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年
儿时,我家住在清江万字口附近的西长街东端,在石码头小学(曾叫类式小学)上一、二年级时,常和三、二个小朋友在星期天跑到城南公园、都天庙街、实小、铜元局、大口子等处游玩,当时出于童真或探奇心理,均约好不论前往或回家专挑未曾走过的路,因此当时的许多地名现在还记忆犹新,并常出现在近来见报的拙文中。在现淮海广场东面新亚商城附近,当时皆为空地,人烟稀少,在南北两条土路交叉口的路边,有一座一人多高、上细下粗并雕刻有八面佛的石幢,其顶端有一八角形石帽,我们当时不知害怕,更不懂什么忌讳,只顾顽皮,便打赌,谁能爬到顶端坐上去,谁就是好汉,因为石幢没有支撑点,三人都未爬上去,最后还是轮流搭人梯——站在另一小朋友的肩上爬上去了。
1956年开始到清江中学上学,从我家中(先住万字口,房屋拆迁后住到安涉桥旁)到清中有两条路可走,阴雨天走大路,即从现在的淮海东路向西到淮海广场再向北,土石混合路面不粘脚,好走;晴天,则从现在的清拖,斜向淮阴师院,再经过桑树园、抄了近路到达学校,当时这里全都是荒野,没有房屋。晴天经过八面佛时,再也未见到那座石幢了。虽然石幢没有了,但是八面佛的地方还是人人皆知,直到目前,上了岁数的人也还知道。
八面佛究竟代表了什么,其准确的位置在何处?为此,笔者连续数日走访了十多位老人,并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终于有了一个比较集中而又可信的说法。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淮阴由兴盛渐趋衰落,水患不断,兵荒马乱,盗贼四起,为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时任清河县知事的吴棠,于清同治三年春(1864年)开始筑清江浦城,翌年筑成,淮阴城范围很小,仅限于里运河南小片地区。之前,清咸丰年间,曾三任清河县知事的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在淮阴四周筑起了高近
二丈的土圩,范围要比清江浦城大得多,土圩外有壕沟。北边土圩位于现淮海东、西路的南侧,供车马人员出入的北圩门位于现淮海广场的东南角。土圩的北面有孙大庄。
孙大庄已有三百年历史,孙家祖辈均是官宦人家,并购置了大片田地,北到现市政府东大院,并包含淮阴迎宾馆,南至北土圩处,西到现清江中学以西,直至工农路(电机厂路),东临现承德路边。那一座称为“八面佛”的石幢,实为塔陵,位置就在北圩门内的东边,也就是现新亚商城南面。所谓塔陵就是埋葬和尚的塔形石碑。和尚圆寂后,遗体披上袈裟,盘腿坐在一口青瓷缸内,双手手心向上重叠在一起摆放腿上,安置妥当后,再用一口同样大小的青瓷缸复盖上,缸口密封,入土后上置和尚幢(读chuang).河南省少林寺旁的若干塔陵其下面都是埋葬的一个个和尚,塔陵高矮不一,标志着和尚在世时等级不同。
这位圆寂的和尚究竟是谁呢?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孙大庄庄主家有一位成员官场不得志,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圆寂后就埋葬在自家庄园里;另一说法是,现清河区闸北新村一带(现笔者就住闸北新村)曾叫和尚庄,所谓和尚庄就是和尚庙庙产,和孙大庄相邻,该庙里一老和尚圆寂后就葬于此。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已无从查考。但据分析,很可能说的都是孙姓那位和尚,理由有二,一是和尚庄和孙大庄毗邻,其周围未听说有过二座庙宇,二是“庄”和“幢”读音相近。但不论如何,所谓的“八面佛”就是塔陵,又叫和尚幢。因塔陵确是八面雕有佛像,故称为八面佛,久而久之,八面佛就成了淮阴老少皆知的地名。
我儿时见过并爬过的八面佛,在我的记忆中,上细下粗,顶端八角帽顶也不宽,如果“帽沿”太大也就无法爬坐上去了,石幢上半截八面浮雕佛像似乎都是同一个样子,身穿袈裟盘腿坐着。
早先,淮海广场至水门桥之间没有路,只有一条偏西的、南北走向、很窄的
马路头小路,现水门桥西北方向消防支队东隔壁的巷子就是当年的马路头小路(后改称马路头巷),现仍叫其名。从北圩门到王营(古叫王家营)很早就有一条较宽的土路,当时的交通工具为独轮手推车和毛驴。黄河上有一座很窄的木桥,其时黄河水很大,河面很宽,桥未建时,只有摆渡过河,过一次河用近二个小时,因水流湍急,随着水流的冲力,渡船斜向下游很远才到达对岸,并且有沉船之灾。有了黄河桥后,从八面佛到王营骡马街,骑毛驴要花20个铜钱,骑毛驴时,驴主人先将钱收下,人不跟随,训练有素的小毛驴自动将乘客驮送到王营骡马街或粮食街,乘客下驴后,毛驴再自动按原路返回到主人处,如果有乘客想占便宜,再跑一程,任凭怎么摆弄,毛驴就是不动。
那时人们从里运河北到王营,只有从马路头向北抵土圩南,再向东行约数十公尺过八面佛圩门后,或坐独轮车或骑毛驴,由南向北多为到王营购土杂粮、食油,由北向南多是购买蔬菜和日用品,因为当时王营以北多以种粮为主,运河以南多以种蔬菜为主,且城区有各种商品。到码头镇、杨庄、板闸、楚州(原淮安县)等地也都是独轮小车和小毛驴。北阀战争结束后,出现了黄包车,独轮车被淘汰(农村还用),小毛驴仍有。到1929年才首次有了从八面佛至扬州的私营汽车。解放前夕和解放初又增加了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用以载人或砂石等物品。
在吴棠筑淮阴城之前,淮阴最繁华之处是石码头街和十里长街,越闸以东的臧家码头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处,随皇家漕运的兴盛而繁荣。清江浦城筑成后,城内也逐渐繁华。其他地方仍是一片萧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淮阴好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