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学老师
文:穆孟田
七十年代,即: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我就读于原怀德县(现公主岭市)玻璃城子中学,是首届高中毕业生。

玻璃城子虽然人称“北大荒”,但教育一点也不落后,人才济济,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初中阶段任课的有,资深学者于凤岐老师、李延芝老师、宋玉莲等老师;高中阶段任课的有,谭俊贵老师、张培元老师、阎广玉老师、孙兴良老师、王凤江老师、姜士春老师、张春林老师、王生老师、王德仁老师、谢光复等老师;校长是当地有名的资深学者徐青。我们同学之所以能有今天,是与徐青校长和上述这些老师分不开的。他们不仅教我们学文化,还教我们做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

于凤岐老师,教我们初中语文。和我在柳条小学初中带帽时的于洪泉老师好有一比。老师教学语言非常丰富,成语备得滚瓜烂熟,歇后语脱口而出。不仅如此,老师还是活字典,我们随便问哪个字,老师都能认出来。我上高中时,老师就调离了中学,后来又去了阿荣旗,九十年代在教育岗位退休。今年虽已八十五岁高龄,但依然是:
一日三餐饭,饭后一杯茶。
闲来去散步,无事忙种花。
老友常相聚,感情纯真佳。
社会活动多,老树发新芽。

宋玉莲老师是外地人,但语音很准,宋老师也曾教过我们初中语文。记得老师给我们讲《一块银元》时,由于朗读带有感情,把同学们都感动地哭了。宋老师现居公主岭市,也八十多岁高龄了。却是:
年龄逾花甲,心态似朝霞。风趣精神抖,谁人能不夸。
当年小青年,授课顶呱呱。老来子孙贤,美德传万家。

教我们高中物理的老师谭俊贵(谭洗尘)、数学老师张培元,都是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毕业后分配到玻璃城子中学任教,几年后就调回了老家。当时我们没有教材,老师就是活教材。谭老师和张老师是夫妻,都是天津人,授课语调非常好听,同学们都特别爱听两位老师的课。二位老师的付出,不仅提升了玻璃城的教学水准,也培养了一批社会有用人才。二零一七年,我曾给天津市教委写过信找二位老师,回话是查无此人。谭老师和张老师我算了一下,应该是七十八岁了。
我对谭老师的评价是:
当年是精英,老来赛黄忠。
瀚墨奇才展,妙语畅心声。
雄怀大志向,术业有专攻。
品德多高尚,人赞君子风。

对张老师的评价是:
青春有志,与人为善。
德高是师,身正为范。
乐观向上,阳光灿烂。
夕阳西下,风华百年。

教我们高中化学的是王凤江老师,四平师专(今吉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对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不管学生问到哪方面的知识,老师都毫不保留的告诉,并多次星期天给我们义务补课。老师今年七十八岁了,现仍居玻璃城子。二零二一年,我写过一段话,以表达我对王老师的敬意,即:
学业有成传师道,讲坛培育李和桃。
粉笔书写分子式,教案绘制周期表。
春深向晚有余辉,品茶拾柴种花草。
初心不改人依旧,读书阅卷空闲少。
王老师有去城市工作的机会,但他更热爱小镇的学生,还是留在了农村,尽享田园之乐。老师的晚年生活非常充实和幸福,用八句话形容,即是:
海棠花开飘清香,枝繁叶茂换新装。
门前老柳嫩枝发,庭院主人更风光。
花开花谢心依旧,院植五谷并杂粮。
玉米饼子葱蘸酱,红烧辣椒豆芽汤。
教我们高中语文的是四平师专(今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孙兴良老师。老师虽是理科生,但文科也特别突出。校领导就是看重他的文学水平,才让他改教语文的。当时教学大纲规定不讲语法,但孙老师考虑语法的重要性,顶着压力给我们讲语法知识,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老师今年八十一岁了,身体依然健康。老师是走“五七”道路,从双阳师范学校下放到农村的,现仍住在玻璃城子。真可谓:
虚心好学,勤奋并敬业,欲将青春献祖国。为人师表是典范,谁不夸,师是伯乐。退休不停歇。老守田园心愉悦,自赏小院阔。晨起闻鸟鸣,饭后看书茶水喝,享受天伦乐。

教我们高中历史兼俄语的是阎广玉老师,他早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老师知识渊博,授课能深入浅出。当年阎老师给我们讲近代史,至今已五十年了,但他跟我们说的近代谣,使我终生受益,至今我还能完整的背出。即:
雅太雅太洋,中法中日狂。
戊义双运动,辛亥满清亡。
袁贼窃国卖,纷争乱北洋。
十月炮声响,五四新曙光。
二一建了党,八一在南昌。
三一东北陷,三五军北上。
三七芦沟桥,四五日本降。
内战胜利后,全国得解放。
以上短短几句话,包含着十几个大事件。想我们敬爱的阎老师,青春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玻璃城子小土城,晚年四平师范学院(现吉林师大)退休。正是:
分明栋梁材,青春土城栽。
学富满五车,壮志难抒怀。
欣逢有伯乐,花香引蝶来。
暮年发余热,师院筑高台。
教我们初、高中地理的是张春林老师。张老师早年白城师范毕业,是当年怀德县(现公主岭市)地理教师的姣姣者,人称“地理通”。
地理虽是副科,但张老师把课讲活了,同学们非常爱听他的课。他自制教具,在黑板上挂一地图,目视学生,嘴里说到哪里,教鞭就指到哪里,特别准确。老师不仅讲地理位置,还能把政治、交通、文化等各方面交待的特别清楚。听老师的地理课,使我们“北大荒”的学生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心胸更开阔。
我对张老师的评价是:
数载耕耘有绝活,博学多采低调过。
远近闻名地理通,引导学生开眼界。
一支教鞭行云笔,三尺讲台唱颂歌。
祖国山河多美好,天时地利人和谐。
教我们高中体育的有两位。一位是年轻教师,一位是中年教师。
年轻有为的王德仁老师,公主岭师范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了玻璃城子中学。王老师比学生大不了几岁,我们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上课时他是我们的老师,教我们广播体操等。下课后我们是好朋友,他和同学们摔跤,有说有笑,没有一点架子。同学们会“就地搬砖”、“黑狗钻档”、“兔子蹬鹰”就是跟王老师学的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老师改行当了公安。正是:
教书育人奉献,与生打成一片。
强身健体为重 ,不畏三九严寒。
纵然立定志向,改行人民公安。
刻苦砖研业务,堪称文武双全。
人到中年的谢光复老师,是四平师专(今吉林师范大学)的体育老师。一九六九年,四平师专解体后,由党委书记刘文带队,走“五七道路”来到玻璃城子。原怀德县委常委(今公主岭市)统战部长许芳,时任玻璃城党委书记,非常重视人才,不但没有冷落这些知识分子,还充分发挥师专人的特长,让他们在北大荒大显身手。正是这样,师专的体育教师谢光复,被安排到了中学代课。使我们当年的中学生,有幸成了大学教师的学生。谢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教我们正步分解动作,圃匐前进,跳高、跳远,打行李,一色军事化模式,没有一点含糊。就是和民兵一起野营拉练,都走在了他们的前头。由于谢老师的严格训练,同学们都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好习惯,而且终身受益。
1972年,四平师专恢复办学了,老师又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四平师专更名为四平师院,老师是在四平师院退休的。正是:
人生征途不平凡,插队落户天地宽。
不与人争名利苦,乡村教育添瓦砖。
育李培桃数十载,励血教坛不知倦。
峥嵘岁月成往事,桑榆师院续新篇。
每位老师都有每位老师的特长,赢得了学生们的非常尊敬与浓墨重彩的铭记。比如,姜世春老师、王生老师、李延芝老师。三位老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敬业精神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和同学们的话题中。
忘不了,爱穿白鞋的,给我们代课的“五七战士”吴际君老师和骆万泉老师;忘不了管后勤的段长富老师,团委书记魏希和老师;忘不了给我们讲过俄语课的高德林老师和临时教过语文的吴培老师;忘不了教音乐和写美术字的马福老师。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授业解惑者,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激励陪伴者,是我们回忆过程中的景仰感念者……

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更需要有一位好的带头人,这个好带头人徐青校长当之无愧。当年的玻璃城子穷乡僻壤,教育环境特别差,设高中班谈何容易。而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和背景下,徐青校长不仅积极抓教学、抓质量。还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专长和积极性,老师认真教,学生刻苦学一时蔚然成风。全校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享受着美好的校园时光。在全力抓教学的同时,徐校长还不忘给学生创造春耕、秋收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不忘组织学生和公社民兵一同野营拉练的机会;不忘提倡在学习中树立学雷锋做好事的机会;不忘组织学校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本地先进人物的机会;不忘组织学校师生篮球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得到了发展。
时间,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会考验最暖的陪伴。走远的,只是过眼云烟,留下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情缘。常言道:人皆有师就当爱,油然敬慕感师恩。
我是感怀师教之恩,才重笔抒情,声声赞叹。我的中学老师,人人如烛,不惜燃尽自身,竭力照亮他人。思量中皆是恩德,一生一世,永不忘怀。老师们德高才深,实乃吾镜也。他们古稀暮龄,不减初心,正德旺盛。文尽美,难能可贵,绝非常人所能及!
我的中学老师,到此写作完毕。我终生感谢我们的老师,怎奈纸短情长,用多少笔墨都表达不尽我对老师们的爱戴和尊敬……
2021年5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