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胧•辽远•朗晴
——读卡夫不卡的诗想到的
尚丽清
题记:如果羽毛相同的鸟在一起飞,那说明它们学得就还不够。
——罗伯特•哈尔夫
有诗可读,是一种愉快;有好诗品读,是一种享受。诗歌是最能体现个性的文学样式。我读卡夫不卡的诗,似乎读到了其较有潜质的信息:初期多为个人情怀的抒发,成长路上自觉观照社会,并且,步入诗艺的进一步追求。
《深秋雨雪》,是我关注卡夫不卡的初始。
深秋雨雪
许多意外的收获
在这场雨雪后
雁过留声
日子却悄然没有回头
又是深秋
好像应该说些什么
对生活
这些话
随着苍茫的夜雨
夹着雪
消失在水泥的丛林里
当艰辛烘干了潮湿
孩子睡梦中的脸
依旧绽放着甜蜜
2015.11.5夜

首节:入笔点题。“许多意外的收获/在这场雨雪后”特定的时间:深秋,收获的季节;特别的环境:雨雪,触动情思飞扬的闸门;“许多意外的收获”,诗眼:自然引起阅读兴趣,引领读者去找寻诗人那“意外的收获”。而且,奠定了作为诗歌应有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雁过留声/日子却悄然没有回头/又是深秋/好像应该说些什么/对生活”
“雁过留声”,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子,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意思:人虽然走了,其名却让人难以忘怀,如同大雁飞去,留下其鸣之声。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做些有益于后人之事。“日子却悄然没有回头”似为赘言,却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间感到了时光严守底线,决不特惠任何人的无情。“又是深秋/好像应该说些什么/对生活”,令读者慨叹:生活,何其多元宽泛!何其五味杂陈!何其曲折深邃!这“好像”,暗示作者对生活有太多的感言,但已有有苦难言之铺垫。
有一段我们更熟悉的文字出现在脑海: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些话
随着苍茫的夜雨
夹着雪
消失在水泥的丛林里”
“水泥的丛林里”:其一,象征高楼大厦拥挤的城市;其二,暗示“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明争暗斗的现实生活,应是诗人在雨雪霏霏的深夜苦闷的根源。“苍茫的夜雨/飘着雪”,内心是无限的迷茫、无限的凄冷与无限的纠结。而那想说又没有说的,“消失”的去向,暗示着生活艰辛耗尽了许多纯真浪漫的情怀,这欲言又止的朦胧超过了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郁结在心,叠加着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然,既已“消失”,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便宣告结束,心灵在苍茫的雨夜苦苦挣扎后拥有了归途。“孩子睡梦中的脸/依旧绽放着甜蜜”,再次运用象征手法,展示诗人对生活重拾信心: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去追梦,将会甜蜜自己的人生。情绪之复杂、深邃,又仿佛是语言所说不出道不尽的。正如诗家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能够表达出情景,但表达不尽情感,言外深情,只能意会品味。

蕴藉升级至朦胧,可谓喜忧参半。喜者,思想趋于深刻;忧者,远离受众群体,孤芳自赏。此似乎是一道必经的坎儿。作为诗歌爱好者的我,也曾有过这般挣扎。
不过, 这里的朦胧,是诗人思索的象征,是内心的苦闷、彷徨、挣扎乃至坚定美好信念前行的历程。
全诗短小,凝练。于思绪的起伏间,但见所蕴紧扣怀揣梦想,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将永恒的主题——珍惜光阴,追求美好生活的主旋律自然夯实。
具有诗歌形象思维的雏形。诗歌的整体较有张力,给读者营造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虽也朦胧,但不令人费解,恰是内蒙古自治区老诗人乌吉斯古冷老师所言:“耐嚼”。“许多意外的收获”:对生存环境在深思后拥有了清醒的认知,对万丈红尘的纷扰选择了自持,对追求青春梦想拥有了更坚定的信念。该是作者 “许多意外的收获” 之于读者的收获。
信夫!“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黎巴嫩作家•纪伯伦)

同年诗作《雪后的冷》,当是诗人的自诫。
雪后的冷
每个人都是诗人
一场雪
就可以催动无数诗情
屋里那只苍蝇
窥见眼前的光明
它晓得
小雪时节的寒冷
毛茸茸的小狗
黎明前
结束了她一生的流浪
孤独的那只鹦鹉
无缘林间的飞舞
身体僵硬
半睁着眼睛
头朝着我教它说
“你好”的方向
2015.11.26
诗意虽有些浅显,直白,然,思想已趋鲜明。全诗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结尾鹦鹉之死的故事,告诫自己及所有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创作应直面人生,应关注现实存在,应具有人文关怀。此间展示着自我创作的方向:不步他人之后尘。

个人审美意识的转变
2017年8月5日发表于【内蒙古诗人作品联展】呼和浩特专辑的 《阴山日出》可见一斑。
阴山日出
无边的暗夜吞噬了暮色
星星正眨着疲倦的眼睛
他奋力酝酿出一丝血红
决意要把这个世界涂抹
峭壁中仍在酣睡的雄鹰
没有觉察到晨光之熹微
鱼肚白泛黄的娇羞
恰似一个顽皮的小男孩
逃出了温柔的呵护
曙光开始燃烧
沉睡的大地
抖落漆黑的外套
那鲜活的橙红,锻造出
一万零一把剑
直指
荒芜的阴山之巅
金銮殿山的峰峦最早接受他
锋利的亲吻
遥远的风已成绝响
梦想依旧抚慰黯淡的灵魂
你的橙黄是你的面目
我的黛青色亘古不变

视角定格在“阴山”,视觉分分秒秒锁定“日出”,进行诗歌创作中技巧的专项训练。
笔触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切入,历经冲决暗夜乃至日出。运用蒙太奇特写镜头“无边的暗夜吞噬了暮色”突出夜之黑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定格时间:“星星正眨着疲倦的眼睛”,天将晓未晓时分。
“ 他奋力酝酿出一丝血红
决意要把这个世界涂抹
峭壁中仍在酣睡的雄鹰
没有觉察到晨光之熹微”
主人公在特定的大背景下不同凡响地出场:那是经受了巨大鏖战后的背水一战。并且用象征力量、勇气和阳刚之气的鹰做对比:“峭壁中仍在酣睡的雄鹰/没有觉察到晨光之熹微”。鹰仅是在传说中的太阳神,而真正具有强大力量的是“阴山日出”。赏读至此,《阴山日出》的象征意义已悄然浮出水面:象征着内蒙古自治区在经过艰难险阻后将有奋力拼搏,将有崭新的篇章呈现。
诗的第四节、五节,借助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细腻描写日出前的云、曙光、大地,日出时太阳的颜色、光芒,铺陈、渲染阴山日出辉煌壮丽的奇观,特别是阴山日出的超强力度。然,已步上新的台阶的诗人,以观照历史的思想抒写自己面对感召的清醒认识:
“你的橙黄是你的面目
我的黛青色亘古不变”
结尾意味深长,令读者不得不体味其深意:象征内蒙古自治区历史的阴山,从古至今都拥有稳健的力量。而正是这亘古不变的如莽莽阴山的大众力量,托起了阴山日出的奇观。“黛青色”的深沉、凝重,恰是沉默如金的精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我们从作者致力于写景中,看到了诗人的转变:追求视野的开阔。
私下认为,诗歌创作最能体现其个人修为。作者的学识,作者的三观,作者的德行,一目了然。诚然,文学领域也不乏有才无德之徒。

拓展视野,技巧趋于自如
当一个人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努力挣脱泥淖,便是一种成长。当一个人能全力跳出小我,便会实现强大。当我们的感情深陷某些刻意朦胧的朦胧诗的多重暗示又不能求得明确答案时,我想,多数人都会在精神无端受困后选择放弃。而朗晴的天空正在自然导引我们的心灵走向。大约,这便是朦胧诗之后中间代诗歌流派的诞生。21世纪,庞大的诗歌创作群体中,中间代的诗歌风格,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不断前行。步入21世纪,一些作者在诗歌创作中自然吸取精华,实现兼容并蓄,技巧更为多元化,但主题不再是“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在理性化地摆脱朦胧。此亦是卡夫不卡关注社会个体、关注社会群体诗作逐步展示的特色。
疼 痛
通道街很干净
吹过的风,没有扬起尘埃
连树上的槐花
也飘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身影蹒跚而行
橘红色外衣,头顶几绺白发
他放下扫帚
在老树下蜷缩起身子
抽着烟打盹
不息的车流
一辆接一辆穿行而过
但这个世界仿佛
和他再没一点关联
这是他以诗对清洁工的描写:入笔以街道无比的干净间接描写清洁工的付出。第二节直接描写尽职尽责后的清洁工:劳累后的步态、休息时的神态。两节诗歌自成对比,自然烘托诗人观照社会底层的思想感情——“疼痛”。《疼痛》便有了双重含义:年迈人清洁一方街道身体的疼痛,诗人敬老爱老心灵深处的疼痛。以《疼痛》为题是诗人心砧的锤炼所得。
烧烤店
灯火阑珊
烧烤店即将打烊
桌椅归位
杯子洗得发亮
她送走最后一拨
说着醉话的客人之后
开始清洗地板
细小的腰身
斜着攀在拖把上
为挤出拖布里的最后一滴水
她好像正在使出一生的力气
这是他对餐馆服务员的描写。可见与《疼痛》 有共性之创作手法。时间节点皆属劳累的极点,描写亦是间接描写与直接描写相结合,于对比中烘托劳动者的艰辛。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疲惫至极:《疼痛》“蜷缩起身子/抽着烟打盹”,《烧烤店》“细小的腰身/斜着攀在拖把上”。
“形象思维,就是说对于要描绘的事物,脑子里有一系列具体鲜明的形象,而不是模糊的概念,更不是抽象的理念。” 秦牧《拓成功的新路 开一代的诗风》之所论,可为卡夫不卡追求诗歌艺术技巧的概括。
关注社会群体:
土默川的向日葵
”向日葵是太阳的儿子
也是痴情的象征
梵高的向日葵至今在燃烧
我梦中的向日葵永远在微笑”
正当读者为作者那似曾相识的诗句暗滋惋惜时,诗人的笔锋陡转:
”秋日的土默川上
我才发现,经历岁月的风雨后
它们并不仰慕太阳
而是背着太阳暗暗生长
像一个个思想者在低头沉思
默默忍受八月的骄阳”
读者转忧为喜,恍然大悟:之前的流俗仅为“发现”铺垫:诗人有超越传统文化的挖掘,有对群体劳动者独特的礼赞。
徐厌的由来
一个声称在内蒙古耗尽半生的人
在这个春天里预言般地说
——村庄会在喜庆中消亡
他甚至还说
赞美这个春天是有罪的
选择沉默是可贵的
绝不是昂贵的贵
更像是无声的哭泣
不管赞美还是沉默
结局都是一样
——慢慢厌恶
于是他给自己取名徐厌〔2022.3〕
《徐厌的由来》,我们不难读出作者是在借“徐厌”人名的由来,抒发与徐厌共有的厌恶。农村的拆迁改造,带给老百姓的伤害:丧失了祖祖辈辈情感的老家,丧失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
尼采言:“在对待戏剧及对待真实生活事件的两种反应方式:日神的——人格中为理智、受过训练的分析、理性及趋同思维所主宰的部分;酒神的——人格中为情感、直觉、超越限制之自由所主宰的部分。“《徐厌的由来》,其间展示着批判性思考,是一种日神式的心智活动,是仔细界定、描述和分析某事物。足见诗人已在追求诗歌创作中的思想性。
好诗,是自我的,抑或是大众的。朦胧的,是自己的眼睛;朗照的,应是读者的心。卡夫不卡在身体力行间求索着诗歌的表现力。

获提名作品
—— 《回味辽阔(组诗)》
2022年内蒙古诗歌排行榜获提名,展示着诗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当是以朦胧诗的象征手法为基石,寻求思想内容的深刻;摆脱朦胧诗的多层暗示,拥有大众化的审美;于形象思维的跳跃中,构建诗歌的音乐美。是思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刻的标志。正是小我多矫情,大我自纵舟。
(原载于北中国诗卷 | 卡夫不卡:回味辽阔(组诗)草原文学月刊 2023-01-04)
組诗呈现的画面,从《鄂托克的午后》到《 浑善达克之夜》;由《黄河凌汛》到《大黑河边》……读着读着,顿感作者诗心的稳健、敞亮、辽阔。是一种彻底走出来的快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抒发,是一种折射生活的艺术创造。
以诗记游, 移步换景,触景生情,诗随情汩汩而出。自然而熨贴,该是提名作品整体呈现的艺术特色。
回味辽阔(組诗)之一:
鄂托克的午后
“高出蒿草一点儿的人
也是鄂尔多斯高原的
旱地植物
在苍穹下,与蚂蚁并肩而行”
同样运用对比修辞手法,作者将人努力定位:是化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巧妙运作,且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精当描写。
“嘎鲁图的天鹅栖息了
远处喷发出硕大的火炬
篝火晚会上鄂托克姑娘歌声
甜甜的像两只调皮的小羊”
视觉中的形象思维,通感间的艺术创造,天地人和的特写,将诗人的游踪从“午后”绵延至夜幕降临。
“细腻的黄沙梁如触手可及的胴体
一万个太阳
在她们的身体里穿行
惊扰着静默”

这是我读卡夫不卡诗歌中见到的最大胆的形象思维,调动视觉、触觉、夸张、想象,抵达意象迭出,犹如巧手飞针走线,其技巧之娴熟,堪为实写与虚写相结合艺术效果之杰作。而沙漠的形、沙漠的热、沙漠的特质,淋漓再现。如此经济的笔触,谁又能不拍手叫好呢?
“烈日粗粝,腐朽的拴马桩伫立
并静静注视着
宥州古城墙上的泥土
带着鄂托克午后的悲伤
一起剥落”
沧桑感恰传达着历史的厚重感。一个民族的文脉亟待拯救,是诗人内在的使命感、责任感于“”带着鄂托克午后的悲伤/一起剥落”的外溢。
《回味辽阔》,画面着实相对“辽阔”,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作者还应有更辽阔的追求。不过,《回味辽阔(组诗)》整体语言的凝练令人欣喜。凝练,本是构成诗文的前提。而且,诗歌的张力渐增。张力,形象思维,以及思维内在的跳跃,构建内在的旋律,达成外部鲜明的意象,使读者走近你的诗,是在走近动感世界,有一种如挂杯香的魔力吸引读者产生共振,诗歌的双翼渐张。但距离好诗略有差距。好诗应具有鹰眼的洞察力、鹰爪的穿透力、鹰翅的感召力。
黄河凌汛
……
冰封的河面开始解冻
大块的冰互相碰撞,砰砰作响
碎屑卷入其中,翻滚漂移
几只驳船保持着沉默
当几位诗人来到这里的时刻
一块冰忽然在挤压中竖起
如白色的巨人发出低沉的怒吼
难道是我们惊扰了河神

林语堂曾经说过:“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幽默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方法。在诗人的笔下,幽默能够让诗篇更富有含蓄意味,更加趣味无穷。”而黄河凌汛的浩大声势于幽默风趣间撞击你的心扉。熟悉卡夫不卡的朋友定是会心一笑:不善言辞的人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却让人开怀大笑,是卡夫不卡独特的性格。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关乎作者的激情。 故而, 诗歌,无论古体诗抑或现代诗,皆应有气韵的自然流动。期待卡夫不卡的渐进。更期望卡夫不卡的诗歌能拥有自我独特的风格。
窃以为卡夫不卡的诗歌初期个人情怀,诗意虽有,然诗艺属起步。当下应属中期,是漫长的过渡期,思想逐步走向深度,审慎持重,但不再晦涩,愈来愈亲近着读者,朗照着读者的心房,诗艺也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巅峰期:仅属个人创作履历。无论纵比或是横比,皆不应属当下之评论范畴。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后人之后人认可。
2023.3.29第九稿

注:
卡夫不卡,本名张志刚,汉族。当过学徒,教师,现任呼和浩特文艺杂志社编辑。写诗,也写散文。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部分诗文习作散见于《鹿鸣》《草原》《新诗想》《作品》《黄河》《骏马》《这一代》等纸媒及微刊,散文《阴山羊话》曾被《散文(海外版)》转载。

作者简介
尚丽清,文学爱好者。有诗文集《偷一个太阳给自己》(1999年)、诗集《送一个月亮给知己》(2004年)、诗文集《踩着落叶走过》(2018年)。偶尔写点微型小说、微剧本等,入选多种文集。文学评论,在各种平台发表。2002年发表于《内蒙古电大学刊》的《中国的“诗体小说”》荣入“知网阅读”“道客巴巴”“掌桥科研”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