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 酒
刘海旺
说起酒,人们都津津乐道。生活中,同学,战友朋友等聚会聚餐,常常要坐在一起,边喝边聊边吹边笑,那气氛,令人开怀,其乐融融,甚是开心。所以,有人说,酒是生活中年轻人聚会的开心果,是有一定道理的。常在酒场上走,自然清楚传说中的喝酒五步曲。头一步是甜言蜜语,酒桌上的人们,尤其是男女混搭,那酒话一开始总是甜蜜蜜的。第二步是花言巧语,一般情况男士要对女士表白,往往是很会讲话,很注重礼仪,也很注重表现自我的。第三步是豪言壮语,酒喝到脸红的时候,那话说的就非常有气魄了,好像世界都是他的。第四步是胡言乱语,喝高了就开始瞎说了,嘴上没有把门的啦,趾高气扬,开始胡说八道,出洋相了。第五步是不言不语,进入醉酒状态,需要朋友送回家了。以上笑谈只流传于民间。其实,官场上喝酒还是讲文化讲礼仪的。有文化有品味的亲朋好友在一起相聚,喝酒也是讲文明的。当然,酒场上也常常会遇到友人喝多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找车送回家,千万别自己跑了,那就不够意思了。年轻人,胆子大,酒又壮胆,所以,喝高了也属正常。应当讲究的是,酒可以喝,但要管控好自己。尤其是有媳妇和孩子的人,场面可以应付,但一定不要喝多了,喝高了。否则,回家会挨骂的。遇到年轻又不懂事的老婆,会在这时候训你,数落你,有的则可能导致两口子打架,后果很严重。其实,这里有个家庭技巧,实际上也是个生活常识问题或日常修为。家里老公喝多了,做妻的要像对待怀抱中的婴儿一样,哄着。绝对不可以骂。骂会刺激,酒壮熊人胆,平时听话的老公,也会被激怒,跟你干起来。这时,可吃些香蕉以解酒。尔后扶上床休息。最好的方法是泡上一大杯蜂蜜水,让他喝。
酒是一种文化,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传说,杜康是酒的发明者。曹操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往今来,人们关于酒的传说,伴随着人类进步,科技发展,一直在延续。信手拈来,如酒香,令人感慨而回味无穷。如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是天赐的九月果汁(伏尔泰)。酒就是歌,歌就是酒。酒和歌是一家子(爱默生)。酒促成一拍即合的友情(约翰.盖伊)。酒不能发明什么,只会抖出秘密而已(席勒)。
这些古今中外,对酒的描述、评价和赞誉,加深了我们爱酒喝酒的情感和兴趣。时代走进今天,酒场上的调情话就更具有现代生活气息了。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我干了 ,你随意。能喝半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要重用。能喝三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我先打一圈,你们跟进。还有在酒场上,为活跃气氛,即兴发挥,为大家唱歌、跳舞的,也有说点荤段子的,等等。
爱喝酒的人,故事多。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老家内蒙古。那是1975年秋天,我高中刚毕业,村上几个相好的弟兄,在村里一个老光棍家,打平和(AA制)。共同出钱买了一只羊,宰了炖全羊。白酒是从当时的供销社门市部买的散装白酒。从晚上八点多喝到凌晨两点多。那一次,喝的到位。炖全羊,现宰的,吃的也香。
第一次喝啤酒,是1977年参军到了北京房山。记得当时1979年就提干了,兜里有钱了,每个月到北京好几次。去了,一般总要到王府井东风市场转转。到了中午,就到东来顺吃饺子。开始是一盘饺子,一个小菜,一瓶啤酒。刚开始,一瓶啤酒喝不完,因为那啤酒刚喝,觉得一股马尿味,喝不习惯。自己是因为看别人喝的香,才尝试的。到后来,慢慢的喝的习惯了,也就接受了,感觉喝起来也爽口了。当时瓶装啤酒750毫升,一顿饭也就一瓶啤酒 。几年过后,一顿饭能喝6瓶。实践证明,喝酒除了遗传基因外,后天煅练培养,日积月累,也能提升水平,增加容量。不吃螃蟹永远不知道它的味道。喝酒也是如此。
爱喝酒的人,通常都有醉酒的故事。逢场必去,掌握度数。只能是道理上应该遵循的原则,相对于喝酒的应酬者来讲,是难以把控的。因为那个度,谁也不好把握,拿捏那么精准。年轻人有血性,有豪气,自然也有胆气。白酒壮胆,越喝越香,越来劲。喝大了,喝高了 ,是经常出现的。往往越能喝酒的人,喝醉的时候越多。度,实际上,酒场上所有喝酒的人,都很难把控。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爱喝高度白酒,二斤以上的量。曾经跟许世友上将在家喝茅台酒比赛过,总理胜出。尽管这么大的酒量 ,有报道称,也醉过三次。第一次是结婚。第二次是出访苏联,在莫斯科喝高了。第三次是欢迎志愿军回国的宴会上。莫斯科那一次,总理事后向主席检讨了,主席听了,笑呵呵地说,喝酒的人,喝多了,没关系。北京那一次,主席事后当面批评总理了,总理检讨了。因为主席三天找不着总理,耽误事。
按理说,总理是自律性极强的人,但在喝酒上,也有,把控不住度的时候。
年青人,爱喝酒,也爱较酒,赛酒,认为自己能喝。九十年代初,我在赤城调研,县里接待,中午喝了不少白酒。接待方说,海旺这么能喝,我给找我们县里前三名酒仙赛一场,你看行不。我笑呵呵地答应了。第二天中午,组织方把县里前三名都请来了 。上了酒桌,相互认识,行握手礼。组织方说,今天,我作东,大家喝点好酒,切磋一下。喝酒的规则,由海旺定。我说,咱们要喝好,但不要喝倒。规则是,每人半斤白酒、三瓶啤酒(750毫升)、干红葡萄酒一瓶。顺序是先喝白酒,再喝啤酒,最后喝干红葡萄酒。自扫门前雪,一边吃菜,一边喝酒,一边谈笑呵呵。气氛浓厚,酒香扑鼻。喝到最后,第三名先倒在酒桌下了,扶上床休息。我和第二名都完成任务,门清。第一名,人家又喝了半斤多白酒。绝对是第一。是我见过的第一位能喝酒的高人。那时年轻,爱冒傻气。
1997年 ,在市里,晚上我喝了两顿酒,喝高了,找不着回家的路。出租车司机人好,免费把我送回家。事后,我特意请的车师傅吃了一顿饭,以表谢意。
有位卖河套老窖的老板,生意兴隆,偶然机会在酒桌上相识,成为酒友。每次喝酒,都开车把我拉上。老板挺能喝,爱听我喝酒后胡吹海聊,每次喝高了,都开车把我送回家。他早告诉我,他家地址和他的姓名 ,每次喝高了,我都给忘了。下次见面,他又考又问,我满面笑容,依旧答不上来。我笑着说,你还得请,我智商低,记忆对我来说,主要靠重复。说的大家哈哈大笑,成为酒桌上的笑谈。
1987年秋天,晚上,我在朋友家喝酒,酒足饭饱,骑自行车回家,不知不觉,骑到建国路一个三米宽、三米深的大沟里。所幸,人和车都完好无损,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因为那沟是石头砌的,如果撞到头部,危险性极大。可能是当时,喝酒了 ,人处于一种自然壮态,没有慌张,当时掉进沟里 ,我在自行车上骑着着地,并没有怕的感觉。就是事后想起,有点害怕。此事一直没敢跟媳妇说 ,现在才公开。
其实,正经喝酒是我转业到地方才慢慢养成的习惯。开始,每天晚上,喝二两二曲。一星期一瓶白酒。后来喝着喝着,量就増加了。一天半斤。到了2014年,发展到一天一斤了。高度、低度白酒,对我来说,都一样。我喝酒的特点是,一个人,慢用慢喝 。特能吃 ,菜、肉、主食特能下货。晚上酒足饭饱,人的身体自然发胖。身高1.6米,体重160斤。属于重度肥胖。血压有点偏高。体检,医生让戒烟酒,降体重。听医生的话,2020年,春节过后,我就把烟酒都戒了,体重也降了30斤。血压恢复正常。
这么多年,各种白酒,我都喝过。八大名酒,是喜庆节日首选。我都喝过。平时买酒,是媳妇和儿子的第一要务。娘俩,出差外地,总要给我带两瓶白酒回来。对此,我常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我的体会,喝酒是一种享受,能喝是身体健康的标志。
酒越喝,感情越深。牌越玩,感情越薄。这是生活总结。因为,喝酒,即使是刚认识的人,到家拜访作客,主人也会热情款待,好酒好菜招待。而玩牌就大不一样了。牌桌上,你欠一元钱,也会反复催讨,有时,甚至是脸红脖子粗的。
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就是不喝酒的人,看不惯、甚至讨厌或瞧不起爱喝酒的人。经常会背后七嘴八舌的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无事生非,笑话他人,事实上是一种不良习惯。这种习惯的根源,某种程度上,来源于一种古老的旧观念,夹着尾巴做人。这句话,从好的方面讲,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从另一方面讲,爱拽别人的尾巴,爱挑别人的毛病,抓住了就不放。轻者,说长道短,横加指责。重者,抓住不放,修理整治。而我觉得,人,看到缺点,反而好相处。而城府深,不露痕迹,则需要防范。因为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不伤害别人,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保持自然生态最好。日常交往中,理应多一点理解帮助,少一点挑剔和冷漠。简单、善良、豪爽、真诚,是华夏儿女的文明基因。
这里,还想多说一句。许多旧观念是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讲究的是忍辱负重。当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候,国内的汉奸伪军遍地都有,数量之大极其可悲。软弱可欺,落后挨打,而中国人的骨气、志气,是毛泽东主席 ,指挥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硬拼打出来的。试想,低头,能行吗?中国人民能不受外辱吗?
喝酒交友,要有文化品味,要融入历史文化之中。我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喝酒的。慢慢喝,就着肉菜,慢慢享用品味。为了喝好酒,自己经常下厨做一些下酒菜。如炖肉,炖排骨,炖鱼,炒豆芽,炒菠菜,西红柿炒鸡蛋,糖炒花生米,做家常豆腐,还有拍黄瓜,拌三丝(水萝卜,白萝卜,黄萝卜)等。餐桌上经常放有苹果,橘子,香蕉。爱喝酒的人,平时在家做菜应放些糖,因糖对肝脏有保护作用。饮食上要多吃碱性食品,多吃醋。喝酒要养成吃主食的习惯。主食一般以饺子,包子,米饭,面条,馒头,饼等均可享用,酒后进食对胃有保护作用。通常情况下,夏天,喝点啤酒,防暑。冬天,喝点白酒,暖和,晚上睡个好觉。过节了,喝点干红,氛围好和谐,还可增强记忆力。
刘海旺,男,汉族,大专学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舍必崖村人。北京华夏永兴文化院会员,中国好诗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作家网》终身签约作家。曾在北京部队服役,历任卫生员、排长、连指导员、师政治部组织干事。作品《正义的呼唤》《端午中国行》《希望》《为新疆高歌》《为祖国高歌》《展望》《致敬祖国军人》《走进北京》《大美中国》在《中华作家网》《中国精英文艺》《世界笔会》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