他十年时间。完稿后他雇工在家里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第二版印行。只可惜这个家藏版只有记载,至今未曾见到原书。听说木刻板曾藏在家中,现也无法找到了。
五
在《李氏族谱》中,收有李有棠的一首诗,诗名《哭祖母萧太安人》:
萱庭雨过夏如秋,辜负深恩未报刘。
空对堂前难写恨,岂真地下可埋忧?
婆心苦为儿曹尽,遗象徒教后日留。
寂寂搴帷人不见,凄凉月色绕层楼!
这是作为长孙的悼念诗。诗中,对祖母的思念溢于言表。这完全符合他的性情,他的辞官归乡,除了服侍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大的抱负。他的书斋实际上成了书院,常与诸弟门人朝夕讲学,以教育开风气之先。后来远近从游者众,师师效法,相习成风。“硕彦鸿儒多出门下。”李有棠“犹以师礼事之,服膺庭训,佩作官箴”。他对家乡的政事虽不与闻,但每遇善事,则尽力为之。
他说:“余虽不得志于时,能培植子弟门人为国家用,居乡则发舒善气,使人相戒为恶,以为正人心、厚风俗之一助,余愿足矣”。萍乡有个宾兴会,是专为资助贫寒士而设,后因管理不善,亏损得无力资助。他上书力加整顿,革除弊病,恢复旧规。并每年资助寒士,士林无不悦服。
二弟李有棻任陕西布政使时曾署理过巡抚,任江宁布政使时曾护理过两江总督。李有棠每次去他那里,从来不谈政事,只谈书史。直到临别前,才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政治得失,逐条写出,留给二弟以供参考。他说:“向之不言,避嫌也;今之尽言,爱弟也”。做了高官的二弟,对他敬为师长,终身不衰。二弟最后官至江西铁路大臣,头品顶戴,赠太子少保(俗称宫保)。并死于任上。而先生最终以史家闻名,远远超过了做大官的二弟。一个乡野的史官,早已穿越了千年,古人的智慧已经浓缩在他的血液了。
在中国,优秀的史家并非都是史官。先秦孔子不是史官,自汉迄清,如荀悦、袁宏、裴松之、范晔、萧子显、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等,皆非史官出身,可他们都写出了中国古代史学上的流芳百世的作品;李有棠亦如此。
李有棠一生还著有《历代帝王正闰统总纂》十卷,据族谱讲,也已“行世”,可惜不曾见到过。人事沧桑,可堪浩叹。但先生一生有这两部史书,足矣!
听说,李有棠的体质素来强健,平日很少病痛。当他的《辽、金二史纪事本末》第二次印行后,忽觉右臂疼痛难忍。起初自以为是平生缮写过劳所致,不很在意。后来疼痛加剧,渐至两足拘挛,不能行走、到他为自己所主修的《族谱》写序时,已经是“强起握管”了。此后八日即溘然长逝,终年68岁。此为1905年,《族谱序》便成了他的绝笔。
李有棠有三个儿子,均天不永年,且都走在他的前面。他身后有孙子二人,一人早死,一人为谋生四处奔波。所以,他的手稿三十年间无人收检保存,最终失落殆尽。虽还有曾孙三人,玄孙五人,但想要收集整理,也都无从下手了……
只能是一声叹息!

【作者简介】肖麦青,1953年生,江西萍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六届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诗集《远去的流泉》、散文集《雪落无声》《行走赣西》《烟雨安源》,长篇报告文学《诺言沉重》《钢铁记忆》,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晚清悲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