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侨都文苑】
[现代诗]
清明追思
静思(广东)
清明时节,淅雨蒙蒙
行人匆匆,燃香祭祀
来此山中
看望生养我的父母
只见一堆黄土
隔恍如日
已远行他乡五载
仿佛如昨夜未醒的梦
回忆往昔,相思连绵
音容犹存,触动孤心
含辛茹苦养育了儿女
饱尝人间辛酸和沧桑
旧日远去的背影
依然如此清晰浮在眼前
一朝回味
思念永恒
一束束菊花
寄托着远方千年情缘

情人节致同龄人(外一篇)
加拿大(马国亮)
都是一帮耆龄妪翁了,
步履有点蹒跚,头脑有点呆,
情呀,挂在苍桑上逐渐晾干。
有时指点江山,哼几句激扬文字,
那是余热尚在,渲泄愤世嫉俗的感慨;
有时回首童趣、梦见桃之夭夭的粉彩,
那是春心未泯,嗟叹少艾不再;
有时笑脸盈盈,询安问候,
那是以礼相待,情谊长载;
有时装傻扮懵,眼睛半闭,
那是宽容忍耐,避免伤害;
有时藏拙秀美,自得愉快,
那是排烦解忧,豁达心态;
有时问药求医,循道养生,
那是生命的锈斑,岁月的无奈;
有时琴棋诗画,各附其好,
那是情有所寄,风雅犹在;
有时音信全无,形同潜水,
那是沉默的委婉,抑或网络不佳?
忽然,人海里冒出一个泡泡:
我安好着呢,还健在!

[平台诗话]
"悦"读篇
闲暇,喜欢到各个诗歌台浏览,诗作的素质各异。有的帖子,真的不屑展开一看。近无意间打开《百味诗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诗者普遍水平不俗,评者扼要中肯,"悦"读中,得益匪浅。其中有一首七绝吸引了我,作者田幸云,(她的《长江赋》曾获台山精武会征文优秀奖。她的作品不时在其它平台看到。)不愧为古体诗词的佼佼者,每着笔,必具素质、分量。
藤蔓依依花自呵,三三两两结丝萝。
经纶妙漫藏佳趣,到老方知牵挂多。
以上为她所写咏物诗《丝瓜》,以物喻人喻事喻理喻义,写过该类型诗歌的作者都有同感,写易,但难求好的艺术表现效果。丝与思谐音,全诗以思为意,状物构句丝丝紧扣。"藤蔓"与"经纶"是何等曼妙的譬喻,瓜耶?人耶?混然一体,更能引起共鸣的是牵挂、思念,"到老方知牵挂多"上了年纪的人,更能体味结句的分量。"请君反复仔细看,横也丝来竖也丝。"就如我到了知天命之龄,才体会出"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妙处。
还有一个名不经传的作者,写了首题为《体检》的七绝:十分手段验周详,养性修身信有方。尝过人生千百味,依然一付好心肠。
乍看去,此诗平白无奇,但可贵的是言之有物,以体检这一日常事入诗,赋于丰富的內涵、辽远的外延。将作者那种"养性修身"的自信、欣慰之情表现得恰到好处:"依然一付好心肠"。尝千百味之后,身体尚好、品性不改,不正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么?

[随笔]
可虑的瞎捧
方闲 (美国)
2022年12月,加拿大文友转来一篇网文,所报道的事件发生在同年一月,虽非新闻,但发人深省。
事情是这样:四川水井坊有限公司发起并出资,建立“第一坊金逸奖”,为的是“展现最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其中一项——“艺术贡献奖”,颁给作家贾平凹。不是一纸连镜框加起来成本不过一两百块的奖状,而是人民币一百万,加一公斤黄金打造的奖杯,论丰厚在国内首屈一指。如果所奖励的是贾氏的文学成就,那么,再眼红也闭嘴。但和文学无关,理由是:贾主席的“书画自成一家,既有形又无形,既敦厚又酣畅,既苍茫又质朴,既是作家又是书画家,在文化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别以为主办方有眼无珠,在专业、非专业书画家无数的国度乱点鸳鸯谱。人家是反复权衡后,择定效应的最大公约数的。且想想,书画家乌泱泱的一大片,遴选有许多角度,如裙带、权力、成就、名气、资历、派系,牵涉到多少利益?无论推哪一位都难免后患。省事的是跳出既定圈子。此举的逻辑和“鹬蚌相争”类似。
贾氏要权有权,要名有名,又确实写了不少字,画了不少画,办过个展,市场能卖。假设我是此坊的董事长,也会拍拍出此招的“高参”的肩膀,说,你真行。评选的核心圈最后圈定前,可能也考虑过国级、副国级、中宣部长、协会主席一类大人物。有什么比权力伟大?平衡术加媚功,乃是在中国取得成功的首要本领。
问题不在主办方,而在领奖者。贾氏如果缺钱,连在西安某高档小区买一个单位的首付也没着落,又十分眼馋黄澄澄的金子(先前的乡村婆娘,到手后拿去熔掉,用来镶两排光芒四射的金牙),那是情有可原的。而他,以文坛霸主之尊,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稿费、版权费源源不绝,不说是作家中的首富,天天邀大群朋友吃羊肉夹馍也绝无问题。既如此,仅从“面子”考虑,也不宜拿奖。对上台,并非半推半就,而是坚辞,即使董事长率评审团强烈呼吁,上门敦请,形同绑架。因为领了,会被天下耻笑。如果有信史,将在上面留下污名。
那么,为何贾主席一本正经地把奖杯拿在手,向全世界亮相呢?他认定自己的书画确确实实登峰造极。名至实归,舍我其谁?这一认定来自何处?贾氏可是睿智者,写了多少文字,教人处世,教人做人,阐述人如何建立自知之明,早已赢得无数赞誉。原来,教他出尽洋相的根子,在普天下无边际、无底线的长期吹捧。多少年来,贾氏案牍劳形,投入文学创作之余,作为玩票、遣兴的写字画画,获得海量的赞美。不但外行,连专业评论家也以比他自己领奖更庄严的姿态,把“贾主席书画”吹上天。而况,在唯名气是问的书画市场确实抢手,卖得出高价,于是,由不得他不入彀。
而人性,概莫能外的人性中,有一最难摆脱的软肋——受不了瞎捧。即使是马上得天下的雄才大略者、最清醒的隐逸之士,初期也许抵受得住,但最后,沦陷是必然的。终于,老子天下第一了,任何最高级头衔受之无愧了。谁要不识时务地戳背脊,那是妒忌,是阴谋,是受不怀好意者教唆,必须果断处置。而中国最不缺的,是善体人意的奴才。发现及提防异己,打击讥评者,干掉反对者,这些脏活,和堂而皇之的歌颂一样,哪里要主人动手?打个眼色就行。然而,等着他们的是悲剧的终局。
一句话,无论是谁,都经不起瞎捧。如果你要在人间和历史留下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和良心的记录,务必慎之慎之!


[寻找侨都他乡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 (散文)
(加拿大·庶人)
一个叫丁龙(译音。英文串写为Dean
Lung)的中国人,他是个身份卑微、平凡的"猪仔"华工,但他捐资设立汉学的传奇故事,备受世人的瞩目。美国人为搜寻他的人生轨迹,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是全美最早设立的汉学系,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首块园地,是因丁龙的心愿与捐助而始建的。胡适、冯友兰、徐志摩、宋子文、马寅初、陶行知、闻一多⋯⋯在那里留下足迹;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张国焘……在那里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的口述实录。

我最早看到丁龙的故事,是在我初涉互联网的时候。它象一个美丽遥远的传说,也象一朵轻轻飘过的雲霞⋯⋯
说的是十八世纪中期,在古老的东方,一个被当做“猪仔”卖往美国做劳工的中国人,在异域谋生的周折中,做了一个家傭。这个主人就是绰号将军的美国大亨卡朋蒂埃,他是一座叫奥克兰城市的市长,权财显赫。这个中国仆人克勤克俭,淳朴忠厚,心地善良,博得了主人的敬重。主仆相处日久,情感愈深。也使这个主子知道了,世界的东方,两千多年前有个孔夫子,是中国人。说到丁龙的品格,他这样写道:
“不错,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从宗教、信仰的高度,他把这位忠仆的品性、人格赞誉得太完美了,可与世界上的伟人、哲人并论媲美。也因为有丁龙的感染,他对中国特别有感情,当年广东的岭南医学院的捐款榜上,就有他2.5万美元的捐赠。
主仆关系、情感升华的催化酵素来自文化、思想的交流。从主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关系已蜕变成知交。丁龙的理由,是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为促进中美两国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做点事。
丁龙并不是知识分子,也许对孔夫子也知之无多。但是卑微如他,却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品格感动了人,作出了贵胄王公、雅士鸿儒都难望其项背的奉献,穷一生大部份的积蓄,捐出一万二仟美金,在美国的著名大学设立汉学,且在排华情绪、政策甚嚣尘上的时候。仆愿主随,卡朋蒂埃捐了二十万,指定以丁龙名义,并留继续跟进的意愿。难怪乎当时高贵尊严的慈禧太后,位极人臣的总理大臣李鸿章、炙手可热的驻美公使伍廷芳,都来称赞并参与义举。这不是传说,而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史实。这也是美中都苦苦追寻丁龙去向的原因。一个平凡的人,做了一件伟大、高尚的事之后,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的学者、关注者,翻遍所有的相关他的档案,扑朔迷离,众析纷纭,都没有一个确切依据的结论。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个他到底归根何处?最近,相关丁龙的身份有了新的发现。今年4月,一位对寻找“Dean Lung”锲而不舍的学者——南部非洲专家学者工程师联合会的陈家基教授联系上台山市侨联负责人。通过阅读陈家基教授介绍的学者王海龙先生撰写的文章《一个中国仆人的美国传奇》,台山市侨联发现,捐献巨款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讲座的“Dean Lung”是广东人,并且极有可能是台山人。此事引发CCTV的关注,特派记者到侨乡台山调研,拍录的《新闻调查》视频在央视十三频道向全球播放,在众多的辅证资料的承托下,丁龙终于在历史的沉淀中浮出来了,印证着陈家基教授的分析推断,丁龙就是台山市白沙镇下屯乡千秋里人。并非姓丁,亦非姓龙,他原姓马,名進隆。(乡音与英文Dean
Lung极相似)根据台山人伍盘照(Ng Poon Chew)在旧金山创办的《中西日报》1901年8月21日刊出题为“业名进隆”的报道,将Dean
Lung译为“进隆”。他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与美国存档资料一致。)18岁左右(光绪元年,1875年)经加拿大温哥华登陆,随即转到旧金山(三藩市)。他曾在旧金山住过一年,受雇于名为Carpentier(外号“将军”)家当仆人。随后跟随卡朋蒂埃到纽约。中间曾经两次回国。有说法他曾随“将军”到香港。根据1901年10月13日的《纽约论坛报》的说法,Dean
Lung“结了婚,有三个小孩”。估计他的家庭是在中国而非美国。1905年(光绪31年)6月27日离开纽约,第二年(即1906年,光绪32年)返回中国,落叶归根梓里,他在那里生活了卅年,1936年离世,享年七十九,他的墓碑刻其名号:馬万昌。(乡俗,男丁娶妻立室要按辈份排序更号,他属昌字辈。翻查其家谱,进隆、万昌两个名字均显现。)美方亦有丁龙离美归中国记载,1906年12月27日,哥大校长在给卡朋蒂埃的信中,感谢对方告知Dean
Lung和Mah Jim(台山另一位与丁龙同事的华工) 此时都在中国。但单凭一个中译英的名字去查找,对号入座是多么艰难的事,尤其人名、地名的对译,亦无规范可循。况且,那年头赴美加的中国人,身份证件上的名字好些是冒名顶替,是买别人的"出世纸"出去的。丁龙一一马进隆一一马万昌,三个不同的名字划上等号,尚欠缺有力的原始证据。据白沙文化站干事黄祥光讲述,为寻找丁龙,白沙镇成立一个微信聊群。网络神通,视野开阔。他们先后从马嘉燕(维硕的孙女,也就是进隆的曾孙女,旅美)处获得三封珍存的信件,一是维硕(进隆的小儿子)七二年写给儿孙的家信。信中向后生辈忆述父亲卅年美国生活的经历,与美国相关丁龙的存档资料吻合,当然也是他听父亲口述的。另两封是卡朋蒂埃写给进隆的英文信(连信封),怀旧之情在字行间流淌:⋯⋯三英里长的丁龙路是该州公认最好的公路……。信的结尾情深款款的对远在中国的故人呼唤"尽量再来看我一次吧!"马万昌后来有无回信、有无践约赴美探访,无从考证。这三封信,无论如何是寻找丁龙的突破口。现代科技加上权威性的鉴证,丁龙、进隆、马万昌是同一人的结论,为期不远。凭我的感官,已是三位一体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真相不负众望求。一个美丽遥远的人物传奇,竟发生在我们的家乡邻村千秋里,竟如此零距离的亲近,马进隆的后嗣,竟与我们的生活轨迹有交集点。读小学时的下屯学校距该村只有半里之遥,不时跟同学到该村玩耍,还有偷食那里的杨桃的劣迹,兴许是进隆公栽种的那棵也未可定呢。跟随屏幕上的视频,我愰如置身其间,在曾经熟悉的地方探访,银屏中一个个乡里的身影依稀可辨。已故去的前辈,也在记忆中鲜活起来。马万昌是我们德高望重的马氏宗长呢,他的小儿子维硕、(生于光绪三年,1907年。)小女马超英、长孙马华礼,(生于1923年。任下屯小学校长有一段好长的时间。)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曾经是我的兄长、姐姐们小学时的老师。都是学渊道厚、行端品淳、心善颜和的师长。虽已先后作古,风范可敬可循,这自然与良好的家庭教养、基因的秉承相关。据我所知,进隆公一生共生养两男四女,迄今有许多内外孙子、曾孙、玄孙分别居于美中不同的地方,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精彩。也希望他(她)们提供更多的与先祖进隆相关的资料、趣闻轶事,使这个传奇人物更加丰满、实在。
愿进隆公的功德如故里之名,留芳千秋;祈其后嗣,兴旺万昌!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中小学生写作園地简介:
中小学生写作园地、是我艺术社培训未来作家诗人的重要园地。
我们实行一免费二修改三发表的辅导方法:为国内国外华人子弟服务。
我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辅导方法新颖,深受国内国外华人家长和学生欢迎。
请投稿:
微信号:R6049931328 许先生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机构:
精武会驻文艺中心副会长:李剑昌
顾问:
许湛荣、伍蓬莱
主任:林敬照
副主任:伍国胜 梁少华
常务理事:林敬照 伍国胜 梁少华
刘质坚 陈绮娜
理事:梅如柏 周慧君 陈泉声
魏台平 甄春花
秘书长:林敬照(兼)
财务:伍国胜(兼)梁少华(兼)

主编:许湛荣
副主编:冯艺儒
执行编辑:陈绮娜
责任编辑: 甄春花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与您相约
投稿微信:R6049931328
领取稿费:Chen18128290208

请点击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投稿须知:
作品:原创首发+照片+自我介绍(文责自负)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平台赞赏费用即为稿费,其中50%归作者所有(赞赏低于十元和一周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基本运营)。凡在《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平台》发表过的优秀作品,本社将向各地报刊、杂志等纸媒推荐,并定期整理成文集出版。
敬请各位可爱的人儿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版面设计:陈绮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