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源网络
作品推荐:李华敏老师
主编:姚京平

云汉说书第三十集
《中华盛世之‘贞观之治′》
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将皇帝的宝座和权力交给了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座后,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23年,因励精图治,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在他统治的时间里,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出现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即位之后以隋炀帝杨广的家破亡国为戒,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的开明政策。
唐太宗首先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戚与共的政策。他前后放免宫女3000余人,这不仅使隋末以来被幽禁深宫的宫女得以婚配,而且也节省了宫廷费用。除了俭朴之外,唐太宗还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战争,以紧缩军费开支。直到贞观十八年(644年),发兵征高丽之前,基本上没有发动过不必要的战争。

在政治统治方面,唐太宗能够知人善任。唐太宗在用人上,能了解臣下的优点和弱点,所以他能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丶杜如晦均为丞相,两人各具优缺点,"房谋杜断"互为补充,大大有利于国家。唐朝初期的一些大臣都敢于进谏。这种风气的形成,是由唐太宗的“乐于受谏″所形成的。正如魏征所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麟丶触忌讳”。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非常善于处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重,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帖帖,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修建凌烟阁,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西部边陲的安全,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被尊为“天可汗”。通过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派玄奘法师出使印度,取回经书,另一个伟大贡献是著《大唐西域记》,为此,英、法、德、日等国都出版了这部书的译本。
唐太宗李世民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他的″三鉴”说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长期为后人所赞赏。贞观之治所带来的政治清明与经济繁荣,从而创建了一个在中世纪少见的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富强的中国。
朗诵家简介:马书汉,1959年出生,二十年北京铜厂企业经历,十年机关经历,近十年游泳教练经历,花甲之年的文体参与者。
(如侵权原图删除 文责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