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菊杰与和平之剑
庞进

春风浩荡的日子里,栾菊杰来到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当地传媒界掀起一拨报道热潮,引发大量关注。
四十多年前,一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题为《扬眉剑出鞘》的报告文学,使栾菊杰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包括笔者在内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的脑海里。大家记住的,还有发生在这位花剑运动员身上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和“亚洲第一剑”“奥运冠军”“花剑双冠王”“打破欧洲垄断剑坛百年”等称誉。

1989年,栾菊杰在因患急性肾炎退役后,到加拿大留学。期间,栾菊杰的大女儿出生,却被查出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方便女儿治病,栾菊杰移民加拿大。之后的岁月里,在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的同时,栾菊杰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她先后担任埃德蒙顿市击剑俱乐部教练、阿尔伯塔省击剑协会技术部主任、加拿大国家队女子花剑总教练,培养、指导了成千上万的击剑运动员和剑术爱好者;且于42岁时代表加拿大队参加悉尼奥运会击剑比赛,50岁时代表加拿大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会花剑比赛。这次来多伦多,是为了参与击剑运动50周年庆典,并与此地的剑术爱好者见面、交流。
对于击剑运动,笔者与大多数地球人一样,是门外汉;但对于剑,笔者多少有些了解。几千年前,人类在冶金术发明之后,大概就有了剑。中国古典《管子》有言:“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为剑。”这句话把与炎帝、黄帝同时代的蚩尤,推断为中国剑的发明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剑文化就已相当发达了,有了所谓的轩辕、湛卢、赤霄、太阿、七星龙渊、干将、莫邪等等名剑。何为剑?《说文》曰:“剑,人所带兵也。”即剑是人所携带的兵器。既然是兵器,剑就意味着杀戮、流血、战争。年轻时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铸剑》,讲的就是一剑杀三人的复仇故事。汉语中也有“剑拔弩张”“刀光剑影”“一剑封喉”等词语。
不光中国,西方的剑文化也很悠久且发达,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军队、战士,还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骑士,剑都是他们的主要的标志性武器。西方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了剑,如英国诗人叶芝的诗歌《剑之颂》(Song of the Sword):“所有伟大的言辞,过去和未来的所有声音;全世界诗人演奏的所有旋律;一刹那的宁静,一瞬间的寂静;从中传出一种声音,一种声音——剑的声音:‘劈开大地的剑将劈开国王的心脏。’……”
时轮滚动到现当代,人类的剑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战斗领域,而是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于是,剑就不光意味着杀戮、流血、战争,还意味着健身、娱乐、艺术、和平竞赛等等。从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至今,击剑运动在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由少到多,现已达12个,包括男、女花剑、重剑和佩剑等,栾菊杰擅长的花剑就是其中之一。

显然,挥舞在栾菊杰和众多击剑运动员和剑术爱好者手中的剑,不是杀气腾腾的战争之剑,而是祥光闪耀的和平之剑。也就是说,栾菊杰不仅是一位世界冠军,还是一位和平使者。事实上,栾菊杰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长,尽心尽力地做着有利、有益于中华文化优秀精华传播、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民间友好往来的工作。她多次带学生回中国参加比赛;在北京粤运会赛场,她打出了“祖国好”的横幅;她的众多弟子,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族裔,可谓不同肤色、不同人种,以剑结缘,五洲和平共同体。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两句著名的成语:一是“铸剑为犁”,字面意思是将打仗用的剑熔化,铸造成耕地用的犁:一是“化干戈为玉帛”,字面意思是把盾甲戈矛转化为玉器丝绸。两成语所表达的,是人类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诉求、理念。然而,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来,战争消弥过吗?没有。总是这儿硝烟未熄,那儿烽火又起,家园毁灭、生灵涂炭、百姓流离的事实不绝于视听。看来,在21世纪的今天,剑的杀戮、流血的意味和功能并没有消失,只是形态上、使用上,变成了用先进且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打造的、杀伤力更强的枪、弹、舰、机、发射器等等而已。
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因为最后都要死亡而不珍惜当下的活着,同理,我们也不能因为战争总是存在而不呼吁和平、追求和平、赞美和平。这样看来,不光栾菊杰和众多剑术爱好者手中的和平之剑,还要挥舞得更有力;我们这些击剑运动的门外汉,也要将自己的笔、言、行作为和平之剑,更有力地挥舞起。

(2023年4月3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