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飞
思念爸妈泪沾襟
深圳赴沪祭公婆
再奔津门拜双亲
万里迢迢不辞苦
日月昭昭女儿心
春暖花开红螺寺
拜佛敬菩虔诚祈
佑我儿孙平安康
学业有成事途新
一于京城宾馆
2023、4、5
江城子
忆母亲
序:慈母在世,关爱备至;
时至今日,不能忘怀。
每念母恩,潸然泪下;
乘鹤仙去,三十四年矣!
江城子
云天雾海烟渺茫,
频举头,凝眸望。
厚恩垂虹,映空情更长。
七十八年风和雨
凭刚强,越沧桑。
夜风缭梦夏荷香,
汗淋漓,人正忙。
轻抚笑靥,
珠泪百千行,
云破月来花销魂,
难眠夜,断衷肠!
2003.4.5
沪上祭完公婆,4月2日从上海飞天津住宾馆。4月3日上午堂侄媳专车从天津接我到老家,祭奠父母。下午2时半在堂侄村长带领下,来到了祖坟。
在那一片绿色葱郁的树林中,长眠着陈氏祖亲们。不管他们在哪里发展,不管他们多么事业有成。最终,他们都选择回归祖先这片土地上。
爷爷少小离老家,成为津门有名的兽医,开枝散叶在天津数十口人……
爷爷选择回归落葬老家。身为爷爷长子的爸爸,几十年打拼在外,子女在外。最终,违背妈妈意愿,坚持回老家:弟妹们在天津,我是长子,我不陪谁陪?我必须回老家陪伴父亲……
待我很亲的八爷爷八奶奶,(1968年我住北京爷爷奶奶家一个月)也从北京回到老家长眠。
我终于明白了:根深蒂固的叶落归根。愿亲人们愿爸爸妈妈地下安眠,恩泽后世子孙。
2023、4、5
上海嘉定祭拜公婆

津门回老家
忆妈妈
陈雪峰
又是一年端午,甜咸碱豆肉蛋粽;我却独独想吃红枣粽,小时候妈妈的红枣粽;只是再也吃不到了……
1988年刚放寒假,心灵感应似的,急忙归家。父亲在等我:妈妈已住乌鲁木齐中医院。奔到医院,面色苍白的妈妈躺在病床上。
白天我陪妈妈,姐姐晚上陪白天上班。工作超忙的二哥也会和二嫂来探望。大哥远在哈尔滨。
大哥大儿小我7岁,六个月就跟着爷爷奶奶。每次大侄儿来,妈妈那疼爱的眼神盯着他,一刻也不分开;恋恋不舍的目送他出病房。
我强忍住泪水:“妈,我每天守着你,你就没话跟我说吗?”
妈妈轻轻一句:“你是好闺女”……
我多想跟妈妈多聊几句。自幼受爸妈疼爱的我,初中毕业离家,读书教书,成家生子,陀螺般停不下来。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停下匆忙的脚步,听妈妈这口语大师讲那许许多多从前的故事,可是再没有从前了……
1月13日上午,望着查房医生,“医生救救我”是妈妈留给这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无力回天的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
哥姐都来了,守着妈妈。夜里10点多,呼出了最后一口长长的气,操劳一生的妈妈睡了,永远地睡了……
78年风雨沧桑,灯枯油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妈妈,生命终结在她一生疼爱的孩子们面前。父亲对着痛哭流涕的我们,平静的说:“你妈这么快就走了,是疼你们;久病床前无孝子!”
一到六楼,院里的邻居都来送别平时当他们自己孩子照顾的陈奶奶。
入夜,零下40度,乌鲁木齐少有的严寒。我和姐姐在太平间外的冰天雪地,为母亲守灵。厚厚的军大衣,挡不住刺骨透心的寒冷,寒风呜咽着……
回顾妈妈的一生,辛苦操劳。姥姥过世很早,十多岁的妈妈就带着小弟小妹生活。姥爷疼爱懂事的妈妈,却很少在家。姥爷是平津保定一带有名的镖师,人称花辫子张;一次押镖时被日本人枪杀了。
妈妈15岁嫁入婆家当管家;伺候公婆和八个小叔小姑生活。后出生的几个小叔小姑是妈妈给带大的,直到叔娶妻姑嫁人才陆续离开爸妈。
妈妈连生5个女孩,只活了一个姐,结婚了却难产丧命。直到大哥出生,取名铁锁,锁住了大哥的命;锁住了姐姐和二哥。我前面有个小哥六岁生病,眼看着走了。妈妈难过得夜里掉泪。
白天,还有无穷尽的活等着妈妈做啊!含辛茹苦的妈妈还抚养着父亲带回来的5岁流浪儿取名宝,哥姐都视宝哥为兄长。妈妈哪里顾得上照料自己的孩子啊?十个孩子死了6个,妈妈心里的悲苦,只能咬碎钢牙肚里咽。
妈妈不得已生了第十个我:“那时候没有办法呀,为了不再生,月子里我吃绿豆、巴豆,什么偏方、土方我都用了;上吐下泻,差点没死了……”
难以想象妈妈“除了第一个孩子找接生婆,后面都是自己生。剪刀放盆里开水煮煮,剪断脐带包好孩子;三天就下地干活了。”
妈妈为爸爸为家族,做了太多太多;却苦了自己,太苦太苦!
大我一轮的大哥感慨:“咱妈那可真是‘老奴才’啊!咱妈做饭那一米长的大锅多深啊?满满的一大锅饭都不够吃;人多的蹲在院子里地上吃。
“解放前在长春,爸爸做建筑工程,开宰杀行。还有好多来投奔的乡亲,那几十口人啊。全靠咱妈一个人管着吃喝!
“晚上,咱妈在院子大门口坐着纳鞋底,旁边一条狗蹲着。一些人从院子西南角厕所旁的小门进来,在小屋开会。咱家是秘密联络点,亲戚弄军火物资给地下党;爸爸帮地下党做了很多事儿。被鬼子枪杀的八路堂姑夫也是爸妈冒着危险给收尸落葬的。”
正是有了妈妈这个好帮手,爸爸才能凭借事业助人助己。
两个日本兵到工地来抓劳工,工人们打死了他俩。爸爸冷静处理:连枪一起被浇筑在混凝土地基里,上面盖起了房子。跟姥爷练就一身武功的舅舅很小就跟着爸爸,也是一身武功爸爸的贴身保镖。
我在娘肚子里,也经历了那场辽沈战役。一家人乘坐马车逃离长春。妈妈把哥姐的脸抹上黑泥,国民党兵搜刮,土匪胡子勒索,索要现大洋脱身,换了几辆马车。梅河口大桥又被炸了,好不容易找到人给了现大洋,才把四个孩子背过了河。妈妈用手上的金戒指换了煎饼,一家子才没有饿死。遇到解放军协助,死里逃生到锦州。终于,乘火车回到了天津。
妈妈跟着艺高胆大的爸爸,历经磨难踏坎坷。要不然,妈妈一个高龄孕妇怎么敢带着孤儿宝哥和自己的仨孩子,跟着爸爸踏上那战火纷飞的漫长回津路?
不久,平津战役。人都跑了,9个月身孕的妈妈,哪儿也不去了:“该死死、该活活吧!”
没有地方住,爸爸和舅舅挖了个地窨子,一家人躲在地窨子里;炮弹在距离一百米的地方爆炸了,居然没炸着,大人孩子安然无恙。
天津解放了,爸爸帮助过的八路军,给解决了住房:住进了天津法租界小洋楼。一个多月后,我平安落地。
我4岁,一家人历尽艰辛返长春。我7岁,爸爸响应号召赴新疆。
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姐姐在长春生活。9月开学第一天,妈妈特意给我买了一件漂亮的黄色小“布拉吉”给我穿上。妈妈手巧,平时家里大人孩子的衣服都是妈妈自己做。妈妈送我到长春市荣光路小学,我捧着第一册语文书走进教室,高高兴兴上了第一节语文课。妈妈又带我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
可是月底,要去新疆找爸爸了。妈妈带着我跟漂亮的女老师告别。妈妈说:“老师可喜欢你了,跟我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少先队大队长,还没培养就走了。”妈妈的话让我很高兴,对上学充满向往。
7岁前,我只记得妈妈。我的记忆里没有爸爸的模样。去新疆前,我做了一个梦:高大的父亲背着我,螺旋式的一圈圈旋上那白皑皑的冰山雪峰。从此,那梦境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妈妈带着我们几个孩子,跟着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接家属的迁移队伍——老人妇幼组成的八百户家属西迁新疆。长春火车到北京,北京换车到兰州;再乘解放牌大卡车,辗转一个月到乌鲁木齐。
妈妈给我带上了这本1956年长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到了乌鲁木齐没学上,妈妈让二哥教我。第二年夏天小学来招考:二哥躲在后面提示,我直接上了二年级。很多小朋友上一年级。
这本妈妈给我带着的第一册小学语文书,跟着幼时的我到乌鲁木齐。再由苏州到深圳,深圳搬家又数次,扔掉了多少衣物和书籍?可这本珍贵的语文书,我一直保留到今天。
离开长春时自家房子送了人。一年级课本有好几本,为什么妈妈只给我带着一本语文书?妈妈爱她最小的闺女爱到骨子里,她有意无意的助推,成了冥冥之中那双手,推着小闺女在文学路上向前走;没有读完高一的我在那特殊的年代当了中学语文老师。
妈妈清癯矍铄的样子,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初一《我的妈妈》作文获奖,至今记得两句:“妈妈教我做人的道理,不仅是我生活上的管理员,还是我学习上的督促员……”
我7岁,妈妈带长孙。二哥的一儿俩女,姐姐的俩儿一女;孙子的儿子重孙子,都是妈妈带大的。娘家弟妹,婆家小叔小姑……我那超人妈妈带大了多少个孩子?她那1米63的身躯,怎会有这般超人的能量?
妈妈常常跟我讲她小时候:“我爷可疼我了,经常给我买好东西吃。我爷也是有名的镖师,一身好武功啊。有功夫的人走时真不易呀,眼看着我爷憋着那口气,呼哧呼哧的出不来,好久,才吐出那长长的一口气,人就没了……”
可惜,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时候,我并不懂妈妈。幼年丧母的妈妈,小时候爷爷对她的疼爱是她爱的渴望,是妈妈心底的温暖柔软,是妈妈一生辛勤付出的支撑。妈妈把她渴望的母爱都给了她的孩子们。让
她的小闺女沐浴在妈妈的爱里,蜜罐里长大。
从懂事起,妈妈说了无数遍的话,我都烂熟于心了:
“生你时邻居都来了,说我老了老了生了个丑八怪。那眼睛小得象是细米棍儿拉了条缝儿。哪有奶给你吃呀?我把大果子泡在小米汤里豆浆里,嚼的烂烂的喂你……
“从小你就聪明懂事,你说你多大个小人呀?才一岁多,看见小沟,自己趴下,先伸一条小腿儿探路,另一条小腿儿慢慢跟上再爬过去。
“妈,我给你扫地吧?我给你剥根葱吧?多有眼力见呀?哪个人不喜欢我闺女呀……”
妈妈言里言外的喜爱、鼓励和夸奖,果然,小闺女按照她喜欢的模式长大了。妈妈不是教育家,却是好孩子是夸大的质朴先行者。
叔舅姑都说我长得跟妈妈一样。妈妈说:“你的大拇指扁扁弯弯的,跟我一样;长这大拇指的人,手巧。7岁你就会织手套,做手工小鞋,邻居都抢着要……”
小学六年级,我自己踩会了缝纫机。脑袋瓜一热,躲在屋里,自己把蓝咔叽裤拆了,里翻外。只问了妈妈口袋怎么做;做好了裤子才出屋。
妈妈满脸笑:“这裤子翻得蓝蓝的,像新的一样,这小丫头真行!”那以后,妈妈把裁好的小外甥衣片拿给我;我把踩缝纫机当成了玩儿。
妈妈的教育让我招人喜欢不讨嫌。可是,除了会读书,我对钱的认知傻的出奇。一次,妈妈急着用葱,塞给我5块钱去买。跑回来把葱递给妈妈,“找的钱呢?”
“啊?……”一把葱才几分钱,可我只记得赶紧把葱拿给妈妈,别耽误妈妈做菜。
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勤工俭学砸石子。忘了把妈妈借的木匠斧头拿回家;妈妈给邻居谭叔的宝贝斧头赔了10块钱。那是60年。
文革期间,被妈妈派活给大侄儿买下农村插队生活用品。先去邮局寄信,感觉书包被碰了一下,30元没了。我问旁边那人:“你拿我钱了?”那人对我笑了一下,没事似的“没拿。”
低头忐忑着告诉妈妈,当时也没几个人啊?妈妈说:“肯定是那人,”又给了我30元……
妈妈会很多独特韵味的歌谣,至今盘绕耳旁。哄小外孙时“拉锯扯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去了不给饭儿吃,给个粑粑蛋儿吃……”逗得孩子咯咯咯咯的笑。
拍小孙女睡觉时,轻轻哼唱着“杜梨子树,开白花儿,婆婆家娶了去了。爹也哭,娘也哭;女婿过来劝丈母:丈母娘,你别哭,饿不着你个疯丫头……”
妈妈的口语真是太多太到位,张嘴就来。说我那爱哭的儿子:“我说践儿,你怎么跟你妈一样?心让眼泪泡着。”可是,动不动受点委屈就掉眼泪的我,没见过妈妈掉眼泪;多难,也没见过妈妈的眼泪。妈妈的眼泪在失去她的六个孩子后,早流干了。
妈妈喜欢听评书、评剧、大鼓书,枕头旁放着收音机。牵着4岁的我到剧场。4年级的我,认不全的字连蒙带猜,给妈妈读《七侠五义》、《穆桂英挂帅》……
哥姐住校。我一人住一屋,通宵看小说。夜半妈妈过来看我:“咋还不睡?”“明天考试。”妈妈走了,这是我唯一对不起妈妈的哄瞒,为了看书。同学的新书《静静的顿河》,人家自己还没看就借给我,说好的明天还;再借不难。
哥姐同学的书都看完了,租书。一天3分钱,不管几本;我用9分钱3天看2本长篇小说。妈妈隔三差五给我5分钱,买个卤羊蹄儿解馋。我有时省下攒钱看书。上下学路上,边走边看,从未撞到树和电线杆儿,凭感觉就绕过去了。
假期从早看到晚,吃饭把小说摊在桌子上。妈妈说:“别吃到鼻子眼儿里呀!这么慢?这要是到外面跟人抢饭吃,还不得饿死?”
说归说,只要我看书,妈妈啥都不让我干。妈妈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可我有时会把桌子凳子腿儿都认真擦一遍,妈妈满脸笑;我再去看书。
一目数行看完大部头小说,课文读起来真的不算啥。各科老师都喜欢叫我读课文。政治历史地理这些科目,常得一百分,有一次魏老师历史卷连写3个0,同学哄笑我1千分。
妈妈又有颜欢又有戏:小闺女把五好学生、诗朗诵、作文比赛、数学竞赛、俄语会话奖状拿回家。
妈妈笑得满面桃花开:家长会,老师放映幻灯片,她的小闺女在旁读解说词。老师表扬她的小闺女……
妈妈的巧手总是把小闺女打扮得很好看:真丝绿底黑点圆领短袖衫、辫子上漂亮的蝴蝶结;黑呢子大衣晚自习穿,被男生戏称:“夜间呢”。妈妈做的那条工装棉绸灯笼裤,两根宽背带系在胸前,左、右扣眼上各蹲着三个小白兔。至今我对长腿灯笼裤情有独钟。
邻居叔叔婶婶大爷都稀罕妈妈的小闺女,笑着摸着小闺女的头“闺女,长大了干啥呀?”我头一歪:“读书!”跳着跑了。小时候,除了读书,我真的不知道干啥。
从小到大,不论谁说我漂亮有气质。我只认可有自己有书卷气:那是被妈妈疼出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被妈妈口口相传出来的出口成章。
平凡而伟大的妈妈。小小的她支撑起娘家、婆家两重天!妈妈用一生书写坚强隐忍不怕苦累不放弃,咬碎钢牙肚里咽。
妈妈还爱说:“命里有的终需有,命里无的莫强求”,这即是对她自己一生辛苦操劳命运的宽解;也是对孩子们的忠告。
是的,数十年来,每逢关键时刻,我想着妈妈的话。选择不与小人争锋,不立危墙之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条条道路通罗马。何必“一棵树上吊死”?妈妈的话质朴的哲理。一代女皇武则天尚且留下无字丰碑,“做得人上人,滋味又如何?”人生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做潇洒快活的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妈妈很疼女儿,妈妈也有自己的原则“儿的江山女的店”。为家族负出了那么多的妈妈,被爷爷的偏爱伤透了心。
爷爷是一个优秀的兽医,名扬津门;却坚决不让后代学兽医。19岁的爸爸和15岁的妈妈成家起始,照顾八个弟妹们生计婚嫁,操心操力保安全。爸爸的长兄为父,那是有妈妈长嫂为母的坚实后盾!
爷爷无视妈妈的付出,偏疼姑姑们。妈妈疼儿媳疼孙媳;直言不讳“儿的江山女的店。”妈妈把江山给了儿子们,女儿们享受着旅店——深深浓浓爱的旅店。
天山南海,教书育人数十年好评;妈妈恩泽,佑我开枝散叶健康乐观青春心态永恒。妈妈,我还给您一份好闺女的答卷!
回忆,快意而泪落;只憾,春光太短暂。曾几何时?月落、人杳……
2022 、6、11
注:本文获 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入选《“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精品集》
2023年3月本文再次获得特等奖。入编《2022—2023中国当代文艺家代表作年鉴》。并受邀参加。2023年北京中国当代文艺家创作论坛。
父亲
一一我心中流淌不尽的歌
1998年12月29日,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晨曦未露,冰封雪凝的河北平原还在黑暗中沉睡着,一片冰雪覆盖的小树林,墓地前,人们满脸肃穆悲痛……
繁杂的仪式后落葬了——父亲执着地要回归故土:陪伴在他的父亲身边,他是长子,弟妹们都在天津,他必须回来陪伴他的老父。母亲陪着他,合葬在这片他们年轻时离开的故土上,两个精致的骨灰盒安放在厚厚的棺椁里;随着指挥的响亮口令,八个大小伙子小心翼翼地顺着绳子——那厚厚大大的棺椁稳稳地缓缓地落下,一锨锨冻土和着儿孙们的伤悲遮盖住了棺椁,遮盖住了父母亲。从此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思绪随着泪水滔滔汩汩涌出心房 ……
噩耗断肠
1998年12月26日9时,深圳家中骤然响起电话铃声,大哥急切的:“父亲不行了……”
惊闻噩耗,不敢相信。前几天电话中父亲那爽朗的笑声还在:“刚去超市买了上光腊,给我的皮衣皮裤上了油,像新的一样,”我心中暗笑“哼,都92了,还这样要好看”。我不信,我那身康体健,鹤发童颜、思维清晰的父亲会不行了?和珠海二哥通了电话,立即请假……
下午5点半到北京机场,半小时后会和二哥一家,打的飞驰。推开门,谁知?扑入眼帘的竟是罩着黑纱的大相框里的父亲,那熟悉慈祥的笑容。泪雨飞落,肝肠寸断。父亲,我那儿孙引以为荣的老父亲,您怎么突然走了?几小时奔回,竟没见上您老人家最后一面!
没人会相信:八十多高龄的父亲您:每天骑着三轮摩托溜一圈儿,为躲避嬉闹的孩童竟甘愿从自行车上摔下跌断小腿,看见小青年打架,冲上去夺刀把斗狠的小子震跑;给左邻右舍排解纠纷,以至婆媳上门要父亲您定夺是非……
我悔,我恨,为了那深圳首届中学生辩论大赛,8月15日二哥打电话:父亲您执意要离珠海回老家,机票已定19日,要我去送您。深圳到珠海多么近?可是,担任校队教练的我却想着18日晚上决赛完了再去送您。
举步维艰和众多高手较量的我们好不容易进入了复决赛,我决心把握这个机会,为学校增光。我设想对手可能发难的问题,辩论时可能应对的症结,指挥着学生们搜集相关材料,定稿那一张张辩论卡片,纠正那一句句发音,强调着那不同的语调语态、论辩技巧……
最终,我们华强职校代表队战胜了深圳中学、红岭中学、高级中学等名校,获得了1998年深圳首届中学生辩论大赛季军,我荣获优秀教练。
8月19日清早,我兴奋地打电话告诉二哥,我要赶去珠海为您送行,把这喜讯带给您,可您已在机场,马上登机了。
我知道您不会怪我,您一向全力支持我工作。赛后,带着高考完的儿子去沪上看爷爷,游完苏州无锡雁荡山;待要前往天津时,我却改变了主意,竟没趁暑假去看您!
我想这几天太短了,干脆寒假时专程赴津和您老人家一起过个长春节,多待一阵子。谁知世事难料?只差几天就是春节了,您竟等不及我那自以为缜密的计划,老天爷也不肯给我一个补救的机会。
怎不叫我痛彻心扉?
关爱不纵
内疚、遗憾使我彻夜难眠。
我这小女儿呀,您四十多岁才有的我,和兄姊差得远,自幼备受疼爱。您工作忙,多少天我都见不上您一面;常问妈妈:“我爹怎么还不回来呀?”
那时咱家规矩大,只要您回家,无论哥哥姐姐在做什么都立即站立问候:“爹,您回来了”;只有我是坐在床上不动的。那年头难得买的苹果、梨,只要您回家一准带回来,扔在床上,被我用腿压住。哥姐哄着我:“好妹,给哥一个”,您笑着不吭气,任凭我“霸道”开心。
父亲,您极少和子女在一起,更别说陪孩子玩。记忆里唯一一次您背着上小学三年级的我爬山,小哥蹦蹦跳跳在前面,不小心碰到到一块小石头,顺山沟溜了下来,并没有碰到伏在您那高大厚实背上的我一根毫毛,您却把小哥着实一顿训斥。
破天荒的一次,您给我讲述您年轻时和歹徒搏斗的经历,兴奋处表演起了“钩子手,扫堂腿”;完了您坐在床上用两个大脚趾夹着我的小脚丫,疼得我嗷嗷叫:“爹是铁脚趾……”
每次看到我从学校拿回的奖状,母亲夸我;您从来都不说什么,可是您脸上的微笑,分明告诉我您对我的信任和喜爱!严厉管教子女的您,对我不要说打骂就连重话都不曾说过。您最宝贝的小孙女嫉妒的说:“哼,爷爷最喜欢老姑你了,不停的念叨你……”
初中毕业离家住校的我和父母聚少离多。每逢回家,我前脚刚进门,您就“饿了吧?”叫妈妈“快点做饭……” 我吃着饭,您又催妈妈快洗我背回的大被单。
回忆享受您二老关爱备至的细节末梢,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温馨的时光。老大不小的我只要在您面前,就会如小时那样诉说委屈;您坐在我旁边看着我边哭边吃边说,您轻轻一句:“慢点,别噎着……”
可是,您却从不偏袒自己的女儿。刚结婚时小夫妻闹矛盾,您劝我:“别像在家那样任性,嘴别那么厉害,夫妻俩过日子没有不磕碰的,你是教师,应该明事理,遇事多谦让”。几句话解除了我的武装,乖乖回了小家。那以后,我学会自己处理。
您说:“人生双重父母,要尊重公婆,孝敬老人;在家老小,婆家长媳,要做个好榜样……”父亲,您让女儿完成了角色转换,赢得了婆家人口碑。
父亲, 您的面庞梦徊萦绕,您的教诲刻骨铭心;对您的思念痛彻心扉,挥之不去!但我知道,父亲您绝不愿女儿沉浸痛楚不能自拔,您希望您的子女象您那样刚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耽误工作。哥哥说:“学生们等着你上课,快回去吧。”
原想在天津停留几日和多年未见亲人相聚的女儿,第四天就飞回到年三十学校辞旧迎新的晚会。堂姐数落我:“你可真革命,到了家门口都不来看我?……”
父亲,您在珠海那么久,就是不来深圳住。那次哥哥有事,送您来住了几天。您就偷偷打电话让侄儿来接。我埋怨您,您说:“教书那么忙,别影响你;再说你那楼太高,上去下不来,像蹲监一样。”逗得我那个乐呀,在您眼里,我永远是没长大的孩子,您永远照顾着您最疼爱的小女儿!
父亲, 八十多高龄的您,在母亲故去全家人悲痛欲绝的第一时刻,您把子女召集到病房门口:“你妈突然走了,是疼你们,久病床前无孝子,你妈她不愿拖累你们。你们都是国家干部,丧事要从简,要注意影响。”
处理后事,常听别人家为争财产吵得不可开交,可您的子女却为抢着出费用而争执不下,您果断地一挥手:“你们都听我的……”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哥哥流着热泪:“这样的老人怎不叫人想?怎不叫人疼?”
侠义扶困
父亲,您的钢筋铁骨,您的人格品德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您是长子,年轻时您替父亲承担着抚养八个弟妹的生活重担,长大的叔叔姑姑的婚嫁也是您一手操办。您领着兄弟们离开津门辗转东三省,无论寒暑,无论穷富,您用您那一米八二的身躯撑起了家族的天。
在长春自家生活都很艰难的日子里,您收养了一个5岁男童,父亲和母亲您二老对他视同己出,取名为“宝儿”;宝哥被抚养长大,娶妻生子。带大了孙子孙女您二老又抚养重孙。
父亲,那漫天雪花飞舞的年三十晚上,北京开群英会回来的您,在乌鲁木齐火车站,看到怀抱小孩求告乞讨的哭啼女子,您带她到家:“大过年的,孤儿寡母,实在可怜……”母亲热情地照顾她母子在咱家过了年。您又多方打听,一个月后寻到她丈夫音讯,给足盘缠,那女子千恩万谢去了。
在那住房高度紧张的年代,小青年结婚;您让我们兄妹三人和大人挤一起,腾出一间房让那小夫妻笑脸殷殷度蜜月。那哈萨克工人哈山每次来咱家做客,您都资助他度月底生活难关 ;那素未谋面第一次找上门的老乡您也给他百元赴南疆……
虽然,都是去而无踪,您从不提起。父亲您信奉着自己做人并教导我们的信念:“宁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
退休了,七十多岁的您,被部队多次请去修筑国防工事,每次半年多,部队给您钱,您坚决不要;拿了几箱军用饼干回家。部队领导拉了一车松木到咱家,堆在房前过道里,夜晚竟被盗贼掠走了。
那大雪天人们踩着的您起早扫出的雪中小路;那楼前您搭好供邻居们下班聊天、下棋的水泥条凳;那用扫帚交叉拦着您修补好待干的水泥路面;那母亲在世时挂在咱家一楼窗户上的邻居们的一挂挂的钥匙,那楼上邻居临时搁家待拿的米面蔬菜水果……
这些都是您二老和睦亲邻的见证啊!
一言九鼎
父亲, 回想年近五十的您响应国家号召进疆。那时的西北边陲首府乌鲁木齐一点儿也不美,荒凉得什么都没有,亘古荒漠里的一方绿洲正急需人们去开发建设……
“驾,驾……”赶车人扬着鞭子高声吆喝着,街道上“笃、笃……”行走的是毛驴车;偶尔奔驰过的解放牌大卡车掠起的尘土好似扬起了四级风,路人无处躲藏;维吾尔姑娘的长辫子和美丽的脸庞都被遮在罩住全身的白色纱布下,成为西域奇特的景观。
夜幕降临了,单调的都他儿疏疏落落地弹拨着,维吾儿族歌手那沙哑粗犷的歌声,在黑沉沉的荒原上回荡着,是那样的苍凉……
它增加的是远离亲人、家乡的第一代建设者们的思乡别绪。缺吃少用,住着土坯房,艰苦而寂寞,有些人返回了内地……
任凭风狂沙暴、任凭粗糙简陋,单位最高龄的父亲,您毅然留在那刚刚兴起的建设浪潮里,坚持自己的承诺和人格操守。
您们这第一代建设者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承担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完成了当年瞩目的杰作大手笔——座落在乌鲁木齐的八楼宾馆(当年新疆最高最豪华的建筑)、新疆博物馆、新疆展览馆等……!
如今,早已成为现代化都市的乌鲁木齐,父亲您曾引以为傲的那些建筑早已成为博格达雪峰下不起眼的点缀。父亲您自豪的18天盖一座小楼的奇迹也早已不再神奇,现代化的建筑突飞猛进,今非昔比。
可是,八楼宾馆它却已成为新疆建筑的代表。就连那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成名作,那 “2002年的第一场雪,路过八楼的二路汽车,”也在传唱着父亲您。父亲您的厚德威望在新疆建筑业名垂青史,您高居新疆建筑群英榜谱前列。
刚正不阿
沧桑世间,漫漫人生,父亲您经历了九十二年,从不弯腰低头,从不抱怨叫屈;您“咬碎钢牙往肚里咽”,刚强正直,始终坚持着“宁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的信念。
父亲,您做的好事太多太多,我的拙笔,无论怎样写,也诉不清说不完,也只能是挂一漏万!
父亲,我从没对您说过我对您的爱和敬!哪怕是一次,哪怕是一句;没有,没有,我从没说过片言只语!遗憾,永久的遗憾!滚滚长江东流水,冲不尽我对父亲的愧疚和深情!
父亲—您是我心中永远流淌不尽的歌!
注:本文获2021年“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年度最美散文奖,入选《年度精美散文集》。2003年父亲节刊在深圳商报。
2022.父亲节

