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60周年之际,看到母亲身着军装的照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镜头定格的那一刻,是五十九年前的4月。那时,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的母亲刚刚随部队从战斗惨烈的朝鲜战场回国休整,照相后的第二天,母亲就被严重的传染病击倒,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60 年后的今天,我想讲一讲母亲多年来都不愿多讲的故事,只为缅怀那些曾经和母亲一样年轻,却永远留在朝鲜国土上的生命。
1950年10月,刚刚迎来共和国的新生,我的母亲王智华还未来得及拂去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就又紧急受命,随所在部队秘密奔赴朝 鲜战场。那一年,母亲刚刚19岁。 当时我国还未对外公布参战, 军事行动尚处于保密阶段。这支英 雄的部队在丹东集结后,换上朝鲜人民军的服装,星夜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勇气概的鼓舞下,部队过江后,便与敌军展开激战,成为最先与美军交火的部队之一。在彭总的指挥下,某军在一、 二、三、四次战役中多次建功。重创敌军主力后,志愿军也有很大伤亡,双方在三八线一带形成对峙。 我母亲王智华所在部队是首批赴朝作战,缺乏战前准备,缺少与敌机械 化部队作战经验,缺乏地面和空中火力支援,缺乏充足的后勤补给。 武器装备落后,饥寒交加,敌机疯狂 地轰炸扫射中成百吨的炸弹倾泻在我军阵地上,祖国的英雄儿女们以 血肉之躯,搏杀敌军的钢铁堡垒,战争空前惨烈。
(作者的母亲)
我母亲时任排长兼任女兵班长,负责战场宣传、救护工作。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被炸弹气浪掀出几米远,从地上爬起时,身边弹坑中已有五六个战友牺牲了。面对着被炸得七零八落的战友尸体,透过泪水模 糊的双眼,她看到了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弟弟刘铁岭……一年多前,母亲的老师刘玉梅将自己不满15岁的弟弟刘铁岭带到部队交给她,希望他在部队锻炼成长,当时的情境还历历在目,望着眼前凄惨的情景,想起自己的老师,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共地下党员;想起部队向朝鲜开拔时,在天津火车站,老师赶到车站时,军车已开动,刘铁岭与姐姐没能说上一句话,相隔几十米的对望,竟成了姐弟的永别。想到这些她悲痛至极……该如何向老师交代啊!战场上不容多想。埋葬了亲爱 的战友,揩干了身上的血迹,部队又 快速前进了。在经历了一次次血雨 腥风的战斗,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 个个相继倒下,女兵们早已将最初的恐惧与悲伤,化为誓与敌人血战 到底的决心。她们知道,更大的艰 苦和牺牲还在前面。 此时,一种神秘的致命病菌(可 能是出血热)在部队中蔓延开来,母亲带领的女兵班也被死亡阴云笼罩着。第一个被病菌击倒的是文化教员,本不在参战人员之列的她,是向领导再三请战而获批准的。在写给家中老母亲的信中,她说,她随 部队去执行任务了,等胜利了,就回去看望老人家。此后,她日日等待家中回信,可是由于战端初开,为防止机密外泄,国内与前线部队尚不能通邮。当一封千里之外的家信还 在途中辗转时,文化教员却被病菌夺去了生命。临终前,她还在问有家里的信吗?她说想念祖国,想回家、想老母亲。 第二个倒下的,是位十五六岁的姑娘小陈。病痛将她折磨得奄奄 一息,当时部队正在行军途中,战友们轮流背着她,也互相传染着,她是在常海亭母亲的背上咽了最后一口气。寒冬里,深夜中,战友们用松枝将她掩盖。

<作者的母亲王智华(左一)与战友们的合影>
1951年4月,母亲所在的部队奉命回国休整。在进驻天津静海唐官屯村的时候,她拍下了那张照片。第二天,母亲也被病菌击倒了。持续不断的高烧,大量的鼻口喷血,母亲挣扎在死亡线上。冥冥之中,她又与死去的战友们在并肩作战了,院里院外聚集了许多老乡—:“志愿军英雄儿女们战死在朝鲜,没有一领席子包裹呀,她是幸运的,大家商量一下给准备一副好的棺材吧”。不知道过了多久,窗外打棺材的叮当声,把母亲震醒了。这时,屋里进来几个人,有人说道: “首长,她可能不行了,我们刚问过她还想吃点什么。”原来,作为丈夫和领导,我的父亲刚刚从朝鲜前线回国来看望我母亲,战友们都以为这或许是他们夫妻的最后一面了。由于采取隔离措施,父亲只能在窗外守望着,母亲那颗年轻的心脏依然在顽强地跳动着,此刻父亲心情沉重,百感交集…我父亲龙康祖籍山西省五台县。
(作者常海亭的父亲)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山西全境,17岁的父亲在哥哥带领下拿起武器与日寇抗争。在一次遭遇中被打散。他忍着病痛和饥饿开始了寻找抗日武装的艰难历程。終于在1938年春来到晋察冀军区参加了八路军,见到了聂荣臻司令员。从此,8年抗战,解放战争,血雨腥风,九死一生,他是共和国的幸存者。回想起刚刚经历的朝鲜战争牺牲的那么多战友,痛心,惋惜啊。他们中有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幸存下来的老红军,有与日寇血战8年的老八路,也有解放战争中拼杀过来的战斗英雄。更令人痛惜的是那么多年轻人才十七八岁,他们还没有结婚,没有后代,他们的父母还在家中等待。他们是在哪一次战斗中牺牲的?阵亡时有多么壮烈?多么悲惨?他们都埋在哪里?这些已无从查找了。母亲那颗年轻的心脏在跳动着,奇迹出现了…母亲活了。
(作者 常海亭)
1952年我母亲随部队驻防秦皇岛,1954年转业到市公安局工作,她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自己的抗美援朝战争经历,她把对战友的思念深深的埋在心中。战争给母亲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也让母亲变得更加坚强。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面对文革中失去工作的窘迫和委屈,还是战争年代留下的一身伤病的困扰与折磨,母亲都从未抱怨,从未落泪。如今我母亲生活在河北省军区干休所。她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她时常关注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60年过去了,那些一同赴朝作战,却再也没有回来的战友们,仍是母亲心中刻骨铭心的思念。
作者/常海亭(中间) 朗诵/赫宝庆(右一)与战友合影
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卓绝被授予特等功臣的“特功一连”。本文作者常海亭曾于八十年代初任该连连长。主播赫宝庆任指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