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作协成“坐协”
作者:饶晓辉(江西)

通常我们在阅读报刊或一些文学平台的文章时,总能在文末的作者简介里,看到其冠以“某某省或某某市县作家协会会员”等字样。其实,这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它既是像作者的自我介绍,更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褒奖与肯定。但现在问题是,各地区各级别的作协里,不乏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依愚之见,充其量也就是叫作者而已。

作家与作者,仅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何为作家?就是以写作为主的文学创作工作者。当然,更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盛名成就的人。因此,一般能被称为“作家”的人,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出版发行,影响力大,被人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相对于“作者”一词而言,“作家”一词的褒义明显较强,所以这词很多时候会被用作为一种客套敬称。前时的NN多年,包括现如今,数位已在作协“圈”里颇有成就的友人,总是邀我加入。或许是我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不够格,又抑或是不太喜欢别人对自己这样客套的称呼。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入伙”,但很安于现状,想到哪写到哪,还是随心所欲的好!

作家协会,故名思义,就是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一群人组成的一个文学交流团体。而不是据我所知的一些作协以游山玩水的名义,采采风,开开会,事后瞎逼逼几句。说到底,作家是要靠去创作而成的“专家”,而不是坐着就能成“家”的。但愿受人仰慕和尊重的作协,不要成为被人鄙视的“坐协”。作协会员中的一些滥竽充数者,也不要因为缴了几百元搞个会员证而张扬的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要在市县小报小刊发几篇(首)小文而互相吹捧,得意已成作家,这是对文学的一种“盲玩",糟踏文学!
谦虚、刻苦、老实、执着地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艰辛创作,作好作者,再向作家队伍靠近!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