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观全球文明互鉴 771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世界百年未来之大变局正在风起云涌全球人,资本主义文明之衰败与全球文明之共鉴,西方文化价值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人类共同价值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已形成极大反差。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世界人民大和解、大和平、大团结正在中国智慧推动下破土而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谋求世界大同的政治先锋方略,一带一路也为世界经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些举措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文明以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等称霸全球几百年的绝地反击。
西方部分社会学家将百年来的世界乱象归结为文明的冲突, 对此观点我持坚决反对态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外乎文明与野蛮两种状态,文明犹如“君子”,野蛮犹如“小人”,而文明的“君子”往往“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内省外谦内仁外义,以“温、良、恭、俭、让”等之品德和谐相处,故君子与君子之间是没有“文明冲突”的,中国五千年文明从来没有出现文明冲突,而是文明思想一以贯之。而“野蛮”的小人却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而不周”,轻义轻情,唯利是图,他们声称“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在野蛮与野蛮之间发生冲突,正是如此!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野蛮向文明迈进,但近百年来西方人类利用技术优势向自然界及同类同时开刀,他们对自然界采用了破坏性开发,对人类采用了掠夺性殖民,这都已列人野蛮之属。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在哪里?在于“道术”之别,东方文化以道义为核心价值,西方文化以术利为核心价值,这就是文明与野蛮的思想界限。什么野蛮?野蛮与蒙昧、黑暗、原始等相应,是没有文化的象征。什么是文明?文是文化,明是明亮,文化明亮的背面就是野蛮黑暗。
文明与文化互为载体。文化本意就是文以载道,大化天下。“文”的目的是以文中道理来“化”教天下民心,是让道理灯塔般“明亮”于人世间的,这才是文明而化的本意! 即然“文明”的目的是“化导”天下从而使人类走向和谐,故“文明”与“文明”之间犹如君子与君子之间只有互助与默契,没有冲突与唯利。

东方世界五千年中出现的各种文明现象,如印度佛教文明,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中国的儒道文明,这些文明在唐朝时期极为完美和谐地共存于中原大地,祠堂、道观、佛寺、清真寺以及教堂,文明竞起,百花齐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东方文明百花争艳的思想基础。
西方文化是从西亚“闪姆”人的一神信仰中脱颖而出的基督文化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哲学、法律文化结合而形成的神权政治文化,经历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资本文化的洗礼之后,资本主义利益文化已成型为当代西方的领衔文化。
当今世界,基督文化、伊斯兰文化、太极文化三大文明鼎足天下,文明互鉴就是将主要文明置于同一全球平台上,任得“天下评说” ,或冲突,或大统,或三足鼎立。当然我们对于文明之解,不能拘泥于文字本身!因为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毕竟非常有限,大量的领悟来源于文字之外的规律性推定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所以古人以心传心,述而不作。全类文明必须抛弃一切非“文明”的因素来研究文明之共性,才能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文明“大统”的未来之路,这是世界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文明大融合的精神基础,也是世界人民大团结、大和谐、大和平之思想基础。虽然全球文明在多样化之下“和而不同”的道路会曲折离奇,但东方文明中儒释道回马等各种文化的融合智慧,冥冥之中已经为全球文明由文明冲突走向文明互鉴之路提供了某种道妙难言的借鉴与视野…


总编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
S·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3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