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化文艺人才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是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阵地,是文化文艺人才人格塑造、个性发展、专业习得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场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相关院校、专业打造成高水准的文化文艺教学平台,为在新时代新征上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积蓄有生力量。
重视对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继承发展,突出文化育人理念,强化文化文艺人才培养能力。在高校文化文艺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必须一直贯穿于专业理论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中。一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基础。不断学习和掌握前人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成果,深入挖掘其价值,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优质形态,并且将之广泛传播、传承,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艺术知识,吸收多种艺术的精华,培养学生通过艺术手法对文化价值进行表述,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二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艺术创新能力。要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性,高等艺术教育既要保持口传心授的传习教育,又要着眼未来,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打造文化艺术创新的孵化基地,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从培养优秀文化文艺人才这一目标出发,保持高等艺术教育的前瞻性和卓越性,更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融合,提升艺术教育质效。通过让艺术创新有效融入艺术学科教育体系,切实提升课程育人水准。推陈出新,在原有的文化艺术成果基础上形成新亮点,并将艺术创新成果融入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架构和实践教学,让青年学子沉浸其中,自觉追求融理论、研究、实践、技能于一体的成长成才模式。三是强化教学评价。任何一种有魅力的艺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把教有定法与教无定法统一于“创造性地教”与“创造性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适时更新综合评价指标,促进教学相长,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艺术教育的魅力,提升艺术学习与实践能力。
重视在全媒体语境下改进教学方式,适应新型媒介生态环境,着力培养全媒体时代的文化文艺人才。立足于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和文化博弈中占据先机,不断更新数字媒体时代的文化文艺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理念,设置培养目标,构建稳定的培养结构和课程体系。一是建设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从树立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入手,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打磨,增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团队在优化跨平台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动力,形成一整套创新型艺术教育方法和实践成果。二是应用好先进技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不应单单是“艺术欣赏”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技术技能”性的教育,要让学生主动拥抱新技术,亲身参与艺术创作过程,感受先进技术带来的艺术体验,增强学习“技术+艺术”的紧迫感、主动性,练就过硬本领,真正能够在全媒体环境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把握好艺术创意创作的尺度与温度。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限夸大和依赖技术,淡化和轻视艺术本身。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与创作中抓住艺术最本质的核心,通过深入地观察生活,再加上技术,最终用新媒体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
重视跨界融合与协同育人,引导学生成长为复合型文化文艺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艺术早已渗透到生活与生产的各个领域,艺术应用与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艺术学也因此变成一个强调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是推进以艺术学课程体系层次化与模块化为特点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搭建实践平台、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保障体系等举措,更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的跨学科复合型文化文艺人才。二是强化协同育人,促进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推进校企、校际和国内外交流合作,鼓励相关文艺团体、教育机构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加强实践、个性化培养等方面,与艺术类院校、专业展开合作,在产教融合中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实习实践,不断提升艺术教学吸引力,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三是注重文旅融合。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强调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要求,在国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既彰显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又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艺术教育理念的迭代,促进艺术学科的整体发展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把教学力量汇聚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驰而不息深化艺术教育改革,让今天的学子成为明天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中的生力军。(王晓华)
- 两会聚焦 | 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以国家版权保护非遗传承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北京的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北京的职责。北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它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同时向世人展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独特城市特色。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以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为主业的版权开发与保护单位,隶属中央宣传部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协会理事会领导,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为业务主管,多年来一直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非遗传承国家版权行业中具有较高地位,依托国家优秀文化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度挖掘独特的国家文化主题符号和标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版权保护非遗传承发展。
- 两会聚焦 | 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建议加快推进《非遗传承技艺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制定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技艺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保护非遗传承技艺作品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中,因非遗传承技艺作品利用和保护而关于非遗传承技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专门法规,非遗传承技艺的收集、整理、传承、利用、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等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转化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制度建设纳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进行整体部署。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推动完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国内立法,着力解决我国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利用、保护和弘扬等方面存在的版权问题”,推进非遗传承技艺作品版权的法律保护,加快推进《非遗传承技艺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制定进程国家版权保护助力非遗技艺作品传承发展,有助于推进非遗传承技艺作品版权的法律保护。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创了中国模式,积累了中国经验。非遗保护传承深入人心、利国利民、成效斐然。”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建议全面分析、研判非遗保护工作成效,紧密围绕我国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全面推进系统性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